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美国“萨班斯法案”涉及外国公司主要条款的分析,简要阐述该法案对已经在美国上市或者准备在美国上市的我国公司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萨奥"推动企业管理变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正红 《理财》2006,(9):53-55
2006年7月15日是《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以下简称萨奥法案)对海外公司和中小型美国公司最后生效的期限。“目前,在美上市的中国企业与萨奥法案的要求存在差距。”全球十大律师事务所之一——路伟国际律师事务所魏康馨律师指出。他表示,因萨奥法案,一些原本打算在美上市的中国企业,已计划在其他国家或地区寻求上市。而事实上,美国萨奥法案出台后,法国和日本都先后出台了类似的新法规。“中国公司的内控体系远未达  相似文献   

3.
“萨班斯法案”的实施,对美国上市的中国公司绝对是一个利好,把握“萨班斯法案”所规定的财务内部运控系统,正好为顺势做强中国企业提供了一个契机。  相似文献   

4.
2006年7月15日,悬在美国资本市场上空的《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之剑终于落下。从这一刻起,对于很多中国企业,赴美上市融资之路因此变得昂贵且遥远。而已在美国上市的中国企业则纷纷在为达到严格的监管要求冲刺。《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这项被美国总统布什称做是“自罗斯福总统以来美国商业界影响最为深远的改革法案”让很多企业大伤脑筋。  相似文献   

5.
距离“萨班斯法案”审核的最后期限已经很近。而当国内正在讨论“萨班斯法案”是否太过严厉,想方设法避免在美国上市的同时,上交所6月5日发布了《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要求上市公司从2006年度报告起,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和会计师事务所对自我评估报告的核实评价意见。6  相似文献   

6.
2002年“萨班斯法案”的颁布不仅在美国本土,而且在全球引起了极大的反响,随着时间的推移,这股强大的冲击波不仅没有渐渐平息,反而持续“升温”。显然,“萨班斯”的力量已经超越了法案本身,其实质触动了中国企业的“软肋”。虽然国内企业计划2006年在美国上市的公司并不多,也就是说,直接受到“萨班斯”挑战和影响的企业并不在多数,但该法案的颁布却引发了公司合规运作和内控治理的激烈讨论,而站在合规运作和内控治理的角度,无论企业是否选择在美国上市,只要其谋求长远发展都必须对这个问题严阵以待。亚新科工业技术有限公司的内控部总监麻蔚冰对“萨班斯法案”颁布前后对一个企业的影响做了非常形象的比喻:如果将企业管理比喻成一辆汽车,那么“萨班斯法案”颁发前,这辆所谓的“车”只是有个发动机 4个车轮 简单转向设施 简单外壳,不过是一个能够移动的工具而已,还不能被称为标准意义上的“车”。而“萨班斯法案”颁发后,则要求这辆“车”上必须:(1)加装各种仪表显示器和雨刷器(增加有效的审计监督和信息披露);(2)加装制动和各种变速操控装置(增加有效的内部控制系统);(3)加装电脑控制模块,协调控制汽车各个系统的运行(使用 IT 技术和管理程序控制运营管理);(4)增加驾驶人员的安全驾驶责任(增加了 CEO 和 CFO 的刑事责任)。  相似文献   

7.
《中国金融电脑》2006,(6):74-75
2006年初,中国移动在总公司和部分试点省级公司成立了专项小组,开始了首批萨班斯法案内控项目试点工作,并计划在年内在中国移动各省级全面推广:国内另外几家在美国上市的电信运营商同样加速了内控制度的完善,以达到萨班斯法案的要求。而准备海外上市的中国工商银行已完全按照国际会计标准修订了会计准则。为何这些企业纷纷做出这样的举措?在这里,我们要从“法规遵从”谈起:  相似文献   

8.
为吸引更多外国公司到美国上市,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做出决定,将放宽对外国上市公司从美国证券市场退市的限制,力图增加外国企业在美国上市的兴趣,并缓解华尔街对股市监管过于严厉的指责。有分析人士猜测,这也许是美监管部门要为“萨-奥法案”“动手术”的先兆。  相似文献   

9.
在公司治理结构中时常需要面临两难境地的首席财务官,一定要“站对立场”、坚持原则,否则一失足成千古恨。2006年7月巧日之后,在美国上市的30多家中国公司按照美国《萨班斯一奥克斯利法案》(以下简称"SOX法案")要求提交的2005年度财务报告将接受近乎残酷  相似文献   

10.
《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也即《2002年上市公司会计改革与投资者保护法案》。本文首先介绍了该法案出台的背景,详细阐述了该法案的整体内容框架,并以此为基础,就该法案对已在和即将在美国挂牌上市的美国本土企业和外国企业在公司外部治理、内部治理及信息披露等诸多方面将产生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剖析。鉴于《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的执行要求繁琐、执行成本高昂、责任追溯严格,而我国商业银行现阶段的公司治理和信息披露水平又与该法案的要求存在着较大差距。因此,本文认为在当前阶段,国内商业银行以正式挂牌的方式赴美上市尚不现实。  相似文献   

11.
《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也即《2002年上市公司会计改革与投资者保护法案》。本文首先介绍了该法案出台的背景,详细阐述了该法案的整体内容框架,并以此为基础,就该法案对已在和即将在美国挂牌上市的美国本土企业和外国企业在公司外部治理、内部治理及信息披露等诸多方面将产生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剖析。鉴于《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的执行要求繁琐、执行成本高昂、责任追溯严格,而我国商业银行现阶段的公司治理和信息披露水平又与该法案的要求存在着较大差距。因此,本文认为在当前阶段,国内商业银行以正式挂牌的方式赴美上市尚不现实。  相似文献   

12.
海外     
《首席财务官》2010,(4):15-15
奥巴马签署医疗改革补充法案 美国总统奥巴马3月30日签署医疗保险改革补充法案,即“预算协调”法案,标志着医改立法程序的最终完成。美国完整的医疗保险改革法案由两部分构成,分别是参议院版本法案和“预算协调”法案。  相似文献   

13.
付克华 《新理财》2006,(3):61-61
鉴于安然、世通等公刮丑闻的爆发,2004年美国正式实施“萨班斯——奥克斯利法”。该法案第404章要求企业和会计师事务所提供内部控制报告,报告应能发现企业的欺诈行为,并且还能确保企业财务报告的可靠性。所有在美国上市的企业都必须遵守该法案,进而在美国上市的其他国家的企业就必须按照两套会计准则公布年报:一套按照母国的会计标准,另一套则按照美国的标准。很多企业抱怨编制两套会计报表要花更多的时间和资金,并且由于两套损益表和资产负债表看上去明显不同,也会使投资者产生混淆。  相似文献   

14.
<正>最近两年欧洲和美国先后在酝酿、推出甚至通过相关法案,对一些国际贸易产品征收跨境碳税。在欧洲叫“碳边境调节机制”(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CBAM),在美国叫“清洁竞争法案”(Clean Competition Act,CCA)。在欧洲,欧盟委员会和欧洲议会已经先后通过了这个法案,这个法案将在2023年到2025年过渡期满后,于2026年正式实施。在美国,还处于议员提交法案和进行讨论审议的阶段,没有正式出台。这两个法案的核心内容差不多,就是在特定领域,对那些“高含碳”或“含碳成本”相对较高的进口商品征收跨境碳税,比如欧盟要对从中国进口的钢铁、水泥、铝产品等征收特别的碳边境调节税。征税的基础是,欧盟和中国之间碳市场价格的差额。  相似文献   

15.
“百年老字号同仁堂全面转型”——同仁堂科技在香港创业板首家实现了分拆上市,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企业,成功地实现了“主板、创业板互动股”全新概念。同仁堂科技的香港创业板之路是如何铺就的?成功的关键在哪里?决定性的几步是如何操作的?让我们一起来回顾同仁堂走过的这段上市道路。请看  相似文献   

16.
李敏 《理财》2006,(12):81-83
海外上市,是饱受融资之苦的中国中小型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梦想中的“通天之梯”。然而,今年7月开始执行的美国《萨班斯一奥克斯利法案》却是对这一梦想的重创。严苛的财务条例之下,陈天桥、江南春等财富新贵的“纳市传奇”越来越难以复制。就在一些中国企业苦苦寻找走出融资峡谷的新通道时,年轻的欧洲证券交易  相似文献   

17.
NMS法案的演进及其对美国证券市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国会提出NMS法案的初衷是建立统一的全美市场系统,解决美国证券市场分割的问题。早期的法案忽视了交易需求的差异化,没有实现预定的目标。新的NMS修正案通过强化市场连接、建立市场问竞争订单的市场机制来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市场效率。虽然法案保守地偏重价格因素,但是保持了监管架构的延续性。法案的实施改变了美国证券市场结构,实现了上市场所和交易场所的分离,使得传统交易市场逐渐消失,自动化电子交易蓬勃发展起来;美国证券交易基础设施进入数字化时代,技术能力成为交易所的核心竞争力,为获取先进技术、扩大市场份额,交易所并购、技术系统整合的进程加快;“最优执行”进一步保护了投资者利益,但跨市场交易使得美国证券监管体系面临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18.
随着2006年7月15日美国上市企业实施《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最后期限的到来,社会上掀起了对该法案的研究热潮。本文阐述了该法案在内部控制、财务披露、高管责任等方面的要求,分析这些要求对于我国深化商业银行改革具有的重大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杨速炎 《理财》2007,(7):79-80
随着“走出去”战略的实施,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将海外上市作为梦想中的通天之梯。然而,2006年7月开始执行的美国《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却是对这一梦想的极大重创,那些一直对美国资本市场趋之若鹜的中小企业犹如全速前进的巡洋舰,突然失去  相似文献   

20.
1993年10月,继皖美菱冰箱股票发行在社会上引起的余波未尽之际,安徽第二只上市股票——皖能登报亮相。经过两个多月紧张而繁忙的准备,皖能股票于1993年12月20日在深圳证交所挂牌上市。近二个月来,皖能股票价位抑扬顿挫,逐渐超于平稳。作为深圳股市电力工业首批上市同时也是安徽省电力产业唯一一家上市股皖能,其究竟如何?投资前景何在?这确确实实牵动着股民的心,是“璞玉”还是“垃圾”?人们踌躇观望,犹疑不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