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背景下,本文分析了中国绿色低碳发展的不平衡问题。通过构建全要素碳生产率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全局超效率SBM模型测算2006—2020年中国283个地级市的全要素碳生产率,运用Kernel密度估计和Dagum基尼系数方法考察全要素碳生产率的分布动态、地区差异和差异来源,使用σ收敛模型和β收敛模型检验全要素碳生产率的收敛性特征。研究发现:(1)中国全要素碳生产率整体上呈波动上升趋势,但是地区差异明显,呈现东部地区>全国>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的分布特征,并且这种差异呈扩大的趋势;(2)总体差异主要来源于地区间差异,其贡献率整体上随着时间的推移呈波动下降的趋势;(3)全国及三大区域全要素碳生产率不存在显著的σ收敛特征,但是均表现出典型的β收敛特征,全要素碳生产率最高的东部地区收敛速度最慢,全要素碳生产率最低的西部地区收敛速度最快;(4)产业结构、财政支出水平等是影响全要素碳生产率收敛速度的重要因素。本文最后从清晰认识推动中国绿色低碳协调发展的重要性、重视中国绿色低碳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问题、重视绿色低碳协调发展工程的实施路径问题三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政...  相似文献   

2.
在数字经济快速扩张和“双碳”目标背景下,基于中国区域省级面板数据,系统探究中国各区域产业智能化水平及其异质性结构,并将环境规制异质门槛纳入产业智能化驱动区域绿色转型的影响机理框架,探讨不同地区环境规制异质门槛下产业智能化对区域绿色转型的非线性影响机制。研究发现:当前中国区域产业智能化水平整体上仍然存在较大发展空间,区域异质性显著。产业智能化对区域绿色转型作用呈现出显著的环境规制异质门槛效应:较低强度的环境规制水平显著抑制了产业智能化对区域绿色转型的驱动作用,而随着环境规制强度增大并超过门槛值时,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激发了产业智能化的驱动效应,进而显著推动区域绿色转型。研究为探索区域数字化转型和“双碳”目标的实现路径提供有效参考。  相似文献   

3.
通过构建碳信息披露评价体系,对长江经济带企业碳信息披露水平的时空特征进行分析,并用多元回归探讨碳信息披露水平影响因素的省域差异。研究表明,区域碳信息披露水平整体较低,自东向西梯度递减,较高省份集中在东、中部地区;区域规制压力大,财务状况好及公司治理完善的企业碳信息披露水平较高;公司特征与治理因素对不同省域碳信息披露存在差异性影响,因地制宜的政府管制是提高区域碳信息披露水平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碳锁定"是阻碍低碳技术扩散和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制度因素是碳锁定形成的重要导因,因此从制度层面解释碳锁定的形成机理有助于探寻碳解锁的根本路径。文章从行动者网络、规则体系和社会嵌入三个方面分析"碳锁定"的制度化机理。研究表明:碳基技术体制的行动者群体内部的趋同压力,以及不同技术行动者群体之间的协调压力可能阻碍碳基技术的低碳化替代;规则体系是碳基技术体制最"深层次的结构",会对碳基技术经济实践产生认知性锁定效应;"社会嵌入"机制会导致碳基技术体制与其相互嵌套的社会系统产生互补性,进而强化"碳锁定"。  相似文献   

5.
领导人注意力传递机制事关中国治理成败,然而已有文献尚未完整建构领导人注意力与地区治理行为之间的稳定关联。文章以碳治理问题为现实载体,从注意力理论视角切入,通过分阶段文本检索筛选出党政领导人涉及碳治理的议题文本,并以活动场域分类赋分构建领导人注意力衡量指标。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碳治理现实逻辑进行情景化建构,揭示领导人注意力对地区碳治理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领导人注意力对地区碳治理具有促进效应,经内生性处理和稳健性检验后,领导人注意力对地区碳治理的促进效应依然显著。影响机制发现,领导人注意力通过提高地区研发投资强度和市场化水平显著加强了碳治理。进一步通过分样本回归发现,领导人注意力对地区碳治理的影响由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而存在异质性。文章搭建了中国治理体系下领导人注意力与地方碳治理的理论框架,以为促进“双碳”目标实现提供政策参考和理论指引。  相似文献   

6.
筛选了"掷出窗外"网站数据库中我国在2005—2014年间发生的有明确时空定位的2 617起食品安全事件,以省区为基本单元,描述并聚类分析食品安全事件的区域分布特点,测算了食品安全事件空间重心分布、移动距离与集中度,据此绘制中国大陆食品安全事件分布地图,分析了食品安全事件集中度较高地区随时间变化的空间转移趋势。研究发现,发生的安全事件所涉及的食品主要种类存在着地区的差异性,可根据各省区食品安全事件中食品种类的结构性差异实现区域划分,不同食品种类所发生的安全事件的空间重心分布和移动趋势并不相同,食品安全事件集中度较高的地区大多集中东南沿海省区,并呈现由东南沿海向中部地区扩散趋势,传播中相邻地块影响较大,横纵交替传播的轨迹较为明显。故此,中国食品安全事件具有地域性分布的特点,应针对不同地区、不同食品种类治理食品安全风险,建立食品安全风险相似地区的治理经验交流和风险预警机制。  相似文献   

7.
通过利用IPCC的方法,估算1995-2009年中国省际二氧化碳排放量,并运用泰尔指数及其分解方法,对我国碳强度分布的地区差异进行测度并按照东、中、西、东北四大区域进行了结构分解;同时借鉴经济增长理论中的收敛性检验方法,对我国碳强度的区域差异进行了收敛性检验。研究发现:(1)从总体上看,中国碳强度的分布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而且差异主要是来自于四大区域内部,其中中部地区对碳强度总体差异的影响最大,西部地区对碳强度总体差异的影响正在逐步加大。(2)运用面板数据和横截面数据的估计结果均显示1995-2009年中国碳强度的地区分布不存在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此外也无明显的σ收敛特征。以上结论表明中国碳强度水平不会自动降低到"稳态",政府对碳减排的政策干预将是必不可少的。  相似文献   

8.
将绿色发展理念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结合,运用SBM-Undesirable模型、核密度估计分析方法和Tobit回归模型分析中国30个省级行政区2005—2015年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区域差异、动态演进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在区域差异上,绿色发展理念下中国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呈上升趋势,三大区域之间、各省级行政区之间均存在差异,平均城市土地利用效率表现为东部地区西部地区中部地区,高效率值区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和少数西部地区,中低值区主要位于中部地区与部分西部地区;(2)在演进特征上,绿色发展理念下中国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密度曲线整体表现出右移趋势,不同的时间段内中国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具有不同的发展水平和不同的发展速度,在位置、峰度、形状等方面存在差异,并始终存在两极分化现象;(3)在影响因素上,政策、城市化、规模、社会、结构和环境因素是导致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区域差异的主要原因,从计量分析结果来看,绿色发展理念下影响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因素与传统影响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因素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9.
基于2015—2019年我国30个省份的数据,运用熵权-灰色关联模型对“双碳”目标下中国区域绿色金融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并进行时空演变特征及障碍度分析。结果表明:(1)各省份绿色金融发展水平有升有降,整体水平较低。试点后的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绿色金融水平总体提升;(2)各区域绿色金融发展空间分异明显,呈现出东部→中部→东北→西部地区递增的特征;(3)区域绿色金融发展具有显著的空间相关性,集聚程度不断增强且以高—高集聚和高—低集聚为主,热点区扩散分布于西部地区,冷点区集中于东南沿海地区,东西部区域差距较大且呈加深趋势;(4)绿色保险、绿色社会投资和碳中和金融支持率是影响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的主要障碍因子,且各区域阻碍因素各异。(5)指标层障碍因子中,碳中和间接融资支持效率对绿色金融发展阻碍作用最大。  相似文献   

10.
基于绿色发展理念,从技术推动力、市场拉动力、管制推动力3个方面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理想解法的动态评价方法、熵值法和“厚今薄古”归一化法对中国内地30个省市工业绿色技术创新动力进行评价,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和重心模型对其时空格局演化进行综合研判。结果表明,现阶段中国工业绿色技术创新动力水平不高,区域间差异较大;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正空间自相关,东高西低的非均衡态势显著;工业绿色技术创新动力重心落点集中在河南省南部地区,与经济重心和高技术产业重心的迁移轨迹具有相似性,且东西方向上的移动距离相较南北方向更大。最后,提出各地区应制定针对性策略,构建区域绿色创新网络,搭建企业、政府、高校、市场等多方力量参与的绿色创新环境平台等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1.
使用区域重心模型和GIS软件分别计算了1995-2007年中国人口和经济重心,明确了不同年份人口和经济重心的变化规律,对比分析了人口和经济重心的相对位置,揭示了1995-2007年中国分省市人口分布和经济发展水平在东西和南北方向上不均衡性变化规律,为国家制定缩小区域经济差异的宏观经济政策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以"一带一路"中国沿线区为典型样本,运用2012—2018年的相关数据构建了综合绿色发展指标,并采用加入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测度各个目标省份的绿色发展效率水平,以测算值为基础通过空间自相关探求各省份绿色发展在空间上的集聚、分异特征,再利用Tobit模型提炼影响绿色发展效率的因素。研究表明,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研究区内绿色发展效率有所提升,东部地区高于其他地区,同时各地区间差距整体已降低。还发现绿色发展空间格局分化明显,高值区域从散点到呈"U"型分布再到连片分布,冷热点区域发生分化。城市化、第三产业发展、科研投入及污染治理投资等都对提升绿色发展水平有正向的作用,但东北和中西部地区除了需要提高研发和生产的工艺水平外,更要打造"培育—吸引—留住"的人才体系以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3.
文章实证检验了组织内、组织间和区域三个层面的治理机制对上市公司ST风险的治理效果,发现各层治理机制对上市公司的ST风险都存在一定影响。对上市公司ST风险的治理效果进行了检验发现,呈现较为明显的地域差异性特征:在区域治理层面,东部治理效果明显,中、西部治理效果不明显;在组织间的终极控制权治理层面,东、中部地区的治理效果明显,西部地区不明显;在金字塔结构层面,东部地区金字塔控股结构的"支持"和"掏空"作用都比较明显,中、西部地区都不明显;在组织内治理层面,中部地区只有监事治理机制效果显著,西部地区只有股权集中度的效果明显,由于完善的区域制度环境造就的制度替代,东部地区的组织内治理效果整体不明显。本文的理论贡献在于,检验了不同层次的治理机制对不同区域的公司风险的影响,不仅为上市公司跨区域风险治理提供了有益建议,也丰富了处于非正常状态下的公司风险治理问题的经验成果。  相似文献   

14.
选取2010—2021年中国30个省份面板数据构建多元回归模型,实证考察数字经济对全要素碳生产率的影响,并探究低碳技术创新的中介效应和政府治理能力的门槛效应。研究表明,数字经济对全要素碳生产率的影响具有“U”型特征,且该效应在东部和中部地区、大数据综合试验区试点地区更显著。机制检验表明,数字经济可通过提升低碳技术创新水平,间接促进全要素碳生产率增长。门槛效应检验结果显示,伴随政府治理能力不断提升,数字经济对全要素碳生产率的影响作用由负转正。鉴于此,提出激发数字经济节能减排活力、构建绿色低碳技术体系、提升政府治理能效的相关建议,为践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5.
区域经济收入分布的动态演进分析——以浙江省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浙江省区域经济人均收入数据,采用核密度函数和马尔科夫分析法,对区域经济收入分布的动态演进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浙江区域人均收入分布特征有别于全国或省区层面上的收入分布特征:浙江区域收入分布整体上呈现单峰、偏态的分布形态,且区域间收入差异呈现扩大的趋势.区域间的状态转移矩阵显示,收入状态的流动性较低,仅在相邻的状态之间转移,难以实现状态问跨越式转移.在经济的长期收入均衡状态中,收入分布分散于四种类型状态空间,其中,不发达地区将占主要比重,不会出现区域经济趋同现象,收入差距会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低碳经济中的“碳锁定”问题与“碳解锁”治理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尽管我国一直致力于发展低碳经济,但是经济发展中的高碳化特征仍很明显,其主要原因在于我国已经逐渐出现“碳锁定”问题。“碳锁定”源自技术锁定、组织锁定、产业锁定、制度锁定、社会锁定等,且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相互强化、共同演化,形成了具有超稳定性的碳基技术—经济—社会系统。打破“碳锁定”,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在于建立“碳解锁”治理体系。该体系应具备三个特征:一是多元主体参与,其中政府扮演着政策制定者、推动者、监督者和协调者的角色;二是系统性,即建立纵向政策和横向政策交错形成的政策网络;三是演化性,即通过选择性环境管理、战略缝隙管理和系统转型管理等推动宏观社会环境、碳基技术系统与缝隙创新的共同演化。  相似文献   

17.
森林植被在改善生态环境,维持区域碳氧平衡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影响区域森林碳储量的社会经济因素尚不清楚。江苏是中国东部沿海经济大省,生态环境承载压力较大。文章运用因子连续函数法对江苏省森林碳储量进行了估算,基于51个县(市)的样本数据,对影响森林碳储量的社会经济因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2005—2010年,江苏省森林碳储量由25.90×106 t C增加到46.16×106 t C,森林碳"汇"效应显著,但各区域的碳储量变化不均衡;森林面积和林业产值对森林碳储量的影响显著为正,地区生产总值和公路里程数对其影响显著为负,人口因素的影响不显著;在江苏地区生产总值仍将保持一定时期惯性增长的条件下,增加森林面积和林业产值,提升森林的经营技术水平,对于提高江苏的森林碳储量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司马迁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给商人立传的史学家,更是第一个阐述秦汉经济发展区域性特征的学者。《史记·货殖列传》不仅按照六大区域对中国各地物产分布及产业特征进行了论述,而且第一次对中国经济的区域发展状况进行了总结,认为当时全国经济的重心是在黄河中下游的关中地区,主要产业部门是农业,商业中最发达的产业是盐铁业。当时全国城市的发展出现地区发展不平衡,南北不对称的特征;长江及珠江流域虽未获得充分开发,没有形成农业经济的规模,城市发展仍处于点状阶段,但区域经济的特征已初具雏形。  相似文献   

19.
现有关于制度因素如何影响波特假说的研究,更多是关注所有制结构的单方面影响,而忽略了治理转型与绿色竞争力的关系。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同时也是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治理转型"过程。本文首先基于治理转型的视角,指出不同治理类型对企业创新影响的不同导致创新阶段差异化特征的差异,然后运用全局曼奎斯特—鲁恩博格生产率指数重新估算了2001—2016年中国30个省区的工业绿色竞争力,再利用广义最小二乘法和系统广义矩估计等计量方法,系统考察了环境规制、治理转型对中国工业绿色竞争力提升的复合效应,发现中国环境规制与工业绿色竞争力之间呈现U型曲线关系,在中国情景下验证了波特假说。在此基础上加入治理转型,产生了初步复合效应,证明对工业绿色竞争力的作用是积极的,可加快环境规制拐点到来、波特假说实现;进而加入治理转型与研发交互项,产生深度复合效应,进一步加速了拐点到来和波特假说实现。本文为考察工业绿色增长转型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20.
中国不同省级的碳排放量呈现明显差异。文章采用STIRPAT模型分析得到碳排放影响因素,运用遗传算法优化的极限学习机模型和中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1997—2020年的面板数据,对不同发展情景下中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未来20年的碳排放量进行了预测分析,并将预测结果和误差指标与ELM、BP、GWO-SVM模型进行对比。同时,文章以行政区域为单位划分东北、华北等7个区域进行碳达峰、碳减排能力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使用遗传算法改进的极限学习机模型可以克服ELM模型容易陷入局部最优解的缺点,获得更高的预测精度;在绿色发展情景下中国7个区域均能在2030前实现碳达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