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家庭农场是农业经营组织自身演变的一种典型模式,在西方发达国家经历了较长的发展历程,并取得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通过皖、粤两省2013年家庭农场发展情况的实地调查,结合投入与产出的相关数据,综合分析庭农场的经营效率,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家庭农场经营效率提升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国有农场土地租赁制的运作与发展王鸿鸣农业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不可替代的、永久性的、稀有的土地资源,而长期以来,国有农场的土地是由国家授权农场管理和经营。在计划经济的前三十年,农场实行的是统管统营,土地的投入国家拿,全部产出归国家,农场职工虽...  相似文献   

3.
目的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力量,研究其生产效率及变化趋势、分析比较不同类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效率对于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促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方法 文章聚焦水产养殖领域,基于2018—2021年全国429个养殖生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样本面板数据,采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分析了全要素生产率(TFP),并分解其驱动因素。采用共同随机前沿模型比较分析了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3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模式的生产技术效率。结果 (1)增加物质资料、劳动力、固定资产等方面的投入对产出增长有显著促进作用,但增加服务投入并未显著促进产出。(2)TFP增长的动力来源是技术进步,规模报酬率的贡献不大,而技术效率和配置效率的下降对TFP增长起到阻碍作用。(3)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3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技术效率各有特点,以群组前沿面为基准时家庭农场的技术效率最高,以共同前沿面为基准时合作社的技术效率最高,以技术差距比表征的技术水平衡量,则龙头企业技术水平最高。结论 建议加强科技投入,提升技术效率,优化成本投入结构,加强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联合与合作。  相似文献   

4.
农业是黑龙江垦区的主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优质高效农业是垦区新时期的一项伟大历史任务。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发展质量效益型农业,是国有农场发挥本地优势,振兴垦区经济的有效途径。质量效益型农业适合垦区的资源条件,其重要特征,就是在使用资源时,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充分提高土地等资源的产出效率,力求以最少的投入和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所以,质量效益型农业代表着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方向和趋势。在垦区国有农场实施质量效益型农业过程中,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做文章。   第一,国有农场实施质量效益型农业要以市场…  相似文献   

5.
农业灌溉经济效益价值量计算中影子价格的确定问题唐梅英,屠晓峰(黄河水利委员会)农业灌溉经济效益价值量的计算成果是衡量与评估水利工程投入与产出的重要内容之一。从目前已颁布的《水利经济计算规范》(以下简称《规范》)和《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以下简...  相似文献   

6.
集约农业与劳动投资分析王景新实现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本质上要求不断优化农业资源的配置,提高农业要素投入的素质,增加农业总产出和经济效益。有人认为,集约农业似乎就是不断提高技术构成,减少劳动及其他要素投入,增加产出的过程。然而,这种理...  相似文献   

7.
芬兰地处北欧,1/4的国土在北极圈内。由于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等不利因素,芬兰农业生产一直是高投入低产出,而且是以家庭农场形式从事生产和经营活动。1995年加入欧盟后,芬兰的农产品在欧盟内部大市场及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中明显处于劣势,导致每年数以千计的农场特别是小农场难以维持生计而破产。  相似文献   

8.
[目的]加强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是我国未来农业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要内容。通过理清创新类生产要素对农业园区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提出园区吸引创新要素、提升创新能力的政策建议,为破解增长瓶颈提供参考。[方法]利用106个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2001—2016年要素投入与产出数据,估算创新要素与传统要素的产出贡献度,并分别使用年度均值和随机收取的11家分属于不同区域的园区个体数据,对东部、中部和西部园区的要素贡献度差异进行比较。[结果]三大区域创新要素产出占总产出的比重成倍高于同区域传统要素产出所占比重,对总产出的贡献显著; 西部地区创新要素投入对总产出的贡献率高于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创新要素投入对总产出的贡献率接近东部地区。[结论]以创新引领为特征的新经济增长不依赖于传统经济优势,加大创新要素投入是实现赶超、破解农业经济发展瓶颈的重要手段之一; 塑造园区成为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和科技孵化培育载体,就能够通过创新要素的微观作用机制,以正外部经济效应带动农业及其周边产业快速增长。  相似文献   

9.
[目的]家庭农场是农业生产最有效的经营模式之一,已成为引领发展现代农业的有生力量。人多地少、耕地资源匮乏是都市农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如何衡量和确定家庭农场规模的适度性尤为重要。[方法]以厦门市家庭农场的实地调研数据为例,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选取土地规模、资本投入、农业收入、农场主家庭劳动力人数、长年雇工人数、农场主参加农业技能培训次数作为分析变量,对从事蔬菜专业、水果专业、多功能经营的家庭农场土地适度规模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蔬菜专业、水果专业家庭农场和多功能经营的家庭农场土地适度规模分别为 154、450、356hm2。[结论]家庭农场土地适度规模并未存在一个普遍适用的标准,不能盲目推进统一标准的家庭农场规模经营模式。最后,文章从厦门市角度提出加快土地流转机制改革,制定和完善财政、税收、金融、保险扶持政策,加大技能培训等政策建议,以此引导发展土地适度规模家庭农场。  相似文献   

10.
家庭农场的适度规模是一个综合指数,它受众多的自然和社会因素制约,单纯从某一因素谈规模效应的最佳值是不切实际的。现就家庭农场规模经济的影响因素谈几点看法。一、当地自然因素是决定家庭农场规模经济的基础家庭农场的规模是否适度,首先要受当地的自然条件制约。不适应当地自然条件或当地自然条件不能满足家庭农场各项技术方案的要求,在生产上是不可行的。自然环境因素不仅直接决定家庭农场各项农业技术措施实施是否有成效,而且能衡量成效的大小。所以,对家庭农场规模是否适度的评价比较,需要衡量其对合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的程度…  相似文献   

11.
农业技术替代与就业发展论姚玉珠在发达国家,高度技术化是农业最显著特征之一。无论以农业技术研究达到的深度和取得的研究成果加以衡量,还是以技术投量及产出水平加以衡量,农业生产活动都在日益成为一种高级经济活动形式,完成着对传统生产要素的依赖向现代技术要素依...  相似文献   

12.
俄罗斯从1991年开始农地私有化改革,以建立以私人农场为主的生产方式和透明的农产品市场,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但是,改革十多年来,俄罗斯并没有建立起以私人农场为主的生产方式,农场企业和家庭自留地生产依然提供了大部分的农业产出,并且农业总产出仍未恢复到改革前的水平。本文认为,私有化后农场企业依然向农场雇员提供社会服务和家庭生产投入,农场雇员从农场企业获得补贴收益,地方政府向农场企业提供农业补贴。正是这样一种双重软预算约束制度导致俄罗斯农地改革失败。  相似文献   

13.
农业,是利用动植物的生活机能,通过人的培养以取得产品的社会部门。历来以经济产量或以生物学产量作为衡量生产水平和农业技术措施效果的标准。但这一经典方法,无法衡量资源环境与生物间能量转换和物质循环投入与产出的关系。近年来,应用能量投入产出作为衡量不同系统、不同措施效果的一种方法,逐渐为农业界所重视。为了合理利用农业自然资源,明确投能方向,提高农田能量转换效率,本文对苏州农田能量投入产出进行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一、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内涵农业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和地区一定时期内农业产出的增长,包括农业产品的增长和农业经济的增长。农业经济增长方式是对农业生产力系统的整体效能和发展状况起决定性作用的生产要素的分配、投入、组合和使用方式。从农业生产要素的使用方...  相似文献   

15.
渔业能量投入产出比将渔业生产过程中投入一产出的物质按标准能量来衡量、分析、评价其效果的大小。即把所有投入一产出物质分别按标准折算系数折成焦耳,加以比较,其转换率越高,物质转换效益就越好,以克服单纯用产量、产值的高低来衡量生产效益中的不足,为全面评从渔...  相似文献   

16.
农业生产所投入的各种物资和资金,在不同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下,随着投入量的逐步增加,其产出可表现为递增、递减或不变等多种现象,这些现象是农业生产经济效果的“指示剂”。在农业技术经济研究中,经济效果的大小,是通过各种生产资源的投入和使用价值(或价值)的产出之间的比率来反映的。本文拟采用边际分析法对江苏省滨海县近二十年来的农业生产费用投入效益作一浅析。  相似文献   

17.
海南农垦的骨干企业是橡胶农场,橡胶农场的支柱产业是天然橡胶生产。巩固支柱产业,全面发展农垦大农业,是振兴橡胶农场经济的战略性选择,也是海南农垦进入二十一世纪面临的重大课题。一、关于橡胶农场农业经济的分析海南农垦经过三代人四十多年的艰苦创业,已开发建设...  相似文献   

18.
国营农场实行经济承包,兴办家庭农场以后,带来了活力与效益。农业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和职工劳动生产率都有较大提高。但是同时也出现一个新问题,即有些承包者追求急功近利,不顾合理投入与产出的客观规律,出现了拼地力、拼设备、吃资源的现象,其特点是以牺牲国家利益换取个人利益,或以损害长远利益而求得眼前利益,形成掠夺性经  相似文献   

19.
调整种植业结构与农业可持续发展李铁山抓住机遇,发挥优势,突出棉花生产,是农场目前的生产现状和经济发展的要求;棉花作为团场的经济支柱,谁种的多,总产高,就表示着经济效益好和成绩大,这是农场目前领导者的共同心理;为发展棉花,超越环境的最大允许量,不惜投入...  相似文献   

20.
本文基于扩展了的新古典增长模型,运用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分析了中国省域农业生产的空间分布模式和空间依赖性,测算了农业生产要素的投入产出弹性及规模报酬情况。得到的结论有:中国省域农业产出存在明显的空间依赖性,空间分布表现为局域集聚的特征;劳动投入对农业产出的弹性为0.50,资本投入对农业产出的弹性为0.43,而土地的贡献不显著,劳动和资本是中国省域农业产出最为主要的决定因素,农业生产要素投入处于规模报酬递减阶段。研究区域农业产出行为不应忽视空间效应,在制定农业政策时,需要考虑邻近省域之间的农业生产互动,引导各个区域合理地投入农业生产要素,提高要素的空间配置效率,促进区域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