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为了促进长江三角洲港口的协同发展,从分析港口间的关系这一视角探讨了港口的协同发展机制。鉴于小规模港口的数据不连续性,选取了上海港、连云港、宁波舟山港等9大主要港口作为分析对象,通过两两比较,定量地分析了上述港口间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三分之二的港口组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对存在长期均衡关系的港口组进一步检验发现,尽管在短期内有一少部分港口存在竞争关系,但从长期来看,港口间均为互补关系。这一结论打破了邻近港口间定为竞争关系这一传统观念,为促进长江三角洲港口的协同发展提供了实证支持。基于此,长江三角洲的港口可从港口企业定期会晤机制的建立、资本和业务层面的合作、港口联动平台的建立等方面展开合作。  相似文献   

2.
《价值工程》2020,(2):207-210
随着我国国际邮轮港口的建设和运营,应急演练成为邮轮港口应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多样化的邮轮港突发事件和传统应急演练的局限性倒逼邮轮港口应急演练方式的改革,虚拟现实技术为改革提供了技术支撑。国际邮轮港虚拟仿真平台是以邮轮港口服务的教学、邮轮游客登离船流程解析、邮轮港口工作人员技能培训和邮轮港口应急演练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性平台。平台搭建邮轮港口真实场景的模型,实现邮轮港口大厅交互功能与安全演练功能,实现多台虚拟现实头盔协同与多角色协同,具有学校教学和应急演练的双重作用。通过应急演练降低了应急演练的经济成本与时间成本,提高了使用者学习兴趣和演练效果。  相似文献   

3.
经过十年的发展,河北省黄骅港发展成为了拥有很多艘万吨级的巨轮港口,也成为了国内第二大煤炭枢纽港口。本文对黄骅港临港工业的基本现状进行了描述,分析了临港工业与黄骅港物流协同发展存在的问题与优势,提出了黄骅港临港工业与物流协同发展的模式。  相似文献   

4.
广西北部湾港口群经整合克服了体制和通信多方面的障碍,近年来发展势头迅猛,理论上具备引领西南地区通向世界的龙头地位。根据新经济地理学,从港腹经济发展现状和主导产业关联来分析,广西北部湾港腹产业联动的现有条件比较成熟,产业联动潜力大,但其经济实力不强、创新不足等制约了港腹产业联动。广西北部湾港口可与贵港和梧州等河港互动以加快物流集疏运网络建设;使商品和要素市场一体化以扩大市场规模;与腹地产业联动,吸引更多企业到港口集聚以壮大经济实力,促进技术进步实现规模报酬递增。  相似文献   

5.
周海能 《物流技术》2011,(11):177-179
对经典供应链信息共享模式进行了分类阐述,分析了各种模式的优点与不足,并引入RFID技术,构造了一个新的信息共享模式。基于RFID的新信息共享模式吸取了协同供应链共享理念与RFID技术的高效、高质量的信息定位、传递功能,使企业信息共享进入更高层次。  相似文献   

6.
对经典供应链信息共享模式进行了分类阐述,分析了各种模式的优点与不足,并引入RFID技术,构造了一个新的信息共享模式.基于RFID的新信息共享模式吸取了协同供应链共享理念与RFID技术的高效、高质量的信息定位、传递功能,使企业信息共享进入更高层次.  相似文献   

7.
胡涛 《物流技术》2011,(9):22-23,30
通过研究第四代港口的特征,提出了基于第四代港口特征的重庆保税港经营模式。着重探讨在港口的经营过程中引入第四代港口的特征,使保税港依靠第四代港口特征,以全局视角规划港口经营,形成稳定的港企、港区联盟,并通过供应链紧密联系经济腹地,促使重庆保税港跨入新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8.
通过研究第四代港口的特征,提出了基于第四代港口特征的重庆保税港经营模式.着重探讨在港口的经营过程中引入第四代港口的特征,使保税港依靠第四代港口特征,以全局视角规划港口经营,形成稳定的港企、港区联盟,并通过供应链紧密联系经济腹地,促使重庆保税港跨人新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9.
李虹 《物流科技》2014,(2):134-136
京津冀地区现有天津港、秦皇岛港、唐山港、黄骅港四个港口分布在渤海西部300公里的海岸线上,天津港是我国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秦皇岛港是国内最大的煤炭下水港;唐山港具备天然深水航道;黄骅港是规划中的综合性大港,四个港口有各自明显的优势与劣势。长期以来存在着港口规划各自为政,腹地资源恶性竞争,码头泊位重复建设,基础设施不能互通,信息平台难以共享的突出问题,在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港口合作正逢其时,应以统筹规划、错位发展为指导思想,以明确分工定位、建立政府间协调机制、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构建信息网络基础平台为关键,争取借助国家正在制定的有关京津冀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规划方案,对港口合作问题进一步深化,推进京津冀乃至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上海物流》2008,(1):8
去年第100万个集装箱平稳起吊,这标志着南京港正式跨入全国百万标箱大港行列,在南京港百年历史的长卷中,集装箱运输再次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十五”期间,南京港集装箱运输以年均22%的速度增长,“十一五”开局以30%的速度增长,2007年突破100万标准箱。目前,南京港开辟了南京至日本、韩国近洋集装箱航线4班/周;南京至上海洋山江海直达外贸内支线19班/周,南京至上海外高桥外贸内支线45班/周;南京至下游港口中转的支线40班/周;内贸华南直达航线4班/周;另外还有上游重庆、武汉等地区的支线经南京中转。南京成为我国“黄金水道”辟集装箱航线最多的港口。  相似文献   

11.
郑平  何雪君  辛诚 《价值工程》2012,31(5):22-23
采用AHP方法,对珠海港口群的竞争力进行分析。将珠海港口群竞争力评价指标划分为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各层各因素组成判断矩阵,经过计算得出珠海港口群的竞争力的量化指标,最后又有针对性的提出提高珠海港口群竞争力建议。  相似文献   

12.
关于港口经济区空间发展几个问题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港口经济是当代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港口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本文基于全球化、区域化和信息化的视野及区域空间发生学研究的新角度,提出了港口经济区的概念及六大板块的范畴,提出了港口经济区是以港口为源动力,以全球化为推动力、以科技进步为转化力,以港口城市为龙头的外生性、国际化的经济区域。揭示了港口经济区在港口-腹地互动发展空间结构基础上的发展变化过程.在此基础上,对港口经济区空间发展模式、理论范式及进一步发展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龚鹏 《价值工程》2010,29(11):235-235
本文在阐述无水港定义的基础上,分析了西安建设无水港的优势,阐明了西安建设无水港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夏彩云  马妙明 《价值工程》2011,30(16):21-21
西安国际港务区建设已成为西安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项重要的工作,研究港务区物流人才需求问题,对于全面推进港务区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进行港务区物流人才需求研究,主要分析了国际港务区物流人才需求的结构、层次,并就基于国际港务区专有需求的物流人才培养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天津港是我国北方重要港口之一,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经济作用。天津港集疏运成为港口综合通过能力的重要一环,港内道路交通至关重要。文中对天津港内道路交通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几点改善建议,对未来的建设和管理起到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6.
在实施区港联动战略中政府如何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为区港联动提供支持的同时对其进行有效监管,是区港联动实施过程中值得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文中在简要介绍区港联动的基础上,分析了区港联动战略下的政府监管机制,主要从宏观调控、法制保障和海关监管三方面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国内实施区港联动的监管机制的比较分析思路,为我国区港联动的实施提供了一定建议。  相似文献   

17.
许洪有 《价值工程》2011,30(18):328-328,F0003
本文通过对湖泊特点及地位的分析与讨论,阐述了湖泊保护对于实现湖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并以港口湾水库为例,对其区位条件及水环境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了育水培源,保林护林、造林、育林、砂防、治山等措施;以湖水治理、污水源治理、湖内水质治理等湖泊保护的对策为分析基础,指出了港口湾水库以生态旅游为方向,以科学规划为前提,以行政管理为手段,以公众参与为保障,以生态湖泊为目标的综合治理对策,对于保证港口湾水库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进行了借鉴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18.
湛江港拓宽腹地、提升服务功能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拓宽腹地、提升服务功能是现代港口保持市场竞争优势的关键.作为西南港口群主体港和广东枢纽港的湛江港面临周边港口激烈竞争的挑战.湛江港需要从建立"无水港"打造供应链、打造区域性国际航运中心、加快交通基础设施综合化网络化建设、港城互动、建设大型分销中心、构建组合港、建立保税港或保税务流区区方面谋求突破.  相似文献   

19.
文中以洋山港成功的案例,介绍了洋山港的成长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对类似港口的建设和发展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0.
于雅岑  王喜富 《物流技术》2007,26(7):103-105
以天津港及其现代物流发展的现状为背景,通过对物流系统需求分析,提出天津港物流信息系统存在的问题,并结合需求分析进行了区域性现代港口物流信息平台系统设计研究,构建了包括通讯专属网络、网络平台、系统管理平台、数据交换平台、应用系统平台和门户网站的总体系统构架,并对各个子系统的主要功能进行了描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