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通过吸收内生增长理论的思想,将两部门的技术进步同时内生化,本文提出了一个工业和农业相互依存的二元经济内生增长模型,并以此对目前争议颇多的"工业反哺农业"的时机和政策问题,从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角度进行了分析.本文认为,通过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工业部门转移可以推动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和加快资本积累是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实现二元经济结构转换和经济持续增长的关键,因此工业反哺农业是我国经济均衡发展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2.
通过吸收内生增长理论的思想 ,修正外生农业技术进步的假设 ,本文提出了一个内生农业技术进步的二元经济增长模型 ,并以此对倍受瞩目也颇多争议的“东亚奇迹”及中国经济 ,从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角度进行了分析。本文认为 ,“东亚奇迹”是传统农业劳动力不断转向现代非农业部门的结果 ;是现代部门以资本反哺传统部门 ,推动农业技术进步 ,促进劳动力转移的结果 ;也是现代部门均衡发展 ,吸纳剩余劳动力 ,加速结构转换的结果。因此 ,虽然非农部门的全要素生产率提高不够显著 ,但劳动力结构转换仍然推动经济实现了持久的高速增长。  相似文献   

3.
冯先宁 《生产力研究》2004,(7):37-38,60
劳动力合理流动是劳动力资源充分利用、市场经济正常运转、农村剩余劳动力顺利转移的重要条件。当前 ,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 ,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劳动力市场还没有形成 ,劳动力歧视妨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劳动力资源的合理利用。消除劳动力歧视 ,有利于促进劳动力合理流动和市场经济正常运行及二元经济结构转换  相似文献   

4.
杨华 《经济师》2005,(10):56-57
农村与城镇社会保障的并存反映了二元经济结构城乡对立关系,其对立性集中地表现在农业劳动力的转移上。这种对立性造成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度障碍。随着城乡二元结构的消失,城乡社会保障最终要走向一体化。  相似文献   

5.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还处于一种不完善、不彻底阶段。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差距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就业结构转换严重滞后于经济结构转换。二是第三产业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三是城市化发展严重滞后于工业化进程。制约我国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因素.除了已经提到的经济结构偏差外,还集中表现在现行土地制度、户籍制度、劳动力市场管理制度及劳动力素质等方面。这些因素不利于农村剩余劳动  相似文献   

6.
1.城市化是我国二元结构向一元结构转变的必然选择。实现农业剩余劳动力向现代部门的转移是促进国民经济结构转换、生产方式转换及向现代化迈进的关键。综观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历史,都经历了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工业及其他非农业转移的过程。18世纪英国的工业革命促进了农村劳动力向新兴城市的聚集,使英国的城市化水平从1801年的26%上升至1900年的75%。日本、韩国的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仅用了35年和20年。  相似文献   

7.
<正> 剩余农业劳动力转移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及模式转换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结构变动现象。未来10年的农业发展将更多地取决于技术创新和要素组合的优化,因而剩余农业劳动力转移将成为制约90年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报告旨在分析农业发展与剩余农业劳动力转  相似文献   

8.
李刚 《经济视角》2006,(12):76-78
吉林省是粮食生产大省,也是农业资源大省,农业人口比重偏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偏低,城乡二元结构特征明显,城乡之间发展差距较大。在振兴吉林老工业基地过程中,吉林省提出以统筹城乡发展为目标,实施经济的跨越式发展,缩小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逐步解决“三农”问题,而“三农”问题的解决核心又在于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在城乡二元发展结构条件下要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有必要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实情况进行系统分析,从而找出制约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因素,以求破解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一、城乡二元结构转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9.
新疆经济二元结构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整体上二元经济结构普遍存在.新疆经济发展较慢,在传统经济部门和现代经济部门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新疆二元经济结构严重的基本原因是产值转换的不对称.农村劳动力转换受阻是导致新疆二元经济结构严重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0.
我国农民收入增幅减缓的症结:剩余农业劳动力转移受阻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近年来我国农民收入增幅持续下降的深层原因,在于剩余农业劳动力转移严重受阻。而我国剩余农业劳动力转移的艰巨性,在相当程度上又是和我国所选择的超前工业化发展战略,以及与其相互依存的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联结在一起。要有效地解决我国剩余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就必须遵循社会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最大限度地发挥市场化、工业化和城市化对剩余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