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8 毫秒
1.
新疆与中亚五国双边贸易迅速发展的动因在于双方存在贸易明显互补性。通过对新疆与中亚五国总体贸易互补性及分类商品互补性分析,针对性提出提升双边贸易发展水平的相应策略。  相似文献   

2.
东盟和中国的双边贸易突飞猛进,各自成为对方重要的贸易伙伴国.由于中国与东盟国家在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等方面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从而导致了贸易关系中的竞争性与互补性.由此文章研究了中国和东盟双边贸易的现状,分析了经济贸易合作中互补性和竞争性产生的原因及其对双边贸易的重要影响,并提出了未来的影响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本文利用修正的贸易评价指标计算中国与欧亚经济联盟国家的贸易竞争性与互补性,分析双边贸易结构特征与发展方向,利用随机前沿引力模型研究了中国与欧亚经济联盟国家间的贸易潜力,采用一步法分析非效率项对贸易规模的影响.通过实证估计和分析贸易竞争性与互补性,本文指出,中国与欧亚经济联盟国家应更好地利用资源禀赋优势开展经贸合作,协调各国海关协作,提升通关效率;加强货币金融合作,推动双边国际投资,并构建复合型融资渠道,为中国与欧亚经济联盟国家基础设施项目提供资金保障;推进"一带一盟"对接进程,发挥边境贸易对双边贸易的正向影响,加快中国与欧亚经济联盟自由贸易区谈判,提升区域经济一体化水平.  相似文献   

4.
浅析鲁韩贸易关系的发展——大蒜贸易纠纷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地缘优势和经济发展上的互补性 ,韩国一直以来都是山东省的主要贸易伙伴 ,鲁韩双边贸易额迅速增长。但是 ,前不久的大蒜贸易纠纷严重阻碍了双方贸易关系的发展。面对这种状况 ,鲁韩双方应采取怎样的对策来促使双边贸易关系的健康发展呢 ?针对这个问题 ,本文对这次大蒜贸易纠纷以及促进鲁韩双边贸易发展的有利因素进行了分析 ,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5.
基于中国与东盟1995年至2009年的贸易数据,从产品层面对中国与主要东盟国家的贸易互补性系数进行了测算,双方贸易互补性总体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具有较强的贸易潜力,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将对贸易往来起进一步推动作用。进一步修正引力模型,采用2000年至2009年的面板数据对双边贸易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计量分析,结果显示,东盟国家经济规模和人口数量对双边贸易流量具有显著的影响,而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不大,说明双方的贸易依赖程度已经很高。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贸易竞争性、互补性为切入点,采用多个测算指数,从贸易竞争性、互补性及贸易联系紧密程度三个层面,对中国与欧亚经济联盟贸易关系进行测量和分析,从而发现双方贸易合作的潜力空间.结果表明:中国与欧亚经济联盟贸易竞争性、互补性都逐渐上升,但贸易互补性大于贸易竞争性;双方贸易互补性以产业间贸易形态为特征;贸易联系紧密度不够,但呈现逐渐加强的趋势.本文建议通过加快推动自贸区建立,深化双方能源合作,加快出口部门产业升级,拓展多领域合作等措施来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强化贸易互补优势并协调多方利益分配,以期进一步拓展双方的经贸合作关系.  相似文献   

7.
中国与欧盟贸易中的比较优势及国际分工地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采用贸易竞争力指数和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对中欧贸易中的比较优势和产业内贸易发展状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中欧之间以产业间贸易为主,也存在一定程度的产业内贸易,且中欧间的产业内贸易以比较优势为基础。  相似文献   

8.
中国与日韩贸易互补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日本是中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同时韩国对华贸易也迅速增长.相关的指数分析和模型测算进一步表明了中国与日韩贸易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双边贸易潜力仍然很大,中国与日韩贸易还需进一步扩展和深化.  相似文献   

9.
在吉林省与周边国家经贸关系中,吉林省与日本经贸关系占有重要位置,加快吉林省与日本经贸关系的发展对促进吉林经济的腾飞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吉林省与日本经贸关系发展较快,尤其是贸易方面的发展更为突出,日本已成为吉林省最大的出口市场,但双边贸易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从长远看,只要双方共同努力,充分利用其经济的互补性,加强相互合作,吉林省与日本贸易发展前景是广阔的。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下广西与东盟经贸关系发展特征是:贸易方式以边境小额贸易为主;贸易结构互补性与竞争性并存;广西对越南贸易依存度很高。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不仅使双边贸易和投资增长,而且还促进了广西GDP的增长和相关产业的发展。双边应充分利用中国—东盟博览会平台,发展服务贸易、调整农产品出口结构、优化与各成员国全方位合作、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相似文献   

11.
全球化条件下的中欧贸易产品结构与贸易不平衡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欧之间的贸易额将在世界经济复苏、全球化深入发展、欧盟继续扩张的背景下大幅上涨。对中欧贸易产品结构和贸易顺差的分析发现:中欧之间产业内贸易已占据主导地位;我国主要利用全球化条件下国际动态比较优势的转移向欧盟大量出口劳动密集型的制成品,并因此获得对欧顺差;欧盟在技术、高科技产品、服务贸易领域具有很强的对华出口优势,但同时要为适应新的国际分工格局而必须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减少中欧贸易之间不断扩大的贸易顺差需要中、美、欧从全球市场角度共同采取行动:各经济体要从内部寻找贸易不平衡的原因并加以改善;我国以开放服务市场换得欧盟放宽对华技术出口并使得出口比较优势得以持续升级;扩大双方投资额以寻求更深入的经济融合。  相似文献   

12.
中英两国经贸往来历史悠久,但两国双边贸易仅占两国对外贸易额的10%左右。笔者利用RCA指数、IIT指数以及TCI指数分析中英货物贸易的比较优势和贸易互补性,指出中英货物贸易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在中欧CAI谈判完成的背景下,文章概括了中国对欧盟OFDI及中欧贸易特征,总结了中欧BITs升级的政策背景及主要内容。基于2003—2019年的面板数据,通过构建中国对欧盟OFDI的中介效应模型,实证分析中欧BITs升级对中欧贸易的影响。研究发现:中欧BITs升级产生贸易创造效应,中国对欧盟OFDI发挥完全中介作用,且中国对欧盟OFDI产生的进口贸易创造效应更强,这将有利于减少欧盟对中国的贸易逆差。中方应积极参与国际投资规则变革,加大投资开放力度,中欧双方需加快推进中欧CAI批约进程,力争推动该协定早日签署生效。  相似文献   

14.
两岸双边贸易互补性强弱及其性质的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实证研究了两岸双边贸易互补性强弱及其性质的动态变化情况。研究表明,两岸贸易具有较强的互补性,这种互补性主要表现在台湾地区出口、大陆进口货物的角度,且近年来有下降趋势。1995~2011年,两岸大部分产业的互补性强弱和性质均发生了变化。尽管目前产业内互补的产业个数略高于产业间互补的产业,但从贸易比重来看,两岸仍然是以产业间贸易为主,产业内贸易的重要性则逐渐上升。  相似文献   

15.
韦苏倢 《全国商情》2011,(12):77-78
中国食品安全问题在近些年越来越受到世界的关注,中国的食品出口遭遇的贸易壁垒也日益增多。中国与东盟的双边贸易步伐加快,双边的贸易额增加,2010年中国东盟部分产品的进出口实行零关税,双边农产品贸易占有重要地位,发展双边绿色食品贸易已经被提上日程,发展绿色食品贸易是双边贸易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和有效途径。本文分析中国与东盟绿色食品贸易现状,双边绿色食品贸易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6.
本文运用贸易结合度指数、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和贸易特化系数对中新双边贸易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比较优势和贸易互补性进行了研究,从实证分析的角度,证明中国与新加坡在比较优势上存在较明显差异,进而分析了中新贸易互补关系及其产生原因,得出结论。基于产业内分工、相似需求和外国直接投资的产业内互补成为中新两国贸易关系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7.
巴西是中国在拉芙最大的贸易伙伴,中国也已成为巴西最大的贸易伙伴,中巴贸易互补性强。本文简要概述了两国的资源禀赋。通过计算显性比较优势指数以及中国与巴西的竞争互补指数来分析两国贸易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性和互补性。发现中国与巴西的贸易结构有着很强的互补性和较大的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18.
本文运用中哈两国国际贸易的相关数据,从中哈两国的贸易结合度、贸易互补性、贸易比较优势等方面分析了中哈两国双边贸易情况,指出:中哈两国经贸快速发展的根本动因在于双方贸易结构具有较强的互补性,中哈两国在外贸领域合作潜力巨大,但由于两国外贸结构存在差异,中国对哈国商品存在硬性需求,而哈国对中国商品需求却存在较为明显的可替代性.因此,中国应当进一步提升外贸商品结构,加大对哈国市场的调研开拓力度,提升中国商品品牌形象,以充分应对哈国加入关税同盟及世贸组织后产生的新情况新问题.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中国对美国高技术产品的出口比例不断上升,并且出现了对美国高技术产品的巨额顺差,这是否说明中国在高新技术已经赶上美国?中美在高技术产品领域的贸易互补的结构是否发生实质改变?通过借助合理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分析中美高技术产品产业内贸易,并分析中美高科技产品双边贸易的分工性质,可以得出的结论是:虽然中国对美国高技术产品贸易存在巨额顺差,但是中美高技术产品产业内贸易指数还比较低,中美高技术产品贸易分工正向产业间分工发展。  相似文献   

20.
欧盟已成为我国双边贸易中第一大贸易伙伴,但中欧贸易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反倾销问题。欧盟是最早发起对华反倾销的地区,“反倾销”已严重影响中国对欧盟贸易,中国应积极促成欧盟总体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并深化改革营造良好的经济和法律环境,同时积极协助企业做好应诉工作。中国的企业也应采取应有的对策,如积极应诉、联合应对和理性应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