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王溱 《商周刊》2012,(25):94-94
官员出轨实际是在走钢丝。一步失误,身败名裂。终生遗憾。既有失去家庭的危险,又有臭名社会的可能。更不要说乌纱帽被摘了。有头脑者不会走这条路,担心的是就怕犯糊涂。所以,道德这根线一定要拉紧。  相似文献   

2.
论我国转型期城建领域的政府利益和道德风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健 《当代财经》2006,(4):33-37
在我国经济转型期,缺乏约束的地方政府由于过度谋求自身利益而损害公共利益已经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由此直接引发政府的道德风险,在政府利益集中的城建领域这一风险尤为突出,主要表现为地方政府在城市建设中常置公共利益于不顾,通过公共权力的运用为自身谋利。必须构建一个对地方政府和官员既有动力又有压力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尽量减少或消除政府道德风险产生的内在根源,改革不完善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对官员勤政和廉政给予足够激励,对官员从事道德风险活动给予足够的惩戒和约束,使道德风险活动的成本大于预期收益,使政府的利益目标与社会利益趋于一致,实现官员与民众之间的激励相容,政府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和谐共存。  相似文献   

3.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期,租金以及寻租活动的客观存在造成政府官员与寻租人的合谋及政府官员的设租与榨租,从而扭曲了政府官员的激励机制,出现寻租性腐败行为。政府官员进行设租或榨租行为,既有制度本身不完善的原因,又受到自身有限理性的制约。因此,应从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两方面进行规制,减少政府干预,把政府干预控制在一个适度的、规范的、符合现代市场经济制度的范畴之内,控制在公开、公正、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的合理边界上。  相似文献   

4.
每年回老家,和地方官员聊天时,他们经常问笔者一个问题:你是经济学博士,能不能讲讲我们怎么搞好本地经济?一开始,我们对这个问题感觉有点措手不及,因为并不十分了解每个地方的实情。后来,我们就介绍一些经济发展的基本原理,但是不同工作环境的官员对此又感到意犹未尽。这可真的是一个非常重要但又非常难以回答的大问题。首先,在一般意义上地方官员会如何发展经济?其次,不同层级的地方官员发展经济的方式有什么不同?再次,不同地区的地方官员发展经济的方式又有什么不同?我们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思考和讨论之后,决定在这里写下我们的初步想法。  相似文献   

5.
本然 《经济纵横》2006,(2):94-94
《论语》这段话经常被影视剧中的官员所引用,俨然成了官员的自我修养之语或是评价官员的标准。但关于这段话的表述却有好几种。  相似文献   

6.
“为官不为”问题已成为阻碍我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一大障碍,如何引导官员适度有为甚为迫切。客观地说,过去官员的政治企业家身份是传统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也是当前雾霾蔓延的幕后推手之一。然而,官员过于积极的表现导致了雾霾,但现在随着晋升体制的变迁却又撒手不管,从一个极端到了另一个极端。督查与问责、环境资产审计和终身追责固然是引导官员治理雾霾的重要手段,但是如何引导官员“想干”、“敢干”、“会干”,适度有为,主动改革创新,才是治本之策。  相似文献   

7.
李嵱 《经济改革》2010,(2):57-59
一年之中,就有13名官员非正常死亡,其中绝大多数是自杀。他们中间有基层小官,也有厅级大员。除了涉及贪腐案件,缎多官员自杀源予工作或生活压力过大,精神抑郁、焦虑,最终靠死亡来寻求解脱。化解官场“生态恶化”现象已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课题。  相似文献   

8.
《经济研究》2016,(6):98-113
本文利用2013年中组部《关于进一步规范党政领导干部在企业兼职(任职)问题的意见》(下称"禁令")引发的上市公司"官员独董"辞职潮这一自然实验,来探讨离退休官员到上市公司担任独立董事的"政商旋转门"现象这一问题。研究发现:第一,与一般独董辞职相比,官员独董因禁令辞职导致公司市值在公告日前后5天下跌超过2%;第二,负面市场反应随着官员政治级别提高而增大;第三,公司既有的政治关系,无论是国企背景还是高管政治关系,都不足以抵消官员独董辞职带来的市值下跌;第四,官员独董的价值至少部分来源于给公司带来的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公共资源;第五,无论监督还是咨询,官员独董的表现均不优于(甚至差于)一般独董。综合这些证据,意味着官员独董的价值主要来自于官员身份所带来的资源获取和寻租功能,而不是更好的监督和咨询作用。本文不仅从寻租的新视角补充和拓展了独立董事的现有研究,而且从政策效果(市场反应)上为政府部门在其他领域规范官员兼职以及通过遏制"政商旋转门"从制度层面抑制官员腐败提供了可行性和有效性论证。  相似文献   

9.
丁蓉 《经济改革》2010,(2):54-56
2009年,据不完全统计,有13名官员非正常死亡,选择自杀的有10人。其中,教育局局长葛祥的自杀事件引起人们对基层官员生存困局的反思。在生命的最后;昔日风风火火跑教育的“葛疯子”究竟带着什么样的心情离去的呢?  相似文献   

10.
方军武 《经济论坛》2011,(10):170-172
近几年我国城市住房价格持续上涨的原因,既有供求因素、成本因素、利率波动因素等,但更多地还是存在着某些地方政府的利益驱动,某些官员的权力寻租,以及我们在经营管理城市方面理念上的错误等幕后推手。  相似文献   

11.
中国人民大学危机管理研究中心发布的《官员形象危机2012报告》指出,新媒体时代下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都发生了变化,官员形象、政府形象的维护都而临巨大挑战。据统计,被台处贪官95%有情妇,腐败的领导干部60%以上与“包二奶”有关。在1999年广州、深圳、珠海公布的102宗官员贪污受贿案件中,100%包养了“二奶”.  相似文献   

12.
《商周刊》2013,(6):90-90
禁止公款大吃大喝造成浪费,规定一出,措施一上,立即引起广大人民群众拍手叫好,也得到了众多官员的拥护和响应。几个月下来,成效非常明显,公款接待支出大幅下降,许多官员终于可以有自己的时间正常安排学习生活了。  相似文献   

13.
2013年12月6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组织部发布《关于改进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工作的通知》,强调要把“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经济发展”作为干部考核的重要指标,同时,加大资源消耗、环保等指标的权重。在此背景下,本文以2009—2020年彭博数据库有ESG综合评分的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聚焦于地方政府官员环保考核压力对上市公司ESG表现的影响。研究发现,该通知发布后,地方政府官员环保考核压力越大,上市公司ESG表现越好,即地方政府官员环保考核压力显著提升了上市公司ESG表现。异质性分析发现,地方政府官员环保考核压力对上市公司ESG表现的提升效应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国有企业、公司高管有政治关联、公司获得政府补助多的情况下更显著。本文的研究表明,地方政府官员环保考核制度是促进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本文的研究结论对提升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4.
冯辉  殷强 《当代财经》2023,(1):43-56
建立现代预算管理制度是新时代财税体制改革的内在要求,而科学编制和规范执行是现代预算管理制度的关键环节。预算是政府干预经济的重要政策工具,在地方官员集中换届时期,理性的地方官员有动机策略性地利用预算工具实现其政治经济目标,进而造成预决算周期性偏离。利用全国30个省份的数据,研究发现预决算偏离具有随地方政府换届而变化的预算周期性,预决算偏离在换届前后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规律。换届前人事变更不确定性较高,中央监察力度较强,地方官员的经济行为更偏好“留有余地”;换届后人事变更已确定,中央监察力度减弱,晋升竞争和财政增收激励着地方官员选择“积极进取”的经济政策。为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进一步规范地方官员预算行为,需要改进官员晋升激励机制,完善经济目标责任管理制,规范财政收入预算管理,并强化对政府预算的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15.
当前我国的各级政府中“个性官员”越来越多,他们的“个性施政”在给中国政坛吹来新风的同时也引来不少争议,更有极少数官员在缺乏监督制约的体制下跌倒。从激励与约束理论的角度出发,分析如何能够激励更多的官员走上个性施政、为民造福的道路,同时又能够约束他们不至于一味追求施政的华彩和业绩的显赫,从而沉沦和迷失。  相似文献   

16.
两则与三聚氰胺有关的新闻,读来让人忧心忡忡。一是2008年三鹿奶粉事件案发,三鹿乳业集团董事长田文华进了监狱,6年过去,田文华已改判有期。2009年底之后,多名因三鹿奶粉事件去职的官员都陆续复出,涉及官员基本重新上岗。  相似文献   

17.
对于大多数官员来说,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本地经济的快速发展问题。毫无疑问,每一位官员上任之初,都有一番雄心壮志,都想在任期内做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但热情不等于能力,更不等于好的结果。有相当一些官员由于能力欠佳,决策失误,导致“好心办坏事”、“出力越大结果越坏”的结局,使本地经济发展中出现种种问题。  相似文献   

18.
高育红 《新经济》2009,(11):19-19
自新疆阿勒泰地区和浙江慈溪市在全国率先施行官员财产申报制度,尤其是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有代表再次提交这项议案后,有关官员财产申报一事已在网上闹得人声鼎沸。官员财产申报作为一项举世公认的反腐利器,自1987年最初提出到今天,人们已经盼了22年.可它的诞生仍然如同筑室道谋一样处在论证阶段,虽有几位高层领导破天荒地表明了态度,但人们心里的感觉还是那么遥遥无期。在下不才。  相似文献   

19.
1994年1月1日,墨西哥正式与美国、加拿大组成了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7年来,无认是国内,还是国际,对墨西哥加入北美自由贸易区的看法不一,一种观点认为,利大于弊,应持肯定态度,一种观点认为,弊大于利,应持否定态度,通过与墨西哥政府部门的官员、企业界人士和专家学者的座谈,调查了解到的情况来看,墨西哥加入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决定应该是给以肯定的,是墨西哥政府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所做的一项正确决定。从墨西哥加入北美自由贸易区7年来的发展情况看,加入这个地区经济组织对墨西哥的经济发展既有有利的一面,又有不利的一面,从总体上看是利大于弊。  相似文献   

20.
《经贸实践》2006,(11):30-32
工业企业“两项资金”占用过多、增长过快,是众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既有历史积累的原因,也有现实经济生活的原因;既有企业本身的问题,也有外部环境的问题;既有正常的,也有非正常的。[编者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