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城市群作为迄今为止城市化发展的最高形态,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中新型工业化与城市化过程共同的空间依托。海峡西岸经济区城市群,是以福州、厦门、泉州为三大中心城市,建立闽江口、厦门湾、泉州湾三大城市圈,从而形成海峡西岸城市群。构筑海峡西岸城市群,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是海峡西岸经济区腾飞的关键。我们必须致力于壮大海峡西岸城市群,通过促进产业一体化,提升产业集聚能力;完善城镇体系,发挥提高城市功能竞争力;协调区域内外关系,焕发体制竞争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合作,提升基础配套能力;加强与海峡东岸的经贸合作,提升整体合力;挖掘区域文化优势,提升文化竞争力。  相似文献   

2.
温州区域增长极的培育与深化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温州的经济发展实践对区位论和增长极理论都是一个挑战。按照传统理论的解释,增长极一般出现在具有聚集经济和扩散效应的中心城市,而温州在发展的初期不仅不具备中心城市的条件,而且还是一个相对封闭的传统农业地区。温州的发展实践证明,农业地区通过推进工业化不仅有可能改变其落后的现状,而且还能够促进小乡镇的发展,从而就地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最终形成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一、区域增长极的形成温州经济增长的实践与传统发展理论所描述的增长轨迹有很大差别:它既不是韦伯(Weber)依靠原料指数和运输能力的“工业区位…  相似文献   

3.
中心城市对于一个区域的发展和竞争力的提高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福建在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过程中,必须着力发展状大中心城市特别是福州、厦门、泉州三大中心城市。本栏目编发的这组文章就此问题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4.
"海峡西岸经济区"区位分析和城市综合竞争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米红  曹晖  庞兰芳 《经济地理》2008,28(3):372-376
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提出与实施具有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有利于应对全球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挑战和培育东南沿海经济增长极。文章在对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涵义作了深入剖析的基础上,着重对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区位的合理确定、区域竞争力(包括城市综合竞争力与经济竞争力)和城市引力及中心城市定位进行了科学的建模分析与预测,在总结当前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在国务院支持和推动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国家发改委规划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的政策形势下,海峡西岸经济区港口群日益成为牵动、辐射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文章在梳理福州、厦门、泉州三大港口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根据相关数据,先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分别计算港口与城市两个子系统的综合发展值,再根据两个子系统的综合发展值计算二者的协调系数,以评价其协调水平并略作比较.  相似文献   

6.
增长极理论与不发达地区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探索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本文论述了增长极理论的基本内客,指出增长极理论具有快速促进不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优点,但也有导致区域经济差距扩大的负效应。以增长极理论制定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不发达地区实观经济快速发展的一种有效方式,但应注意强化增长极的扩散效应,克服极化效应带来的负影响。因此在制定增长极战略时,应在区位选择、主导产业选择、经济活动方式等方面强化增长中心的扩散效应,使增长中心在获得自身迅速发展的同时,能够有效地带动其他落后地区的发展,最终实现区域经济平衡发展。  相似文献   

7.
六、海峡经济区生产力布局 以闽台为主体形成核心区、以浙南粤东为两翼形成紧密区、以赣南赣东北乃至皖湘鄂为腹地形成拓展区,以闽台经济整合对接为重点,推进两翼紧密区和腹地拓展区主动融人闽台核心区;以两岸沿海中心城市为主轴,发挥台北、高雄、台中、基隆、宜兰等东岸城市与西岸福州、泉州、厦门、漳州等城市交流、联盟中所产生的集聚、辐射所用,依托海峡东岸台北、台中、高雄三大都市区和海峡西岸沿海福州、厦门、泉州、温州、汕头五大中心城市及所形成的城市经济发展区,  相似文献   

8.
实践证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是一种非均衡发展模式,决定了我国应该采用以增长极理论为基础的非均衡型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增长极是指那些通过聚集效应和扩散效应带动周边地区发展的特定地理空间,它是促进区域均衡发展的重要措施.文章从经济总量、国家战略支撑、拥有的大规模推进型工业部门的竞争力状况、综合通设施、践行共生崛起的理念等方面综合比较增长极的选择、培育原则与发展路径,结合中国已经成熟的三大增长极的发展经验,认为中三角经济区有能力、有实力成为继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三大城市群后中国经济的第四增长极.  相似文献   

9.
海峡西岸经济区是中国沿海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下国家“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战略背景下,福州、厦门和泉州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核心城市,其战略地位尤为凸显.本文基于柯布道格拉斯函数,运用时间序列统计数据,对比分析三城市的经济现状、增长因素及方式,确定海西经济区核心城市的增长特点,判断三个城市的功能定位,并由此提出应对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经济区是区域城市化和城市区域化的必然结果。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中心城市的区域增长带动作用功不可没。密切的区内经济联系有助于中心城市增长极的扩散和经济辐射。市场一体化水平决定区内经济辐射的有效性。周边城市在接受中心城市产业辐射的同时,更多的是利用中心城市吸收外来资本的优势,创造自身区别于其他地区的条件,凭借地理、开放的市场环境、基础设施的有利条件,提高接受辐射的能力,弱化中心城市对其资源的集聚效应。  相似文献   

11.
关于海峡西岸经济区构架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彦晓  陈巧玉 《经济师》2005,(10):268-269
规划中的海峡西岸经济区大致是指我国台湾海峡西岸的以福建为核心区的台湾海峡海域与陆地。是指以福州、厦门为中心,以闽东南地区为主体,北起浙江温州,南至广东汕头的台湾海峡西部的海域与陆地。而从“经济区”考虑,目的是要将福建经济发展与促进祖国统一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两岸经济与文化的融合,为祖国统一提供一个有效开展工作的载体和平台。  相似文献   

12.
中国城市与区域经济增长的扩散回流与市场区效应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本文综合增长极理论和中心地学说构建了扩散回流和市场区效应空间计量模型,使用全国除西藏以外的2169个市县数据对2000年至2007年的各市县非农业产出、就业和资本增长所受到的溢出效应进行计量分析。联立方程估计表明,虽然各级市县产出、就业和资本增长的主要决定因素是要素投入和产出规模以及人力资本和地方要素,但是不同等级的城市间存在着显著的空间相互作用。其中,省会和地级中心城市的经济增长对下级市县有显著的回流效应,而下级市县的经济增长对位于市场中心的上级城市有明显的市场区增长作用,同级市县经济增长有互相促进作用。本文最后简要总结了研究结果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政策意义。  相似文献   

13.
国家一系列政策强调,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布局建设区域性创新高地,发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带动作用,在发展中促进相对平衡,实现共同富裕。基于演化经济地理理论,引入生态学Logistic曲线模型,建立包含集聚—扩散效应动态变化的城市间共同富裕模型,从而将科技创新在经济增长过程中的内生性与外部性问题纳入统一分析框架,分析在城市间交流竞争、资源禀赋约束等条件下中心城市科技创新对区域共同富裕的影响机制。进一步以中国19个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基于2007—2020年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内生性检验、反事实估计、空间计量模型对研究假设进行验证,结果表明,中心城市科技创新、学习效应能够显著促进区域共同富裕,中心城市科技创新以城市间经济联系、学习能力为主要路径形成空间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14.
经济技术开发区在转型期中国城市与区域发展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对城市的经济空间结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利用增长极理论,以北京为例,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考察了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经济技术开发区对城市经济空间结构影响效应的理论模型。该模型对于深入理解和把握经济技术开发区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内容和影响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基于轴辐理论的区域物流网络构建及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轴辐式区域物流网络构建的思路和方法,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物流市场供求状况和基础设施建设状况3个方面构建了枢纽节点选择指标体系,并以海峡西岸经济区20个城市2011年的截面数据为研究对象,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了海西区的轴心城市和辐点城市,通过引力模型测度了轴心城市对辐点城市的物流引力强度,分析了各轴心城市的辐射范围和区域物流通道的建设,构建了以福州物流圈、温州物流圈及厦门—泉州物流圈为核心的海西区轴辐式物流网络,为海西区物流业的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厦门岛内外一体化与城乡一体化雏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海峡西岸经济区三大中心城市,厦门市的腹地最小,又要承担起龙头示范带动作用,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为了破解这一难题,厦门市委、市政府提出推进岛内外一体化的发展战略。这对实现厦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拓展厦门城市化规模,带动厦门新农村建设,把厦门经济做强做大,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区域开发中主导产业的选择基准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主导产业是区域经济增长的火车头,它通过一系列的扩散和带动作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现代增长极理论和产业选择理论均认为,经济增长首先出现于某些主导产业部门和少数经济发展条件优越的区域并形成增长极,通过关联效应带动其它相关产业的发展,最终促进整个经济发展。从实证分析角度看,区域经济增长是非均衡的,增长极在地理空间上的扩散也是非均衡的。在各区域的形成和作用机制、传导机制存在差异性。选择什么样的主导产业对区域产业结构的演变具有导向和推动作用。如何正确选择区域主导产业,国内外经济学家作了大量有价值的探索,形成了各种基准,并用于指导区域开发和主导产业选择,取得了较好的绩效。本文拟结合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探讨西部开发中主导产业的选择基准问题。  相似文献   

18.
《发展研究》2006,(3):1-1
一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城市群。高度重视城乡规划的编制工作,加快建设以福州、厦门、泉州三大中心城市为核心,区域中心城市为骨干,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为基础,功能优势互补,发展布局科学合理,资源要素有效集聚、基础设施比较完善的海峡西岸城市群。要积极推进城市联盟,进一步完善城市联盟机制,落实厦泉漳城市联盟已经确定的共建项目,推出一批见效快的互利合作项目,并适时将龙岩市纳入厦采漳城市联盟,促进闽西南一翼形成。同时要加快闽江口城市联盟,以及三明、南平等城市联盟试点工作,促进闽东北一翼形成。  相似文献   

19.
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体现了福建对自身区域在全国经济格局中所处位置认识的深化,也体现了发挥对台优势意识的深化。作为福建三大中心城市之一泉州市的核心区鲤城,在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如何定位,扮演何种角色?本文就这个问题谈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20.
区域旅游资源禀赋导致了旅游业发展水平差异。海峡西岸经济区涉及城市群众多,空间发展差异明显,这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区域旅游业以及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与协调理论是研究海峡西岸经济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础,能够指导海峡西岸经济区旅游业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