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方主流经济学从"经济人"假设出发,在萨伊的"三要素"论基础上,以生产函数形式构建了生产者决策模型,把资本主义生产仅仅看作是技术上的投入产出关系,认为生产理论的基本内容就是通过生产要素的不同组合形式,实现利润最大化。在生产理论分析上,用单纯的使用价值(效用)生产来掩盖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的剩余价值规律,否认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为资本主义制度辩护。马克思则从商品出发,运用劳动价值论对资本主义生产过程进行深入的分析,揭示了资产阶级财富的来源,指明了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并决定资本主义发展的全部过程,从而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创立了科学的生产理论。  相似文献   

2.
在马克思那里,商业劳动和产业劳动在性质上是截然不同的,后者同生产的社会形式无关,属于生产商品和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劳动;而前者则由生产的社会形式所决定,属于实现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劳动。在流通领域进行的商品储备和储备劳动,兼具产业劳动和商业劳动的性质和特点,因而是一种具有二重性的流通劳动。作为有待出售商品的储备和储备劳动,是一种商业劳动,不会把价值和剩余价值追加到商品上;而作为有待购买商品的储备和储备劳动,则是一种产业劳动,要追加价值和剩余价值。将一切商品储备和储备劳动都看成是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劳动,同时又把它们全部归并到商业劳动中,这在理论上是一种悖论,且有悖于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基本观点和立场。  相似文献   

3.
<正> 经济关系首先表现为物质利益关系不同社会中的物质利益关系的性质是不同的。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由于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剥削工人的剩余价值,雇佣工人同资本家的物质利益关系是对立的。这样就产生了马克思所说的劳动的异化。那就是:工人所提供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越多,劳动生产率越高,资本统治和剥削工人的权力也就越扩大和加强。工人的劳动异化为资本,即异化为异己的敌对力量。  相似文献   

4.
一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的性质应当强调,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与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商品,是有本质的差别的。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商品的基本矛盾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它是由生产社会性和资本主义的私人占有性的矛盾所决定的。这种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对抗性的矛盾。它是建筑在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的根本利益彼此对立和在资产阶级内个人的根本利益彼此对立的基础上的。所以它不是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所能够解决的。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商品的基本矛盾,已经不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了。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变为局部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了。这个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因为它是发生在人们根本利益相一致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5.
根据马克思的理论,剩余价值是指剥削劳动者所生产的新价值中的利润(劳动创造的价值和工资之间的差异),即"劳动者创造的被资产阶级无偿占有的劳动".剩余价值考察的是劳动过程当中的"价值增殖".显然,此"增殖"非彼"增值",但决定了经济现象领域中的价格和利润增长运动.关于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给出总的评论:"所有经济学家都犯了一个错误:他们不是就剩余价值的纯粹形式,不是就剩余价值本身,而是就利润和地租这些特殊形式来考察剩余价值".  相似文献   

6.
对马克思剩余价值范畴的再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们囿于马克思的部分论断,把剩余价值看作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范畴,这是不准确的。剩余价值是由剩余劳动创造的,在商品经济社会里,剩余劳动主要以价值的形式存在,表现为剩余价值。因此,剩余价值是商品经济范畴一般。剩余劳动也是社会主义社会劳动者劳动的一部分,社会主义社会的剩余劳动创造的价值表现为剩余价值,我们应鼓励社会主义社会的劳动者在为自己创造财富的同时,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剩余价值。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一生中的两大发现是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我们平时谈起剩余价值,就会想到资本主义和剥削.马克思设想的未来社会主义社会,全体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不存在剩余价值.事实上,把剩余价值与资本主义等同起来是错误的,是片面的,而且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同样存在剩余价值的范畴.我们要全面的来看待剩余价值相关问题,正确的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剩余价值,而且要利用剩余价值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相似文献   

8.
董云飞 《时代经贸》2011,(10):59-59
马克思一生中的两大发现是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我们平时谈起剩余价值,就会想到资本主义和剥削。马克思设想的未来社会主义社会,全体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不存在剩余价值。事实上,把剩余价值与资本主义等同起来是错误的,是片面的,而且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同样存在剩余价值的范畴。我们要全面的来看待剩余价值相关问题,正确的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剩余价值,而且要利用剩余价值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相似文献   

9.
知识型劳动是劳动者为创造新的生产能力而从事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活动,是连接科学与直接生产过程的中介。知识型劳动具有生产性、倍乘性与稀缺性等多重属性,也就是说,资本家雇佣的知识型劳动力既可以生产剩余价值,也能够帮助资本家从全社会的总剩余价值中分配更多份额。在平台资本主义条件下,平台资本支配知识型劳动力构建“中心—非中心”生产资料网络,达成剩余价值生产与实现的网络化。平台资本与产业资本之间就此形成了协作关系。但是,它们之间更多的是围绕剩余价值分配展开的竞争关系。数字平台具有规模效应和网络效应,使平台资本具有天然的垄断倾向。当平台资本扩张至完全掌握剩余价值实现的决定权之时,即垄断性占有网络中心节点的生产资料时,就可以控制整个社会的剩余价值。此时,在平台资本攫取的剩余价值中,依靠垄断势力从产业资本手中转移的剩余价值占比更高。而垄断势力的确立需要知识型劳动力,因此,资本之间竞争的背后是知识型劳动力之间的竞争。当平台资本控制剩余价值分配时,会对产业资本的积累形成抑制,最终对全社会的技术创新和知识型劳动力的再生产形成阻碍。  相似文献   

10.
<正> 马克思创立的科学的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出发点。依据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马克思又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从而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揭示出资本主义制度发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必然性。劳动价值论,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无论过去和现在,它都是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基础。但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应用,在资本主义  相似文献   

11.
工业企业要进行物质产品的生产。必须具备劳动力、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三个基本的要素。马克思指出:“不论生产的社会形式如何,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始终是生产的因素。”(《资本论》第二卷)。这段话正说明任何社会形式的生产,都离不开劳动者,只有劳动者才是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的创造者,它是生产过程中最基本并具有决定性的要素。要劳动就要支付工资,但工资在不同的社会有着不同的实质。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力是商品,工资只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却被歪曲为劳动报酬的形态,造成劳动都有报酬的假象,它体现着资本家为谋取最大限度利润和加强对工人榨取其剩余价值的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实质是由无偿劳动的物化过程特别规定的。它不仅仅是强制下的劳动榨取过程,也是通过市场神秘化诱发剩余价值所需要的连续不断的合作过程。在劳动对资本形式隶属条件下,资本的生产性起初仅仅在于强迫进行剩余劳动。随着劳动从资本的形式隶属向实际隶属转变,实际隶属发展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一切社会生产力都表现为资本的生产力。随着劳动对资本实现实际隶属,生产方式被改变了的形态和物质生产力的特殊发展阶段,是资本本身形成的基础和条件。  相似文献   

13.
讲求经济效果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要求经济活动,首先是其中的生产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活动,是人类从事其它活动的基础。人类从事经济活动,都是为了要达到某种预期的目的,都要讲求经济活动的效果。但是,社会生产的目的,从而评价经济活动效果的标准,不是依人们的意志任意选择的,而是由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决定的。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由于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不同,社会生产的目的不同,评价经济活动效果的标准也是各不相同的。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剩余价值。资本家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就要在生产中预付一定量的资本。所以,资本主义生产中评价经济效果的标准就是资本家所获得的剩余价值  相似文献   

14.
超额剩余价值的实质及其来源问题,是马克思全部剩余价值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建立在劳动价值论与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学说的基础之上的。马克思在揭示出价值是抽象劳动的凝结,价值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以及剩余价值只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时劳动的凝结,价值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以及剩余价值只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时 间的凝结.只是物化的剩余劳动等原理之后,进一步阐明超额剩余价值是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它是采用先进技术的资本家无偿占有的由雇佣工人的抽象劳动创造的比采用社会平均技术的资本家所多得到的那一部分剩余价值。  相似文献   

15.
借贷记帐法是会计核算方法体系中的一种专门方法,它产生于十二世纪末十三世纪初意大利佛罗伦萨银行业。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这种记帐方法日益完备。相继传入其它资本主义国家,经过广泛应用,成为资产阶级榨取剩余价值的工具。十九世纪中叶开始,外国资本主义侵入我国,借贷记帐法随同西式会计理论与方法传来,在我国传播应用,成为  相似文献   

16.
剩余价值学说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论证了资本主义社会劳资矛盾的不可调和性,强调必须通过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无产阶级消灭资产阶级来克服。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劳资矛盾逐渐凸显而且无法回避,因而利用剩余价值学说理论指导,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劳资矛盾,对实现我国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认为,资本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在生产过程中无偿地占有了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因此资本家剥削了工人,这表明在马克思看来凡凭借生产资料的所有权无常占有别人的剩余劳动就是剥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剥削的标准如何界定?什么才是真正的剥削行为?这些问题需要我们研究并给予回答。  相似文献   

18.
一社会主义生产中的经济效果——用最少的劳动消耗, 取得最多的使用价值经济效果这个概念,在不同性质的社会生产中是不一样的。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而资本家借以达到这个目的的手段是在生产中预先付出一定数量的资本。因此,资本主义生产中所说的经济效果,就不能不是资本家所获得的剩余价值对他预付资本的比例关系。生产同样多的剩余价值,预付资本小,从资本家看来经济效果就大。预付资本大,经济效果就小。反过来也是一样。用同样大小的预付资本,生产出来的剩余价值大,经济效果就大,生产出来的剩余价值小,经济效果就小。在资  相似文献   

19.
创立新的商品经济运行的宏观调节机制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结构的基本矛盾是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社会性同占有制私人性之间的矛盾,由此产生了资本剩余价值规律、生产无政府状态规律。这个基本矛盾的阶级表现是资产阶级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这就决定了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同计划经济相对立,而同市场经济相统一。  相似文献   

20.
目前,有人提出工人阶级伴随社会的前进,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的工人阶级了,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遇到了新的问题。我们说从全球范围看,工人阶级的内部结构确实发生了新的变化,但是工人阶级的阶级性质并未改变。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由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的劳资矛盾,虽有一定程度的暂时的缓解,却不可能根本消除;工人阶级作为生产剩余价值的工具,不占有或很少占有生产资料,其受雇佣、受剥削、受压迫的地位没有改变;工人阶级内部结构的变化,并没使工人阶级的地位发生阶级实质的变化。在我国,随着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经济结构发生根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