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了探究都市圈中心城市经济发展对周边城市的虹吸效应和溢出效应孰占主导,本文以珠三角城市群为例,基于2001—2020年中国沪深板块上市企业数据,通过份额移动法构建工具变量缓解反向因果问题,实证分析中心城市对周边城市的经济辐射模式;进一步将珠三角城市群划分为广佛肇、深莞惠和珠中江都市圈,研究单个都市圈内部中心城市的经济辐射模式。结果表明:中心城市收入、就业和资产水平的提升能够有效带动周边城市经济发展;同一城市群下不同都市圈中心城市对周边城市经济辐射模式呈现异质性,广州虹吸效应占主导,深圳和珠海溢出效应占主导,其中深圳溢出效应更强。  相似文献   

2.
自由贸易试验区作为新时代中国推进制度型开放的重要举措,对于推动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文章利用2007—2019年中国266个城市数据,使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考察了自由贸易试验区政策对于城市经济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自由贸易试验区政策有效提升了城市经济效率;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设立通过改善城市营商环境、促进区域内要素集聚,进而推动城市经济效率的提升,但其带来的市场竞争效应对于城市经济效率呈现抑制作用;异质性分析表明,沿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政策效应更加明显,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的自由贸易试验区政策效应更为明显,政府效率越高越有利于政策效应的发挥;自由贸易试验区设立没有产生虹吸效应,并未对本省其他城市的经济效率与地区经济协调发展造成负面影响,这表明自由贸易试验区推动城市经济增长不是通过存量资源再配置产生的,而是具有显著的净增长效应。未来我国应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构建高质量市场体系;提高政府效率,推动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创新成果转化为高质量经济发展成果;重视产业高质量发展对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支撑作用;加快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成果的推广与扩散。  相似文献   

3.
在新发展格局的时代背景下,提升数字金融发展水平、增强城市经济韧性是应对外部冲击、促进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结合2011年至2019年276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利用空间杜宾模型与中介效应模型探究了数字金融对城市经济韧性的空间影响与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金融不仅可以增强本市的经济韧性,而且可以通过空间溢出效应推动周边城市经济韧性水平的提升;数字金融的覆盖广度和使用深度对本市与周边城市经济韧性的正向影响显著,而数字化程度的推动作用则并不显著;数字金融对城市经济韧性的作用程度会因为城市地理位置、行政级别以及自然资源禀赋的不同而存在异质性;数字金融可以通过促进城市创业活跃度以及减小城乡收入差距的路径间接增强城市经济韧性。因此,需要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增进城市间的经济活动联系,提升数字金融对城市经济韧性的直接效应与空间溢出效应;结合城市特质规划数字产业布局,提升数字金融对城市经济韧性的作用程度;激发城市创业活力、调节城乡收入分配机制,打通数字金融影响城市经济韧性的间接路径。  相似文献   

4.
中国FDI区位分布的空间效应研究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5  
目前关于我国FDI区位选择因素的大部分实证研究都是建立在双边框架内,考虑第三方效应并从城市角度进行的研究还少有涉及。本文在新近发展起来的"第三国效应"理论基础上,运用空间面板计量方法,对1985—2005年期间我国30个省市区的15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FDI区位分布的空间效应进行检验。发现全样本154个城市的FDI之间存在显著的空间效应,周边城市的FDI增量可以增加某城市的FDI流入量,周边城市的市场规模越大某城市的FDI流入越多,各城市的FDI流入也受到周边城市FDI不可测因素的影响。对三大地区内部、三大地区之间及长、珠三角与三大地区之间等不同子样本的FDI空间效应的检验,发现东、中、西部地区FDI的主导类型分别为集聚垂直复合型、受限的集聚垂直复合型和水平型。  相似文献   

5.
产业政策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本文利用新颖的识别策略、测度指标以及手工整理的官员网络数据,考察地方政府在制定产业政策时的追随行为及其效果。研究发现:地方政府在行业扶持力度上存在向邻近龙头城市看齐的追随效应,进一步分析发现,熟识的主政官员之间的互动为该效应提供了一种重要渠道;政策追随效果的评估结果表明,平均而言向龙头城市看齐的效果为负,但如果自身与龙头城市的禀赋条件越接近,或所学习的目标产业越符合本地要素禀赋结构所决定的比较优势,则政策追随效果会得到显著改善。本文为地方政府高效地考察学习、招商引资以及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行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笔者采用空间面板德宾(Durbin)模型实证检验了中国城市首位度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并将城市首位度对经济增长的总效应分解为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得到结论:我国城市首位度与区域经济增长不存在非线性关系;短期看,本省城市首位度对本地和相邻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分别是不显著正向、显著负向关系;长期看,城市首位度对本地经济增长的直接效应不显著为正,间接效应显著为负,总效应不显著为负。研究表明,龙头带动的城市空间布局发展战略,在短期会带动本地经济发展,但是会对邻近地区经济发展产生阻碍;长期看,龙头带动的发展战略则会对本地经济发展产生阻碍作用,长期更应采取均衡战略。  相似文献   

7.
经济增长目标过高可能会导致片面追求经济规模的扩张而忽视生态环境保护,从而降低城市绿色经济发展水平。文章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手工检索城市经济增长目标数据,基于我国2003—2021年285个城市面板数据,检验了经济增长目标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经济增长目标并非越高越好,过高的经济增长目标会抑制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并且这种影响具有明显的时空异质性特征。机制分析表明,过高经济增长目标会通过抑制政府创新偏好、阻碍产业结构升级及扩大房地产开发投资规模等方式,抑制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因此,应合理设定经济增长目标,弱化地区间经济增长竞争;始终将科技创新尤其是绿色技术创新作为驱动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提高政府财政科技支出,积极引导地方创新和绿色发展;注重区域绿色经济的协调发展。外围城市和科技水平相对较低的城市要加快经济发展模式转变、加强生态环保意识培养,绿色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应强化对周边城市的绿色技术溢出。  相似文献   

8.
现代发展经济学的理论认为,区域内的资源整合、优势互补、联动发展,对经济增长具有“乘数”效应,会大大减少经济增长的成本,增加区域经济的活力,提高地区发展的经济效率。随着上海“一个龙头,四个中心”国家战略的实施和国际资本、产业大举向长三角转移,以及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的举办,长三角区域联动发展和经济一体化面临着千载难逢的机遇。世界经济的  相似文献   

9.
选取2011—2020年中国30个省区市面板数据,利用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检验数据要素价值化对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结果显示:数据要素价值化对本地区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呈现“U”型非线性特征,但空间溢出效应尚不显著;数据要素价值化对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存在地区异质性,东部地区为线性上升趋势,中部、西部地区则表现出显著的“U”型趋势。进一步分析发现,数据要素价值化通过技术创新渠道影响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就此,从制度框架制定、差异化区域发展战略以及技术创新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助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0.
周杰琦  王海娣 《经济论坛》2021,(12):139-152
构建环境规制与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逻辑框架,系统阐释两者之间的影响效应,同时基于混合距离函数的EBM—GML指数测算并分解2012—2019年我国城市GML(生产率指数),利用动态面板模型实证测试环境规制对城市GML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短期内初始较弱的环境规制会阻碍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而长期则会促进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形成了环境规制的动态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效应;环境规制对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趋势呈倒"U"型,且严格的环境规制可能导致绿色悖论效应;QR-PD模型进一步显示,不同分位点和区域上环境规制与其他控制变量对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具有显著异质性.因此,有的放矢地制定差异化的环境规制政策可激励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1.
基于2001-2016年省级面板数据,对我国实体经济与各要素投入协同度进行系统测算,并对其协同发展水平时空差异及经济效应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①我国实体经济与三大要素协同度均呈波动上升态势,其中,实体经济与人力资源要素协同度均值最高,实体经济与现代金融要素协同度均值次之,实体经济与科技创新协同度均值最低,且均表现为东部地区协同度最高,中部次之,西部最低;②实体经济与各要素投入协同度重心向西南方向移动,中西部地区正成为新时期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重要支撑区域;③实体经济与科技创新要素协同发展的区域相对差异呈扩大趋势,实体经济与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度的区域相对差异呈缩小趋势,但东-西部地区间差异均最大,其中超变密度差距是区域间差距的主要来源;④从全国层面看,实体经济与三大要素投入协同发展有利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产生了显著高质量发展效应,但这种效应在不同地区表现出一定的异质性。  相似文献   

12.
创新型城市建设是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对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理论上,创新型城市建设可能对周边地区产生扩散效应、虹吸效应和鲶鱼效应三种影响,且相应结果具有本质区别。本文以2003-2018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视角研究发现:(1)创新型城市建设提升了相邻城市内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2)创新型城市建设主要通过鲶鱼效应提升相邻城市内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表现为相邻城市辖区内企业的政府补贴力度增强,企业研发投入提升,企业薪酬水平及高素质职工占比提高。(3)上述影响在相邻城市的要素流失可能性较高、创新发展潜力较小、官员晋升激励较大、财政压力较小时更强。本文研究有助于理解创新型城市建设实际效果以及国家创新能力提升路径和策略,对于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设立自贸试验区是新时代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战略举措,对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意义深远。基于2005—2019年中国275个城市数据,采用PSM-DID方法评估自贸试验区设立对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自贸试验区建设对所在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存在显著的促进作用。分区域来看,内陆自贸试验区建设对所在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超过沿海自贸试验区。对于沿海地区而言,自贸试验区建设对所在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显著体现在长三角地区。从时间上看,第一批次和第三批次设立的自贸试验区对所在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更突出。机制检验表明,自贸试验区建设可以通过制度效应、投资效应、贸易效应以及金融效应等渠道促进所在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进一步研究发现,自贸试验区建设在促进所在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也会对相邻城市经济发展质量产生“虹吸效应”。  相似文献   

14.
随着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制造业与服务业、最终产品与中间产品生产企业以及单产品与多产品生产企业在城市的布局与集聚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为了分析这些不同类型的行业布局特征及其对城市增长的影响,论文选择珠三角城市群的多产品生产企业在城市之间的布局和在代表性城市内部的布局为研究对象,运用经济地理学与产业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我们调查的数据分析珠三角地区多产品生产企业的布局特征及其对企业本身范围经济与城市增长的影响。得出的结论是:珠三角城市群多产品生产企业的集聚效应明显,多样化水平高;珠三角城市群多产品生产企业为了使企业能更好地发展壮大,会选择制造业集聚的地方进行生产,以达到实现企业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在城市化的发展过程中,中心城市既有对周边城市发展带动的扩散效应,也有对其剥夺的“汲取效应”。中心城市不同程度上对周边城市存在人才剥夺、自然资源剥夺、资金剥夺、财政投入剥夺、项目剥夺等。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心城市的发展,部分是建立在对周边城市的剥夺基础之上的。其财富不是完全由中心城市创造出来的,而是部分从周边城市转移而来的。在科学发展观的理念下,应该注意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的城际公平。改变原有的城市化发展模式和资源分配模式,取消城际间的等级差别,促进周边城市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易恩文  王军  朱杰 《现代财经》2023,(12):20-37
数字经济为缓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资源环境约束提供了新的契机。本文阐述了分析数字经济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直接影响效应,从资源配置理论的视角,在现代农业“三大体系”框架下分析数字经济通过产业融合效应、资源匹配效应和技术乘数效应纠正传统农业资源配置扭曲从而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机制,并运用2011—2019年全国216个城市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我国城市数字经济发展为农业高质量发展带来了“数字红利”,且优化产品、资本与劳动力要素资源配置效率是数字经济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三大核心路径;农业高质量发展能够通过城市间内生交互与邻近城市“数字红利”外溢实现区域协调;数字经济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效应在地形坡度较小的城市作用更为明显。本研究为数字经济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理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也为探寻数字经济背景下优化资源配置和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政策依据。  相似文献   

17.
本文基于2008—2018年非枢纽城市上市企业的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模型考察高铁开通对非枢纽城市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高铁开通提高了非枢纽城市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促进了其高质量发展.分组回归结果显示,高铁开通对非枢纽城市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积极影响主要体现在中部地区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民营企业以及二线和三线非枢纽城市企业,而对东部和西部地区企业以及国有企业的影响不显著,对资源密集型企业以及一线非枢纽城市企业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本文从微观企业层面拓展了高铁建设的经济后果研究,丰富了非枢纽城市企业高质量发展研究的文献,对高铁建设的规划布局及其经济分布效应分析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8.
数字经济已成为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驱动力。数字经济对旅游业发展质量的影响在城市尺度尚未检验其空间溢出效应及传导路径。为此,融合多源数据构建2011—2019年中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集,从时空维度对数字经济与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之间的演变特征进行分析,并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和空间中介效应模型对其空间溢出效应、空间传导机制及空间异质性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数字经济和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两者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关联。(2)数字经济不仅有利于本地旅游业发展质量的提高,而且通过空间溢出效应作用于邻近城市。(3)在高互联网地区和高市场化地区,数字经济对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溢出作用更为明显。(4)数字经济通过提升旅游市场吸引力和旅游创业活跃度的方式有效激活了市场活力,进而促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9.
郭露  刘梨进 《技术经济》2022,41(4):166-175
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区域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其设立能加速区域经济增长的事实已被广泛证明。然而,关于其对地区“软实力”-环境等是否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的评估却鲜有涉及。本文基于珠三角2010-2018年15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以粤港澳大湾区地设立作为准自然试验,采用双重差分方法评估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对城市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能够降低城市的废气及废水排放,使得地区环境改善,且此结果在经历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城市规模异质性分析表明,在湾区建设中,中型规模的城市减污效应最大,而小型规模城市减污效应则较弱。机制分析表明,粤港澳大湾区通过创新效应以及结构效应使得地区环境改善,且创新能力及产业结构提升程度的不同是造成城市规模异质性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时创新效应以及结构效应在改善区域城市环境方面具有协同性。  相似文献   

20.
数字化时代的经济运行方式呈现出数据驱动、万物互联、创新迭代的特征,数字经济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属性对创新活动产生了深刻影响。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对361座城市2010-2018年度数据进行实证检验。检验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发展不仅能够带动本地创新绩效提升,而且对周边城市创新绩效也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与中、西部地区相比,东部地区数字经济对创新绩效的促进作用更强,空间溢出效应也更显著。由此,建议可从挖掘数据要素价值、搭建数字化平台、推动数字技术创新等角度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本地区和周边地区创新绩效共同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