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我国是个地震频发的国家,而地震等巨灾保险制度在我国一直处于较为尴尬的境地。5.12汶川大地震的突发,进一步凸显了我国地震等巨灾保险制度的软肋。论文在介绍美国、挪威、新西兰和日本完善的地震保险制度的基础上,对如何构建我国地震保险制度提出了几点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地震保险在国外多震国家是地震灾害补偿的主要手段。我国是地震高发区,应该加速构建我国的地震保险制度。在地震保险制度安排上,政府应该发挥主导和统筹的作用。地震保险的经营主体要高度重视自身的风险控制,积极利用各种工具实现风险的再转移和再分散。  相似文献   

3.
我国地震保险制度建设路线图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国地震保险制度建设的总体思路是:区分住宅与非住宅,区分城市住宅与农村农房,逐步建立起基本保障,广泛覆盖的政策性城乡居民住宅地震保险和商业地震保险共同保障、全方位、多层次的地震保险制度  相似文献   

4.
建立我国地震保险制度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是地震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地震对我国经济社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5.12汶川大地震使得社会各界对保险的关注程度显著提高,对建立地震保险制度的呼声也越来越高。本文从我国地震保险的现状出发,分析了商业保险公司不愿涉足地震保险的原因,在借鉴有关国家和地区地震保险制度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我国地震保险制度应加快地震保险立法工作、政府主导与商业运作相结合、以居民住宅保险为基本险种、建立多元化风险损失分摊机制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林弋 《西南金融》2011,(6):68-69
日本是一个地震频发的国家,但日本的地震保险制度给人民带来了一定的保障。本文通过介绍日本的地震保险制度,研究地震保险制度的特点及其运行机制,希望能够从中找到值得我国借鉴的地方,为我国地震保险制度的建设提供一种思路。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分析了我国地震保险制度的现状后,认为我国现有的地震保险制度中尚存在法律法规不健全、财产保险中地震责任缺位、风险转嫁渠道狭窄及民众投保意识薄弱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以日本的地震保险制度为借鉴,充分利用保险职能,从完善地震保险相关法律、开发地震附加险、建立有效的风险分散机制以及将自愿保险和强制保险相结合等方面入手,积极构建我国完善的地震保险制度。  相似文献   

7.
地震保险在中国的发展,总体而言十分有限,根源在于缺乏一套合理完整的地震保险制度安排,而且我国是一个地震多发的国家,地震保险制度的建设已刻不容缓。本文从分析地震保险的现状及问题,并且对国外的地震保险制度做对比分析,吸取经验,对我国地震保险制度的建立提出一些政策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地震保险在中国的发展,总体而言十分有限,根源在于缺乏一套合理完整的地震保险制度安排,而且我国是一个地震多发的国家,地震保险制度的建设已刻不容缓。本文从分析地震保险的现状及问题,并且对国外的地震保险制度做对比分析,吸取经验,对我国地震保险制度的建立提出一些政策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地震保险制度缺位的原因,在此基础上通过研究国外几种典型地震保险制度,提出构建中国特色地震保险制度应着力做好的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地震保险在中国的发展,总体而言十分有限,根源在于缺乏一套合理完整的地震保险制度安排,而且我国是一个地震多发的国家,地震保险制度的建设已刻不容缓.本文从分析地震保险的现状及问题,并且对国外的地震保险制度做对比分析,吸取经验,对我国地震保险制度的建立提出一些政策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国外地震保险制度比较及借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23号)明确指出要"建立国家财政支持的巨灾风险保险体系";《国家防震减灾规划(2006-2020)》指出,2006~2020年我国防震减灾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完善地震救援救助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政府投入、地震灾害保险、社会捐赠相结合的多渠道灾后恢复重建与救助补偿机制。这次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再次为保险业提出了新的挑战。建立起一个比较有效的地震保险制度并非一个漫长的过程,很多国家和地区地震保险历史也不过十几年而已。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保险作为一种市场化的风险转移机制、社会主义互助机制和社会管理机制,应该通过推动建立地震保险等巨灾保险制度,使广大人民群众遭受巨灾损失后能够及时得到经济补偿,促进灾区恢复重建,加快推进我国地震保险制度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选取我国大陆地区1990~2019年的地震灾害数据为研究样本,以地震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死亡人数和受伤人数三个维度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复杂数据结构下的多维地震风险模型。在不同期限结构和不同偿付水平下,运用蒙特卡洛模拟算法测算了我国地震保险基金的风险规模和保费水平。与传统的巨灾精算模型相比,多维地震风险模型不仅解决了连续型、离散型和半连续型数据的联合建模问题,还能够更好地刻画多维地震风险之间非对称的相依结构。实际分析表明,在巨灾风险度量中考虑复杂的相依结构能够更好地分散地震的尾部风险,有效地减少政府的财政负担,提高地震保险的风险覆盖水平,为完善我国地震巨灾保险制度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3.
世界地震保险制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明仪 《中国保险》2008,(5):62-64
二战以后,由于地震灾害频繁发生,世界上许多国家建立了地震保险等巨灾保险制度,在促进防灾减灾,加快灾后恢复重建,减轻人民痛苦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新西兰、日本、土耳其以及美国加州的地震保险制度.5.12汶川大地震,进一步凸显了建立我国的地震保险制度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认真分析世界上的地震保险制度,借鉴其中的成功经验,对于加快建立我国的地震保险制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鄢斗  邹炜 《海南金融》2008,(12):63-66
我国是世界上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地震保险制度,已成为现实之需。美国属于多震灾的国家,其在地震保险发展方面具有相对成熟的经验,对我国地震保险体系的建设和发展具有较大的借鉴意义。本文对美国地震保险体系的发展状况进行较为系统地分析,并结合我国地震保险的现状与问题,进一步提出发展我国地震保险体系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5.
我国处于典型的大陆地震区,面临着严重的地震风险。保险是有效应对地震风险的市场机制,建立地震保险制度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减轻政府财政压力、建设服务型政府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地震风险的特殊性和地震保险的社会公益性,在地震保险制度建设中,必须发挥政府的作用,其主要责任包括:建立必要的法律环境;设立必要的管理机构;提供必要的财政支持;开展广泛的宣传教育;实行优惠政策,鼓励保险公司积极参与。  相似文献   

16.
韩越  韩非 《时代金融》2013,(18):163-164
雅安地震的发生叩问当前我国灾后重建模式,"放养式"的政府补贴,社会捐款等一系列措施并不能满足人们的保险需求,地震保险制度再一次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如何建立地震保险机制,建设怎样的地震保险机制,日本在承保方式,承保主体,责任范围,费率厘定等方面给了我们宝贵的经验。除此之外,日本地震保险的一大特色就是引入了再保险,责任累积得以分摊,形成政府与民间共同参与的格局。地震保险制度在面对巨灾时形成一道屏障,保证了保险业,金融业,乃至全社会经济运行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7.
在人类历史上,大地震的发生呈现出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规律。近百年来大地震的发生日趋频繁,范围日趋广泛,其风险损失补偿制度也随之完善。在中国历史上的大地震灾难中,形成了政府埋单的救灾传统,产生了传统文化与风险意识对冲的矛盾,在民众中产生了对保险业责任的质疑。以政府主导、商业保险参与的市场化手段调动全社会资源,发展社会化的地震保险制度,发挥保险业减灾防损的作用,是未来地震保险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8.
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地震保险制度,必须站在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以制度建设为先导,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商业保险的作用,实现政策支持和市场机制的有效结合  相似文献   

19.
薄志红  英子 《金融博览》2011,(10):68-69
我国云南盈江、日本本州海域和缅甸近期接连发生地震。地震的频繁发生,使社会对生命财产保障的关注再度升温。我们究竟该如何合理安排保险计划,才能获得全面的保障呢?我国目前还没有出台相关的巨灾保险制度,这种条件下,由地震、海啸等带来的人身伤害或者财产损失,保险能否赔付?怎样才能通过保险,将遭遇地震后的损失降到最低呢?  相似文献   

20.
郭倩  王飞 《金融纵横》2011,(9):37-41
由于特殊的地形和气候,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发生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给人民生活和国内经济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地震发生后我国采用财政补贴救助和社会捐赠款项的援助方式救灾,相比之下,保险真正作为风险分散、灾害补偿的职能在我国并没有真正的发挥出来。在这种情况下,本文研究如何建立并完善我国的地震保险体系,让保险行业成为分担风险的一个有力支柱,这不仅可以减轻国家财政的负担,还可以进一步促进我国保险业的发展,加快我国保险业与国际接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