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长江经济带1997-2016年数据,应用空间杜宾模型对科技投入、公共支持影响城镇化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区域科技投入、公共支持与城镇化之间,大部分时间都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科技投入、公共支持显著推动城镇化发展,但空间溢出效应不明显;科技投入与公共支持的交互作用对城镇化发展有轻微的抑制作用;人力资本、消费水平显著促进城镇化发展。最后,提出加速推进长江经济带协作机制建设、促进空间溢出效应发挥、强化科技投入和公共支持的正向影响、防止逆城镇化倾向发展、提升长江经济带民众受教育水平、促进城镇化水平稳步提升等建议。  相似文献   

2.
基于长江经济带1997-2016年数据,应用空间杜宾模型对科技投入、公共支持影响城镇化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区域科技投入、公共支持与城镇化之间,大部分时间都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科技投入、公共支持显著推动城镇化发展,但空间溢出效应不明显;科技投入与公共支持的交互作用对城镇化发展有轻微的抑制作用;人力资本、消费水平显著促进城镇化发展。最后,提出加速推进长江经济带协作机制建设、促进空间溢出效应发挥、强化科技投入和公共支持的正向影响、防止逆城镇化倾向发展、提升长江经济带民众受教育水平、促进城镇化水平稳步提升等建议。  相似文献   

3.
文章以长江经济带130个空间单元为研究对象,借助随机前沿模型、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及空间面板杜宾模型等方法,探究了2000—2015年长江经济带旅游金融效率时空格局特征,并在空间关联检验基础上分析了旅游金融效率的空间效应。结果表明:①时间序列上,长江经济带旅游金融效率核密度曲线均为单峰分布形式,呈"N"字型波动特征,旅游金融效率随时间推进而不断提升;空间格局上,区域中心城市的旅游金融效率多为高层级,中心城市邻近地区因受到核心城市涓滴效应而处于较高层级,圈层状结构明显。②旅游金融效率值存在明显空间依赖性,且其集聚程度整体上随时间推进不断增强,具有明显的空间指向性特征。③经济发展、交通可达性和产业结构对本地旅游金融效率提升具有显著正向效应;而信息化水平对邻近区域旅游金融效率提升的"溢出红利"效应显著,交通可达性对邻近地区旅游要素的"虹吸"大于"溢出",呈现负向外部经济性。  相似文献   

4.
基于长江经济带1997—2017年数据,应用空间杜宾模型实证分析科技创新、金融发展对产业集聚的影响。结果显示:长江经济带区域产业集聚溢出效应显著,产业集聚自我推动能力已经形成;科技创新和金融发展对产业集聚具有正向效应,短期和长期影响存在差异;科技创新和金融发展的交互项对产业集聚有负向影响,在不同权重矩阵下影响程度不同。为此,应当扎实推进长江经济带区域合作,充分发挥区域合作溢出效应;不断激发长江经济带科技创新,正确引领金融发展方向;努力提高政府服务水平,激发人力资本创新价值;正确引导科技创新与金融发展,着眼长远效果并立足产业兴旺。  相似文献   

5.
基于SBM-Undesirable模型,对2003—2014年辽宁省14个城市的绿色经济效率(GEE)进行测度,揭示时空分布特征,并运用空间杜宾模型探究GEE及其影响因素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1)时序演变分为缓慢上升(2003—2009年)和波动下降(2009—2014年)两个阶段,区域差异呈扩张趋势;(2)空间格局呈"山脊状"特征,以沈阳、大连为核心的中部至南部沿海一线向东西两侧递减;(3)GEE不存在显著的负向空间溢出效应,教育水平、财政支持水平对本地GEE分别存在显著为正向、负向影响,产业结构、经济开放度对邻接市GEE分别存在显著的正向、负向空间溢出效应,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与GEE存在"U型"曲线关系。  相似文献   

6.
丝绸之路沿线交通基础设施空间经济溢出效应测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SDM空间计量模型,分别构建邻接、地理距离、经济空间3种权重矩阵,从宏观—分区—国家3个层级测度2000—2015年丝绸之路经济带交通基础设施空间经济溢出效应。结果表明:(1)3种权重下,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各国人均GDP均存在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但经济空间权重下的全局Moran’s I指数要高于其他权重。(2)宏观层面来看,交通基础设施对丝绸之路经济带经济发展存在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溢出效应约为直接效应的10倍。经济空间权重的直接效应和溢出效应要明显优于其他权重。(3)从分区层面来看,交通基础设施的溢出效应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各个区域存在显著差异:西北五省存在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溢出效应约为直接效应的2倍;中亚区域、西亚区域均不显著;东欧区域存在正向的直接效应,但溢出效应并不显著。(4)从国家层面来看,交通基础设施的直接效应在空间上呈现出集聚分布的特征,东欧区域的直接效应要明显高于其他区域;交通基础设施的溢出效应符合距离衰减原理,随着距离增加溢出效应呈现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7.
长江经济带空间溢出效应时空分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长江经济带沿线40个中心城市2000—2013年的相关数据,利用空间误差模型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对长江经济带中心城市空间溢出效应的演化过程与空间分布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长江经济带城市经济已经形成"中心—外围"空间模式,其经济发展水平在空间分布上存在显著的空间依赖性;2地理空间因素制约了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整个2001—2013年期间空间溢出效应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不明显,其溢出效应值只有-0.1201;3长江经济带沿线40个中心城市的空间溢出效应有较大变化,正溢出效应主要分布在上海、江苏、安徽和浙江4省市中的21个城市,负溢出效应主要分布在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和云南6省市中的19个城市。应推进区域一体化,加快区域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8.
基于长江经济带2006—2015年10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对其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空间溢出效应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具有显著的空间相关性,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能显著促进本地区经济增长,但过度集聚会对周边地区经济产生抑制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高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能够有效促进东、中部地区的经济增长,同时在东、西部地区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低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中、西部的本地区经济增长有显著促进作用,对西部地区经济增长存在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但在中部地区存在负面空间溢出效应。此外,人力资本投资、基础设施改善以及外商直接投资也能促进地区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9.
长江经济带的空气质量问题是当前普遍关心的重要问题。本文利用2016年的年度数据和季度数据,结合探索性空间分析方法对长江经济带129个市州的空气质量状况进行刻画,并通过空间计量模型,深入分析长江经济带129个市州空气质量的影响因素;最后,运用k-means聚类方法,综合经济、人口、交通、能源等因素,将长江经济带划分成四个区域,并根据其大气污染状况,区分重点治理区域。研究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空气质量状况呈现显著的空间正相关,且地区间空气质量状况分布呈现出高高聚集和低低聚集的两极分化,污染溢出效应显著;城镇化率、能源消费量和人口密度对空气质量均呈显著正向影响,汽车保有量对地区空气质量状况存在显著负向削减作用,并且邻近地区空气质量状况对本地区的影响更大。因此,区域大气污染防治离不开多方协作、共同治理,大气污染治理应充分考虑本地区经济发展特征和能源消费结构,分区施策、对症下药、精准治理。  相似文献   

10.
基于2010—2019年中国30个省份(因数据缺失,不包括西藏和港澳台地区)的面板数据,利用动态空间杜宾模型实证分析了人口、土地、经济多维度城镇化对交通运输业碳排放水平长期和短期的影响机制及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交通运输业碳排放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和“时间惯性”:(1)人口城镇化、土地城镇化和经济城镇化都对本地区交通运输业碳排放产生显著的促进作用,且长期影响要大于短期影响,其中,人口城镇化是推动本地区交通运输业碳排放增长的主要动力,人口城镇化对相邻地区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2)分区域来看,人口城镇化会显著抑制东部地区交通运输业碳排放的增长,但能够促进中西部地区交通运输业碳排放的增长,而东、中、西地区土地城镇化和经济城镇化对交通运输业碳排放均产生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东、中部地区人口城镇化对交通运输业碳排放产生显著的正向溢出效应,东部地区经济城镇化具有显著的正向溢出效应;(3)分阶段来看,两个阶段城镇化(人口、土地和经济)对交通运输业碳排放的长期影响均普遍高于短期影响,城镇化对交通运输业碳排放的影响程度在不断加深。  相似文献   

11.
以长江经济带为例,基于考虑非合意产出的SBM模型测算了2001—2015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的绿色全要素用水效率,并运用Moran’sⅠ和空间计量模型分析了用水效率对经济增长的空间效应,研究结果表明:研究期内,长江经济带绿色全要素用水效率表现出整体稳定上升但地区间不平衡的特征;绿色全要素用水效率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自相关,在研究期内,全局Moran’s I呈现波动性上升的趋势;空间计量模型的估计结果表明区域间绿色全要素用水效率对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即本地经济增长不仅受到本地区用水效率的影响,还会受到邻接地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中国逐步由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型,生产性服务业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助推器",也是科技创新的"孵化器"。基于2001-2017年长江经济带城市面板数据,采用动态空间面板模型,实证检验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创新的影响效应。长江经济带城市创新产出水平在时间维度上具有路径依赖特征,在空间上具有知识溢出效应;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本地创新水平的提高具有显著促进作用,由于地理邻近地区存在空间竞争效应,集聚带来的空间溢出效应对创新产出的收益较低;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的溢出效应不显著,而多样化集聚能显著促进本地创新产出,但这种促进作用仅在大城市和中部地区显著。  相似文献   

13.
创新是国家发展第一动力,产业集聚是提升区域创新效率的关键途径之一,研究二者关系有利于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和完善区域创新政策。本文基于2009 ~ 2018年长江经济带108个地级市全产业数据,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EA)等方法揭示长江经济带区域创新效率时空演变特征,其次建立空间计量模型,利用多种空间矩阵分析产业专业化、多样化集聚对区域创新效率影响的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①总体来看,长江经济带区域创新效率先上升后下降,具有阶段性特征;②产业专业化、多样化集聚对区域创新效率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③从溢出效应来看,多样化集聚对经济水平相近地区的区域创新效率具有更强的促进作用。因此,长江经济带城市群应加快发展产业专业化、多样化集聚,提高欠发达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促进多样化集聚对相邻区域创新效率的扩散作用。  相似文献   

14.
基于京津冀地区13个城市2011—2019年的面板数据,运用时序全局主成分析法测算其数字经济发展水平,采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探究其数字经济的空间特征,利用空间计量模型计算其数字经济的空间效应,识别影响京津冀地区数字经济的关键因素。结果发现:从空间演化格局看,京津冀地区数字经济失衡发展问题较为严重,数字经济发展呈现明显的“中心—半边缘—边缘”圈层结构和“内高外低”特征。从空间相关性看,北京、天津和廊坊呈现出“H-H”型空间聚集特征;邯郸、邢台和衡水表现为“L-L”型空间聚集特征。从空间影响效应看,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对本城市数字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的直接效应,而人均GDP、城镇就业人数、产业结构则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教育水平与技术进步的负向空间溢出效应明显。从空间异质性检验看,城市规模异质性显著影响数字经济的空间溢出效应。据此,提出推进京津冀地区数字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以2009-2013年中部地区80个地级以上城市面板数据为基础,构建计量模型,采用软件stata12.0对数据进行处理,实证分析了城市区域内部及城市之间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通过空间计量Morans’I指数检验,结果显示文章所选取80个地级以上城市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空间相关性;(2)对模型进行普通回归以及空间回归结果均表明,城镇化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3)对空间效应的直接溢出和间接溢出进行分解,发现中部地区地级以上城市的城镇化在区域内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城镇化水平每提高1%,能够显著的拉动当地经济增长1.0912%,而消费、政府支出的空间溢出效应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16.
基于对绿色化发展内涵与理念的解读,从绿色化禀赋、绿色化压力、绿色化治理三个维度构建绿色化水平评价体系。运用改进的熵权法测度历年省域绿色化水平,结合空间自相关和空间面板模型探究省域绿色化格局的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中国绿色化水平总体上呈现稳定增长的态势和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局部空间上表现出显著的冷热点分化,冷点区不断扩张;信息化与教育投入对绿色化水平有正向影响,工业化、城镇化对其具有负向影响;同时绿色化水平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17.
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阶段,城市作为创新的载体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文章从实证角度研究中国城市层面较长序列的创新空间集聚与溢出效应。以2005—2020年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创新水平为研究对象,采用变异系数、基尼系数、赫芬达尔指数和空间自相关指数等方法,考察中国城市创新的空间演化特征,并选择空间杜宾模型,探讨中国城市创新的影响因素,提出促进创新的政策建议。研究表明:(1)中国城市创新整体的空间差异和创新集中度呈下降趋势,南北方城市创新水平差异明显。(2)中国城市创新的空间Moran’s I值具有非线性距离衰减特征,表现为下降一段距离后略有回升之后继续下降;Moran’s I指数呈现出显著的高高—低低正向空间相关性,指数相对较低,但总体上呈增加趋势。(3)空间杜宾模型分析显示中国城市创新因子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创新投入因子具有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创新环境具有负向空间溢出效应,创新规模溢出效应尚不显著。据此,文章提出今后应加大城市创新投资和环境改善、推进城市间协同发展、促进城市创新集聚和扩散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8.
基于1997—2009年中国30个省域的面板数据,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对中国市场化进程作用城镇化的机理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中国城镇化率存在空间集聚和溢出效应,不同的市场化进程表征对城镇化率的影响存在差异:市场中介组织发育和法律制度环境相比非国有经济发展、产品市场发育程度对城镇化发展的贡献率更大;同时,产品市场发育程度和要素市场发育程度对相邻省域的城镇化率具有正向的溢出效应;政府与市场关系对城镇化率的影响不显著,但对相邻省域的城镇化率具有负向的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19.
研究重构了新型城镇化的评价指标体系,结合改进的熵权法,总体差异指数(GDI),空间自相关分析法等方法,基于联接邻近、距离邻近和经济邻近,构建了空间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了长江经济带新型城镇化的时空分异特征和驱动机制。得到了以下结论:新型城镇化综合水平逐年提升,形成东部稳定增长中西部逐渐崛起的圈层空间结构;总体差异指数(GDI)整体呈现出倒"W"型的波动轨迹,且分布呈现出"长江上下游高—中游低"的空间趋势;长江经济带新型城镇化表现出持续显著的集聚态势,在空间上表现出一定的非均质性,空间格局的冷热点分布主要表现出"自东到西"递减的趋势,且热点区主要集中在长江下游的长三角地区;长江经济带的基础机制(经济基础、产业结构)、核心机制(固定资产、外商投资、金融支持)和保障机制(社会保障、政府行为)均对新型城镇化具有正向驱动作用,且存在空间邻近效应。  相似文献   

20.
柳思维  杜蓉  周洪洋 《经济地理》2019,39(12):168-177
基于2007—2016年中国省域的年度数据,采用全局Moran指数和局部Moran指数分析我国农村居民信息消费空间相关性,建立空间杜宾模型研究金融发展、人力资本投入对农村居民信息消费的影响。研究发现:我国农村居民信息消费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农村地区金融发展水平的提高对农村居民信息消费的促进作用明显,人力资本投入的增加可以显著带动农村居民的信息消费,且二者对相邻地区农村居民信息消费存在正向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