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4 毫秒
1.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终端消费者需求产生多样化、个性化、效率化等新特性。新的消费需求倒逼市场出现超越传统零售模式的"新零售"。"新零售"模式的运行离不开物流活动的支持。故本论文通过对新零售模式运行下的物流服务需求分析,提出在新零售模式驱动下的新零售与物流融合路径,进一步加速推进新零售与新物流的一体化发展,促进我国商品流通的优化升级。  相似文献   

2.
受电子商务冲击、新技术发展、人才特质变化、顾客购买偏好转变等因素的影响,实体零售企业销售持续下滑。自马云提出"新零售"概念以来,在此概念的指导下,不少传统实体连锁零售企业已经开始了新零售模式的转型,以求有所突破。本文分析了传统实体零售企业转型过程中出现的关于技术、人才、物流配送、顾客体验、营销策略、宣传渠道等多方面的问题,结合新零售未来发展趋势,提出了新零售模式下技术革新方向、人才培养方案、物流全体系建设、营销个性化、体验式实体店面搭建等一系列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3.
"新零售"的出现引起了行业变革和社会关注。文章以零售业态演变理论"需求满足论"为理论依据,指出只有以满足顾客需求和最大限度让渡顾客价值的业态才能成为未来发展的新业态,新零售正是新形势下零售企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创新业态。零售企业供给侧改革不但有利于自身行业发展,而且对促进消费,调整企业产品结构和数量都有重要作用。新零售的未来发展要从主动拥抱新理念,积极使用新技术,大力发展新金融,充分挖掘新资源,勇敢应对新制造等方面入手,才能实现线上线下与智慧物流的深度融合,为消费者提供最好服务,以零售发展促消费、调结构,使"新零售"成为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相似文献   

4.
“新零售”背景下我国传统零售企业转型升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实体零售业态深陷经营业绩下滑、竞争疲软的泥潭,随着消费升级、新技术商用以及渠道边界融通的影响,我国零售企业站在了新一轮商业模式变革的风口浪尖。以大数据驱动的"新零售"在消费定位、生产制造、营销方式等方面优势明显,对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和经营效率贡献突出。现阶段我国传统零售企业运用"新零售"模式进行转型优势大于劣势,机遇大于威肋,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结合盒马鲜生和缤果盒子实践,提出未来"新零售"转型中可以选择塑造大数据消费画像、搭建全渠道消费场景、建设社区式零售和新型购物中心等路径。"新零售"模式将成为未来商业领域的一种新常态,也是未来传统零售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选择。  相似文献   

5.
我国新零售经过概念提出、初级实践、转型发展三个阶段,呈现出多样化发展态势,主体从阿里系向全社会零售业发展,业态从生鲜向其他品类扩展,店面从大型化向小型化转变,线上线下进一步融合,形成了多维体验、数字化连接、跨界融合、与供应链整合相结合的营运逻辑.针对新零售面临的三大问题,提出了扩大新零售外延、提升新零售效率、把握利益关...  相似文献   

6.
零售行业正在经历从应付生活、经营生活到享受生活的消费升级,对于娱乐时尚和健康生活有着更强的消费敏感度,同时也将消费的市场拓展到了全世界。智能化数字科技的发展,依托云计算精确匹配消费者需求建立商品与消费者的直接联系,虚拟现实技术优化消费者体验,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为仓储和物理的高效率提供基础。交易支付、消费金融和供应链金融将金融支持于"新零售"的商业模式。  相似文献   

7.
零售业态变迁与我国零售企业的战略调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西方零售业态变迁及其理论假说入手,梳理零售业态变迁的基本轨迹,从中不难看出只有具备竞争优势的零售业态才能在竞争中获得生存、发展。目前,我国零售业态虽已打破了单一业态的格局,但新出现的连锁超市、仓储商场等业态的竞争优势不明显或还未形成竞争优势。面对国外零售企业的冲击,我国零售企业必须重新进行战略调整,以便获得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新零售背景出发,分析了当前便利店发展的现状。顺应新零售的发展要求,为了提升便利店销售额、增强竞争力,结合当前情况提出了完善便利店经营的若干策略。  相似文献   

9.
经过5年的实践探索,新零售从1.0发展到2.0,正在向3.0演变。新零售1.0的表象是生鲜主导,实质是线上主导,即“在线化”;新零售2.0的主流模式是前置仓、mini店与社区团购,实质是“近场化”;新零售3.0以“智能化”为特征。新零售从1.0到3.0的推进逻辑是:移动化改变了零售商生存环境,客户关系从“失联”转变到“连接”,这是移动化时代零售商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法则;新零售的“新”从在线化连接开始,有了在线化才有消费行为的可计量,这也是数字化的基础。移动化、在线化、数字化发展推动智能化,这是新零售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新零售规模扩张以后必然要求通过智能化营销与管理来实现高效率,这是零售业未来发展的唯一出路。零售智能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要跨越四个台阶:营销、营运、商品开发、整合管理。即使发展到智能化零售,也应该重视人的价值,因为零售的本质是创造极致的消费者体验。  相似文献   

10.
"互联网+"时代下消费者的购物喜好和习惯发生了巨大转变,电商爆发式增长对传统客户的分流明显;实体商业的经营成本和费用也在逐年递增,线下门店扩张速度放缓,新店铺的培育与成长周期变长,这些都使得客户流量的变现能力被削弱,增长节奏被打破。在此背景下,实体零售业需要在主营业务端重新实施新生态布局,突出商业模式的演进和商业元素的转换。在O2O (Online To Offline,线上到线下)融合趋势下,如何做到线上线下的深度统一,将电商便捷与价格优势和实体零售的切实体验与个性服务相结合,是未来需要准确考虑和选择的方向。在趋势上,数字化新零售将突破传统的禁锢,把商流、信息流、资金流与服务、体验和物流加以整合,使商业实体在产业链、生态体系等方面能够切合市场需要进行转型升级,可以预见大数据下的O2O全渠道运营将是未来新零售商业细化和再创新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1.
12.
多数文献认为,政府的过度保护、金融机构的无限支持、市场供需剧烈变化、历史遗留问题以及企业自身因素是"僵尸企业"产生的主要原因。"僵尸企业"长期存在将降低行业资源配置效率,导致经济增速下滑、产能过剩加剧、资金链安全出现隐患以及扰乱市场秩序。关于债务处置方式,从企业角度看主要有兼并重组、破产重整和破产清算等方式;从银行角度看,主要有债转股、债务批量转让、减免核销不良贷款等方式。在债务处置操作中存在许多问题,如兼并主体的意愿不强、动力不足;破产重整程序运行不规范,未能充分引进社会投资人发掘和提升资产重组价值,名为重整,实际为清算;"僵尸企业"破产退出机制不健全;债务批量转让时资产的估值难以确定;相关不良贷款减免核销规定条件较为严格等。探讨和借鉴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债务处置的方法和经验,学者们提出了相关建议,如分类处理"僵尸企业"债务,继续优化单户转让、贷款减免等政策,适当放宽核销标准,加快企业破产重整和清算,严厉打击逃废债,积极发挥债委会的作用等。  相似文献   

13.
14.
一流人才的培养是"双一流"建设的核心。"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我国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应借鉴国外一流大学的成功经验,注重德育与智育双管齐下,注重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注重产学研结合,培养创业意识,推进国内高校与国际顶尖大学的交流与合作。  相似文献   

15.
中国近代的"积极慈善"思想和西方当代社会福利制度改革中提出的"积极福利"都包含了社会保障发展未来方向,即"积极社会福利"的理念。这一理念源自对制度建设和经济发展关系上的反思,其内在价值是对人之"主体性"的强调,同时具有丰富的实践指导意义。基于这一理念视角的分析,能为当下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从消极到积极的改革提供思路。总体来说,中国的社会保障发展首先需要积极的态度,其次要采取积极的措施,同时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延续。  相似文献   

16.
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曾是我国税务体系中三大主要税种."营改增"的推进使地方税收入大大减少,随着营业税改为增值税的全面实现,我国税收收入减少的压力逐渐增大.消费税的征收与支配权限的重新配置已成为当前财税学界的热议话题.通过对消费税的定性分析,证实了将消费税作为中央和地方共享税的可行性.将消费税改为中央与地方共享税,正确定位消费税,可以调节中央与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划分,更好地发挥消费税的职能,更科学合理地与其他税种相衔接.  相似文献   

17.
采用空间自相关检验以及时间固定效应模型对"一带一路"战略下广西新型城镇化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广西地级市城镇化水平高值与低值相邻,呈"负空间自相关",经济发展、产业结构非农化、环境宜居以及农业现代化对新型城镇化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现阶段的对外贸易、城乡收入差距、社会保障水平、基础设施与新型城镇化呈负向关系.广西及地方各市要充分利用"一带一路"和新型城镇化战略契机,制定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避免各市间的恶性竞争,要加强经济建设,积极推动二三产业发展;同时,应积极提高对外开放程度、健全社会保障、完善城镇基础设施、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以促进新农村发展,推动新农村就地新型城镇化.  相似文献   

18.
19.
20.
工业化、城市化与农业现代化发展是否协调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成败。该研究通过构建"三化"耦合协调度评价模型和指标体系,探索中国"三化"协调发展的区域格局及其影响因素,并对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协调程度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估。研究表明:2002—2011年中国省际"三化"耦合协调度存在一定差异,东中西地区总体上依次递减;产业结构、教育经费、R&D经费投入与劳动者素质对"三化"耦合协调度的影响是显著的,而经济发展水平、农村金融支持对"三化"耦合协调度的影响不很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