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滥用诉讼权利问题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诉讼权利滥用是当事人在诉讼过程中故意超越其权限范围、损害他人合法权益的行为,表现为滥用起诉、反诉、上诉和申诉权等。诉讼权利滥用有着制度不完善、当事人的不良动机、法庭外因素干扰等多方面原因,必须从完善立法、强化司法审查、建立侵权责任追究制度等方面加以防范。  相似文献   

2.
诚实信用原则作为我国民事诉讼法新增的一项基本原则,对于司法实务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诚实信用原则就具体的规则而言,应细化禁止诉讼上的权利滥用、禁反言和权利失效三个方面;同时在裁判的具体适用上,特别是防止法官在要件事实上和法律适用实施突袭上,应明确法官与当事人共同从法律与事实两方面对事实关系与法律关系进行释明。  相似文献   

3.
诉讼行为能力是具有诉讼权利能力的人实行有效诉讼行为的一种能力或资格。但诉讼行为能力究竟应如何科学的分类;在司法实践中,如何运用司法精神病鉴定对无诉讼行为能力及诉讼行为的效力进行了认定等问题,我国民事诉讼理论和实务却很少关注。为确保当事人正当诉讼行为的实施,文章对诉讼行为能力这一基本问题进行深入探讨,认为无诉讼行为能力人是否能参加民事诉讼,应对案件受理前、案件受理后两种情形做不同处理。  相似文献   

4.
依据民事诉讼中“谁主张谁举证”之原则。诉讼当事人的举证是否真实、合法,直接决定着民事诉讼活动是否能顺利进行和法院判决的正确性。因此,许多国家均将诚实信用原则作为民事诉讼的立法和司法准则,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但民事诉讼中诚实信用原则的适用应有所限制,否则容易导致程序法的软化。  相似文献   

5.
邓英 《大众商务》2010,(2):235-235
管辖权异议是我国民事诉讼法赋予当事人的一项诉讼权利.这一权利赋予了当事人更好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保障了人民法院各尽其职,及时解决当事人之间的纠纷。但就目前来看,法律对这一权利的规定还比较笼统,虽有较多的司法解释,但在适用中仍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本文讲述了我国民事诉讼中管辖权异议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其完善。  相似文献   

6.
必要共同诉讼制度是民事诉讼中一项极为重要的制度.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单一的必要共同诉讼形式逐渐显示出不利于保护当事人的诉权和一次性解决纠纷的弊端.为了满足司法实践的需求,尽可能使纠纷得到一次性解决,必要共同诉讼在形式上应该多样化,我国<民事诉讼法>应在原有的固有必要共同诉讼的基础上,增设类似必要共同诉讼和因牵连关系而形成的必要共同诉讼两种形式.  相似文献   

7.
邓英 《大众商务》2010,(4):235-235
管辖权异议是我国民事诉讼法赋予当事人的一项诉讼权利。这一权利赋予了当事人更好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保障了人民法院各尽其职,及时解决当事人之间的纠纷。但就目前来看,法律对这一权利的规定还比较笼统,虽有较多的司法解释,但在适用中仍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本文讲述了我国民事诉讼中管辖权异议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其完善。  相似文献   

8.
源于英美法系的司法认知,因在提高诉讼效率方面功效卓越而被我国研究者纳入制度移植的话语空间。当前借鉴的必要性已然达成共识,因此就司法认知移植后能否与我国既有民事诉讼制度良性互动予以探讨显属必要。由于我国已确立了公平与效益兼顾的多元化诉讼价值取向,初步形成了协助当事人处分型的诉讼机制,同时由于新类型纠纷不断增加、民众对纠纷处理结果的心理期待日益提高,故而我国民事诉讼制度已为司法认知的生存长养提供了理念、制度和现实支撑。  相似文献   

9.
证明责任分配是环境民事诉讼制度的重要环节。其直接关系到立法目的的实现和当事人合法权益的保护。随着环境侵权诉讼数量的不断增加,我国相关制度中环境侵权证明责任分配问题之不足逐渐显现。我国应当在相关制度体系中,尽快建立完善的环境侵权证明责任倒置原则,并扩大该原则的适用范围,规范环境侵权诉讼中法官的司法裁量权。  相似文献   

10.
证据失权制度使超过举证时限的证据不得进入诉讼,剥夺了当事人提出证据的权利,但却没有为当事人设置相应的救济制度,这不能不说是我国民事诉讼立法上的疏漏。建立证据失权复议制度,对当事人的失权证据进行救济,不但更好的保护了当事人的诉讼权益,而且也使证据失权制度具更具有了合理性。  相似文献   

11.
任何审判都需要耗费资源,而民事诉讼费用就是解决诉讼成本在国家与当事人、当事人之间的分配和承担问题.我国民事诉讼费用制度存在的缺陷非常突出,改革是必然的选择.本文从诉讼费用的构成范围、征收方式的合理性两方面对我国现有民事诉讼费用制度进行了反思.  相似文献   

12.
必要共同诉讼制度是民事诉讼中一项极为重要的制度。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单一的必要共同诉讼形式逐渐显示出不利于保护当事人的诉权和一次性解决纠纷的弊端。为了满足司法实践的需求,尽可能使纠纷得到一次性解决,必要共同诉讼在形式上应该多样化,我国《民事诉讼法》应在原有的固有必要共同诉讼的基础上,增设类似必要共同诉讼和因牵连关系而形成的必要共同诉讼两种形式。  相似文献   

13.
小额诉讼程序以微小权利为保障对象,在程序设计上突出简易快捷的特征,既为当事人提供诉讼之便利,实现司法大众化,又达到提高司法效率之目标,使有限的司法资源发挥最大效益,进而维护司法权威。本文结合我国国情、司法现状、司法需求及理论界已有的探索,就构建小额诉讼程序相关问题进行了相关探析。  相似文献   

14.
我国诉讼回避制度在司法实践中运转不甚畅顺的原因,主要是对当事人的回避申请权保障不够完善,当事人与审判人员和人民法院之间对回避信息的占有极不对称,当事人几乎无从得知审判人员应否回避的信息,更谈不上申请审判人员回避。为了改变这种局面,我国有必要参照国际商事仲裁制度,在诉讼程序中建立审判人员信息披露制度,以保障当事人的诉讼权利。  相似文献   

15.
规制当事人的诉因选择权并不等于剥夺当事人的诉因选择权,仅是进行合理规制,达到诉讼权利均衡和司法效率提高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主管”一词带有严重的行政化倾向。“民事诉讼主管”这一概念的性质,即积极性和主动性,与司法的消极性和被动性不相符,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当事人的诉权,用“民事审判权范围”取代“民事诉讼主管”这一概念更为科学合理。在确定民事审判权的范围时应遵循法治原则、私权保障原则和司法最终解决原则,确定民事审判权的具体范围时应采用概括式与排除式相结合的立法方法。出现新类型、具有民事性质、当事人无法寻求其他救济方式或寻求未果的纠纷时,均可依照司法最终解决原则寻求司法救济。  相似文献   

17.
2017年《公司法司法解释四》正式实施,其中对公司决议撤销之诉做出了详细的规定,赋予股东提起公司决议瑕疵撤销之诉的权利。但由于立法上相对简单和粗糙,使司法实践出现滥用诉讼权利的情况。笔者尝试从实务的角度分析并比较域外相关国家的相关规定,认为要通过缩小司法主动介入的渠道来限制权利的滥用,并提出完善主体资格规定,区分行使期间,细化裁量驳回和诉讼担保制度四条切实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民事诉讼当事人成本主要指民事诉讼中当事人承担的直接的显性成本,它由诉讼费用和其他诉讼成本两部分构成。本文假设了一个不考虑当事人可能的和解、调解、撤诉等行为,而且其最后案件的判决和执行结果也比较简单的理想化的民事诉讼模型。建立模型后,本文以经济学的"成本——效益"分析工具,分析并得到了民事诉讼中当事人各自的净收益和诉讼案件形成的条件。  相似文献   

19.
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17条规定,民事诉讼的当事人享有申请法院调查取证的法定权利。然而,法院作为民事裁判的第三方,一方面可依其公权优势,提高调查取证的效率、可信度,而另一方面由于法院的中立地位,使得其在受理当事人申请、调查取证过程中,背负着另一方当事人乃至社会公众的质疑,一定程度上动摇了法院的中立地位,影响其司法权威性。在司法实践中,法院对于当事人的取证申请缺乏统一规范的法律适用标准,为了摆脱这样的困境,拟在调查法院调查取证现状及原因的基础上进行实证分析,确立实质性受理条件,具体化17条规定,制定严格的程序性规定,增强法院调查取证的透明度。  相似文献   

20.
随着刑事被害人权利保护呼声的日益高涨,被害人的诉讼地位越来越受到重视。加强被害人的权利保障,并对被害人与被告人的权利进行平衡,已经是各国刑事诉讼法的发展趋势。我国刑事诉讼法确立了被害人的当事人地位,赋予其广泛的诉讼权利,但在被害人权益保护方面仍存在一些不足,我国应充分赋予刑事被害人诉讼参与权和意见陈述权,建立完备的国家援助及国家补偿制度,从而恢复因犯罪而遭受破坏的法秩序,缓和社会的报应情感,促进民众对刑事司法的信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