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文章基于中国34家上市商业银行2010-2019年的非平衡面板数据,采用动态面板SYS-GMM回归模型,实证研究了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业务与风险承担水平之间的关系.实证结果认为,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的增加会显著提高银行业整体风险水平.根据样本银行的类型进行分组回归发现,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由于拥有雄厚的资金实力和丰富的风险管理经验,其拓展非利息收入业务会显著降低风险承担水平;股份制商业银行或城市商业银行增加非利息收入提升了银行业风险水平,但只有城市商业银行通过显著性检验;农村商业银行开展非利息收入提高了银行业风险水平,但不显著,说明农村商业银行发展非利息收入业务较为审慎.鉴于此,文章从合理发展非利息收入业务、优化非利息收入结构以及加强非利息收入业务的监管三方面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
银行业市场准入监管及其绩效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比较各国银行业的市场准入监管可以发现,监管的严格程度大相径庭,但从根本上是保护竞争与限制竞争的原则差异。通过对各国银行业市场准入监管及其绩效的实证分析,发现严格的准入监管与银行发展、产业效率负相关,但与银行危机正相关。文章回顾中国银行业的市场准入监管后,认为放松准入监管将有助于我国银行业发展,并就提高放松准入监管绩效的路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银行业金融服务外包现状及风险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全球金融服务外包呈现出一种势不可挡的发展态势。外包业务发展的现状及动机、外包过程中的风险、各国的监管措施,文章对此一一给予了回答,以期对我国银行业金融服务外包发展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发达经济中银行盈利模式的变化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达经济中的银行业在过去20多年中经历了盈利模式的转型,已逐步摆脱了主要依靠利息收入为主的传统盈利模式,形成了利息收入业务与非利息收入业务、对公业务与对私业务均衡发展的盈利模式,部分银行还依靠特色业务在市场中赢得竞争优势。面对新的生存环境,我国商业银行有必要借鉴国际银行业的经验,采取措施积极推进盈利模式的转型,以提高盈利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  相似文献   

5.
吴立广  阮超 《产经评论》2013,(6):118-127
本文将非利息收入种类数和非利息收入占营业收入比作为非利息收入的两个衡量指标,并将其纳入非利息收入对银行绩效影响的模型中。基于我国14家股份制商业银行2000-2010年财务数据的实证研究发现,无论是非利息收入种类数,还是非利息收入占营业收入比,都与银行业绩效显著负相关。银行业绩效的提升更多的来自于银行规模的增大、股东权益资产的增加以及银行的上市。  相似文献   

6.
欧盟金融监管合作的经验与借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6年末,我国将对外资银行实行国民待遇,外资银行业务将在此基础上得到更大的发展,中、外资银行将进入全面竞争的时代。竞争程度的加剧,意味着银行业面临的风险更人、传染性更强,从而要求银行监管当局在提高监管水平的同时,加强银行监管国际合作的力度。欧盟各国金融监管合作有较成功的经验,对我国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胡静 《经济研究导刊》2011,(35):138-140
通过对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巨额亏损事件和世界主要银行因监管不力而造成倒闭及巨额亏损事例的反思,论证了应对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加强外部监管的意义。通过对目前国外银行业监管模式的剖析,预测了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监管创新的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
我国上市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业务分析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10家上市商业银行2005—2009年度数据,对我国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状况、非利息收入构成进行多角度分析,对非利息收入与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关系进行实证考察,得出了非利息收入业务对商业银行盈利具有重要影响的结论,最后提出了进一步推进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业务发展的对策。本文对于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业务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9.
加强对银行业的监管是银行稳健经营和银行体系健康发展的基本保证。随着金融全球化的发展,我国金融开放的步伐也进一步加快,中国的银行业将面临外资银行的巨大冲击,在这样的形势下,对于如何加强银行监管这一问题的探讨再次成为人们研究的焦点。本文以加强中国银行业监管为主题,分析了当前我国银行业监管存在的问题,针对我国银行业监管的现状提出了完善我国银行监管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随着金融自由化和国际化进程的迅速发展,外资银行已经成为各国金融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加入WTO后,我国银行业要全面履行对外开放的承诺,截止至2006年底我国已结束5年的过渡期,并全面开放银行业,随着外资银行的大量涌入,一方面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起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也为中国经济尤其是金融行业的发展带来了许多潜在的风险。本文就对外资银行监管方式的改进提出一些看法和观点。  相似文献   

11.
近20年来,各国金融业,包括对银行业、非银行金融机构、证券市场在内的综合监管的趋势已十分清晰。总结金融业综合监管的国际经验,考察综合监管模式正反两面的理论,并对各国监管的实践经验进行评价,得到的启示是:第一,完整意义上的综合金融监管意味着对保险业和证券业更高的监管水准,以及对金融行业监管更大的一致性;第二,完整意义上综合金融监管并不具有缩减监管人力资源和监管规模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为进一步加大对我国金融业风险管理力度,实现监管创新,促进金融业持续健康发展,文章论述了银行业监管面临的问题,提出强化银行业监管的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以银行业集中度作为银行业结构的代理变量,实证检验了市场准入和经营范围的监管对一国银行业结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对国内银行市场准入的限制会增加银行业集中度,加强外资银行准入的限制则会降低银行业集中度;(2)发展中国家对于银行从事证券业务的限制更敏感;(3)发达国家对于银行从事保险和房地产业务的限制更敏感。拓展模型结果显示,放松外资银行准入会强化银行经营范围监管对银行业集中度的边际效应。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银行业监管取得了较大进展,在防范银行业风险、促进银行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应注意的是,中国当前的银行业风险仍然十分突出,银行业的监管也存在诸多问题,本文主要论述了如何在新时期加强我国银行的监管问题。  相似文献   

15.
基于稳定发展视角的银行监管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全球101个国家银行发展和67个国家银行稳定的数据,以实现银行业的稳定可持续发展为银行监管目标,根据收入水平和IMF原则将样本国家分为五类,分析了代表性监管措施对不同收入水平国家和地区的监管效果。实证研究表明,中高收入国家的银行业务活动监管、外部治理和资本监管同时可以实现银行业稳定可持续发展;中低收入国家过高的业务活动限制和资本监管不利于银行业发展,金融集团控制和监管独立性反而会增加不稳定性;低收入国家过高的业务活动限制和资本监管水平不利于银行业稳定发展,外部治理和官方监管权力更有利于实现银行监管目标。  相似文献   

16.
试论银行表外业务监管体系策略安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旭丹 《现代财经》2004,24(9):22-25
我国表外业务起步晚、发展缓慢,表外业务的监管在很多方面都与国际惯例存在较大差距,监管观念、手段及措施严重滞后。这极大制约了作为银行利润增长点和同外资银行竞争焦点的表外业务的发展。面对这一问题,我国应借鉴国外银行业表外业务监管的先进经验,从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及中央银行外部监督两方面共同着手,强化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监管,使我国表外业务朝着稳健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7.
当前我国银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分析怎样客观地、科学地衡量银行业的国际竞争力 ?笔者认为 ,主要应从整体上衡量银行业的金融服务质量。通过对各国银行业的横向比较分析银行的规模、“三性” (盈利性、流动性、安全性 )状况、业务能力、技术能力指标以及人力资源状况 ,此外 ,还要考虑银行业的监管、文化建设指标与金融创新指标等等。如果在这些方面银行指标良好 ,就说明其有良好的竞争力。对“三性”的考评 ,主要集中在资产充足率、资产质量、盈利性和流动性这四个方面。但考虑到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不能全面衡量我国银行的竞争能力。因此 ,…  相似文献   

18.
康德的自律理论对中国银行业监管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康德的自律理论对加强和完善我国银行业自律监管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由康德的自律理论引申出自律与他律在银行业监管领域中的具体表现为,银监会的监督管理与商业银行自我约束和银行业自律监管,并强调自律在银行业监管中的基础地位和重要作用。从自律的角度分析我国银行业监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监管主体缺位、内控机制薄弱和行业自律监管乏力以及监管者的道德风险问题。借鉴康德的自律理论,健全银行业自律机制的思路是:完善监管主体和建构完备的自律主体,建立有效的商业银行内控自律机制和行业协会自律机制从他律转向自律,加强监管者的再监管。  相似文献   

19.
陈树生 《经济师》2006,(1):254-255
以银行业风险监管与防范为核心内容的《巴塞尔协议》明确了银行监管的主要内容、标准与要求等。与之相对照,我国银行监管在对商业银行的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监管、维护银行体系稳健运行、对外资银行和对网络银行的有效监管以及监管体制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缺陷,需要从完善银行监管体系、加强对银行机构的监管、培养高素质的银行监管队伍和加强监管机构之间的合作等方面构建我国银行监管的基本框架,实现银行有效监管和银行业的安全运行。  相似文献   

20.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中,银行业流动性风险的生成和传导机制较以往更趋复杂。国际金融危机后,各国金融监管部门着力强化流动性监管标准的可计量性、可操作性和可监管性,并把流动性压力测试作为监管的重要工具。本文以《巴塞尔协议Ⅲ》为背景,分析国际银行业流动性风险监管的新动向及对我国的启示,认为我国银行监管部门应以防范系统性风险为目标、建立宏观审慎与微观审慎相结合的流动性风险监管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