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韦京汉 《广告大观》2007,(7S):32-33
华润雪花啤酒公司是1994年由香港华创和世界著名酿酒企业SABMiller合资成立的。1994年收购的第一家工厂就是沈阳雪花公司,经过12年的迅猛发展,2006年华润雪花啤酒的全国总销量已达530万吨,成为中国销量最大的啤酒公司。  相似文献   

2.
1993年.香港华润创业集团.尤如一匹腾空而出的黑马.突然携手国际啤酒巨头南非SAB闪电进入中国啤酒市场.开始在中国进行圈地运动式的并购.大跃进式的狂飙.转眼之间.华润啤酒集团(以下简称华润雪花)的规模得到了空前飞速的提高。时下华润雪花旗下的啤酒企业已有近40家.啤酒总产能达560万吨。2003年雪花单品牌啤酒的销量超过了80万吨,2004年突破110万吨.2005年更是达到了158万吨的销量.2006年有望突破200万吨.而目前国内市场上销量超过百万吨仅有青岛,燕京、雪花。华润雪花以十年左右时间完成其它中国啤酒巨头几十年乃至上百年才能完成的霸业.堪称是中国啤酒业一个奇迹!  相似文献   

3.
从零起步成长为行业老大需要多久?华润雪花啤酒的回答震惊业界:十五年。雪花啤酒以此证明,在中国啤酒市场上已经磨砺出了比肩全球啤酒巨头的企业。  相似文献   

4.
黎初源 《品牌》2005,(9):33-36
<正> 2005年的中国啤酒市场注定又是一场龙争虎斗,特别是各大啤酒巨头重兵把守的华南,随着珠江、燕京、华润、金威等啤酒巨头布局华南的啤酒厂在2005年纷纷投产,为抢夺更多的市场份额,各大品牌之间必将又是一场恶战,而这一切的开端首先由青岛啤酒的原生啤酒开始。青岛啤酒对原生啤酒寄予厚望。新年伊始,当竞争对手还在总结去年的成绩、筹划新一年的营销战略时,青岛啤酒集团已经宣布正式推出青岛原生啤酒新品,由此发动了它在2005年  相似文献   

5.
河北啤酒市场可以说是一个不设防的市场,因为在本地没有大型啤酒企业集团,基本是区域性品牌分占市场。在河北市场周围集中了青岛、燕京、华润、哈啤等啤酒巨头,他们在进行战略布局时,都把河北划入圈中,在进入市场时,这些啤酒巨头都选择了中高档市场,并且很快站稳了脚跟。而来自河南、山东的低档啤酒,则通过低价渗透,蚕食河北市场,因此整个河北市场呈现出多品牌混战的局面。虽然河北啤市暗流涌动,但我们却可以看出其发展的脉络,一是外来品牌多采用听装啤酒进入河北市场;二是河北本土企业开始跳出低价竞争的泥沼。打造中档啤酒品牌。  相似文献   

6.
武刚 《糖烟酒周刊》2005,(8):A014-A014
2004年啤酒行业掀起了整合热潮,几大啤酒巨头纷纷在全国各地兼并、入股、建厂,形成我国啤酒业青岛、华润、燕京三足鼎立的局面。北京啤酒的消费量巨大。这也是啤酒企业对北京市场觊觎的原因之一,青啤是趁并购之际。顺势进入北京市场,以对内部资源进行消化、转移。  相似文献   

7.
2003年7月,当爆出SABMiller收购哈啤29%的股份时,一个不为大家所了解的跨国啤酒巨头SABMiller,一下脱颖而出。 SABMiller投资中国的三不策略是:不控股、不经营、不生产自己的品牌,成为当下国际公司又一轮进入中国的法宝。  相似文献   

8.
高翔 《华糖商情》2001,(23):26-26
辽宁是我国啤酒生产大省,2000年以149.66万吨的年产量位居全国第四。我国啤酒业三巨头之一——华润的老根据地就在这里。华润啤酒携资本之长剑,以东北为根据地,经华北,过华东,取西南,华润的举动引起了青啤的恐慌,除了在华北与燕京共同筑起一道阻截的防线外,青啤还依靠品牌优势,兴师问罪,兵临华润城下。辽宁市场也就成了以两巨头为主体的双雄争霸的战场。  相似文献   

9.
伴随着几大啤酒品牌的跑马圈地以及跨国啤酒巨头纷纷进军中国市场,中国啤酒市场可谓是硝烟弥漫。随着国内啤酒业几大巨头的整合力度日益加大和竞争的日益加剧,啤酒业的“洗牌”运动十分明显,国内啤酒厂数量从以前的上千家迅速下降到了不到400家,其中剩下的大多也是举步维艰、引不起买家兴趣的小厂。青啤、华润和燕京三大巨头三分天下的格局渐渐明朗,尤其在当前外资大举杀入的情况下,大联合、大并购将成为中国啤酒企业做大做强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0.
2004年回顾:中国啤酒的分水岭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总结2004年的中国啤酒,“平淡”可能是最合适的。中国啤酒在经历三大巨头(青岛、燕京、华润)大规模抢滩式并购之后,2004年既没有发生青岛华南事业部高歌猛进的市场大战,也没有发生此起彼伏式的圈地竞赛。然而,从任何角度看,2004年都会成为中国啤酒的分水岭。在2004年,以下三种市场格局的形成,预示着中国啤酒的竞争即将进入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11.
经过“圈地运动”式的企业并购,中国啤酒企业的规模得到了空前的提高。自1993年香港华润创业携手国际啤酒巨头SAB介入啤酒业务以来,华润雪花旗下的啤酒企业已近40家,总产能达560万吨。这个产能甚至超过了青岛啤酒和燕京啤酒,但问题是,华润雪花怎么“消化”好这些被并购的啤酒企业,将这些企业生产、销售  相似文献   

12.
打开市场、打响品牌,活动行销是智慧之选,然而活动行销又是一柄双刃剑,做不好吆喝也赚不着一声,还可能落下做秀的嫌疑,2005年,华润雪花啤酒(中国)有限公司“雪花啤酒 勇闯天涯”雅鲁藏布江科考探险,用充满故事性的活动结构为我们贡献了一个绝佳的行销案例,在啤酒市场燕京,青岛,华润三足鼎立的今天,雪花凭借大气的策划和充满勇气的实践,为华润萧洒亮剑。[编者按]  相似文献   

13.
洪帆 《糖烟酒周刊》2006,(15):46-47
2006年,华南啤酒市场风云际会。珠江、青岛、华润、金威、燕京、金星、重啤等巨头基本完成了在广东市场的排兵布阵,布局完成之后,中盘拼杀将如何进行?外来者如华润、燕京如何攻,本土强势品牌珠江、金威又如何动作?谁是市场上的领先品牌,市场未来走势如何?记者经过调查发现。[编者按]  相似文献   

14.
高翔 《华糖商情》2001,(31):22-22
安徽省2000年啤酒产量为115.29万吨,居全国第8位。安徽啤酒市场同全国市场一样,在激战中整合。芜湖的“大江”、马鞍山的“钟山”划归青啤门下;蚌埠的“圣泉”、合肥的“廉泉”两大皖啤名牌被纳入华润囊中,并重新组建了年产量达30万吨的安。徽华润啤酒有限公司。这样在安徽啤酒市场上形成了青啤、华润与皖啤领头羊龙津三军对垒的格局。  相似文献   

15.
紫凝 《成功营销》2014,(6):76-76
正中国雄踞全球最大啤酒市场的这十年,是中国啤酒业的黄金十年,也是全球资本角力中国市场的"血与火"的十年。巨头在中国各地掀起并购浪潮,带来行业整合。而华润雪花从数十万吨到破千万吨的狂飙突进,究竟是什么原因?  相似文献   

16.
北国的三九寒冬,真正的“冷酷到底”。相比啤酒淡季中其他的低调啤酒品牌,总部设在北京的华润啤酒集团却在严冬里忙得不亦乐乎。两个月内,华润三次动员全北京的各类媒体,一改往日一谈数字就退避三舍的做派,对外界就一年来的经营状况作了详尽的阐述。其主要“头儿们”也不失时机地频频出镜,到处宣称:“雪花啤酒新年必将会有大动作!”2004年1月9日,豪华的香格里拉饭店内,雪花啤酒牵手世界营销巨头科特勒营销集团,与华润啤酒的签字仪式在北京举行。照雪花啤酒新闻通稿的说法是:旨在联手再塑雪花啤酒全国性强势品牌形象。看似轰轰烈烈的高调出声,其实背后是雪花啤酒不为人知的苦衷……  相似文献   

17.
在华北市场上,燕京啤酒的市场占有率为45%,其中北京、内蒙古、河北是其优势市场;华润在天津市场占有率达到75%;青岛啤酒一直在华北市场布局,目前开始犬举进攻北京市场。除了这三太巨头外,哈啤、汉斯、金威这三股潜流不容小视,对华北市场形成渗透之势。  相似文献   

18.
并购.让中国啤酒企业的规模得到了空前的提高。包括“第一集团军”的“青岛啤酒”、“燕京啤酒“和“华润雪花啤酒”,以及处于第二竞争梯队的“金星啤酒”、“珠江啤酒”、“金威啤酒“、“重庆啤酒”、“黄河啤酒”.”蓝剑集团”等等.都通过资本并购、异地自建工厂等扩张手段.获得了规模竞争优势。但是自2004年青岛啤酒总裁金字国先生率先提出“整合”以来.”整合”成了各啤酒业巨头思考和行动的头等大事.包括像A—B啤酒集团、SAB啤酒等在内国际啤酒巨头.亦掀起了对中国并购或者控股啤酒厂的“整合”。包括业务链的整合、市场链的整合、管理链的整合、人才的整合.尤其是品牌整合.更是成了愈来愈多啤酒集团继“规模并购“之后的“重点战略思考”。  相似文献   

19.
2004年5月,华润啤酒收购了龙津集团90%的股份,将占有安徽啤酒市场40%的市场份额。从表面上看,华润已经在安徽市场上形成了垄断地位,但是居安思危,深入市场会发现华润在安徽市场存在着隐忧,华润应及时采取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20.
凡战,以正合,以奇胜。进入新世纪以来,以青岛、华润、燕京三大啤酒巨头纷纷采取购并战略,以“本地亲情化诉求”为正,以“服务差异化”为奇打响了中国啤酒市场的新战役,攻城掠地,一举成为中国啤酒市场的三大强势品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