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生态道德教育浅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世纪进行生态道德教育非常重要。在观念层面上,一方面要摒弃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经济效益增长的发展观和贪图物质享受的消费观;另一方面要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观、生态效益的发展观和合理的适度消费观。在方法层面上,要建构生态伦理;建立生态道德教育的目标和原则;构建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生态道德教育的模式和方法;不断进行生态道德教育的研究和创新,开创生态道德教育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2.
可持续发展观是一种全新的发展观,是对传统的割裂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机械发展观的批判的扬弃,是对西方现代性经济伦理观念的挑战。它强烈要求重建经济伦理,实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社会选择与个人选择、功利与价值、效率优先与兼顾公平的统一。经济伦理是调节经济生活中人与人关系的道德规范及对经济活动进行评价的道德价值观的总称。  相似文献   

3.
"管理伦理"研究述评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管理伦理是管理学和伦理学交叉研究的一个崭新课题。近20年来,西方发达国家普遍意识到管理伦理的重要作用、地位和意义,从微观、中观和宏观层面对管理伦理进行了整合研究,形成了一系列新的管理理念,并非常重视现实的可操作性,把伦理融合到日常管理之中,国外管理伦理的研究具有明显的“工具理性”倾向,强调“在管理效益原则制导下的伦理合理性”。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对管理伦理也进行了积极的探讨,但在管理伦理的科学归属上、方法论上以及研究层面上仍存在不足,无轮内还是国外、对管理伦理的认识存在的一个根本缺陷就是没有从理论上解决管理与伦理结合的“何以可能”问题,这是目前深入管理伦理研究不能回避的一个重要的基础性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4.
当代环境保护中的环境文化与环境伦理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问题已成为当今人类面临的严重社会问题之一。“共有地悲剧”是环境问题非常重要的利益驱动因素。但环境问题的产生实质上首先是人的问题。深入研究环境问题产生的文化价值观动因和实质,指出只有通过加强环境伦理与环保文化建设,坚持科学的技术观和发展观,才能从根本上有效地实现环境保护与污染的治理。  相似文献   

5.
从伦理学的角度对“经济人”进行反思 ,我们可以看到 ,“经济人”的行为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具有一定的道德合理性 ,但其伦理缺陷也是明显的。作为现实的人、特别是市场经济中的人 ,需要“经济人”的一些特性 ,但又不能局限于“经济人”。健全人格的行为选择需要超越“经济人”达于“现实道德人”。“现实道德人”是基于现实条件、从现实出发的道德人 ,他追求义与利、精神与物质、理想与现实的统一。实现“经济人”到“现实道德人”的超越 ,需要从社会层面建构扬善抑恶的利益和精神双重机制 ,也需要主体实现从急功近利到追求长远利益 ,从利益追求到自我实现价值取向的双重转化  相似文献   

6.
城市规划只有以正确的环境伦理观为指导,形成科学的城市发展观,才能实现城市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理论与实践中引入环境伦理价值观的必要性表现在3个方面:第一,环境危机问题的产生与城市发展和城市规划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第二,城市规划在解决现实城市环境问题上存在着价值偏颇:第三,城市规划与环境伦理两种学科理论发展与创新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从伦理的角度看,科技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着管理目的认识、科技人力资源价值认识、伦理价值认识和管理伦理实践等方面的问题。结合现实情况,提出树立以义导利、义利统一的管理价值观;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员工价值观。确立了科技人力资源管理伦理原则和规范,以及积极保障科技人力资源管理的伦理实践等措施。 ?  相似文献   

8.
循环经济的伦理内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循环经济的生态伦理内涵认识和理解循环经济,使人们认识到循环经济是建立在“人-自然-社会”三维符合系统基础上的经济系统的循环。以循环经济的生态伦理内涵为主要内容,重点从生态伦理思想基础、生态伦理原则、和谐发展观、“以人为本”四个方面进行分析论证,为人们全面深刻认识循环经济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人类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中形成了“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两种价值观念,这两种价值观念在环境伦理学界、哲学界、环境法学界中都有很多争议.非人类中心主义又被分为“生物中心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对“生态中心主义”从内容上做了辨析和重新界定,认为“大地伦理学”、“深层生态学”、“自然价值论”所形成的环境伦理理论,不应被称作“生态中心主义”而应叫做“生态整体主义”,这样可以排除人为设定的"中心"对环境保护价值理念造成的偏失,而“生态整体主义”把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作为最高价值而不是把人类的利益作为最高价值,把是否有利于维持和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和谐、稳定、平衡和持续存在作为衡量一切事物的根本尺度,因此它对“人类中心主义”和“生物中心主义”都有证伪的作用.它的理论整合,是可供选择的谨慎而又开放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有效价值观.  相似文献   

10.
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深入的探讨和解析,对于使全体社会成员认同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仇富”现象已成为我国不可回避的社会问题。对“仇富”心理从富人的角度进行理性的割析,可得出诸多成因,如“原始积累”的合法性遭到质疑;畸形消费,暴露素质缺陷和慈善事业富豪缺位严重等。现代文明是在创造财富、积累财富和享受财富中实现的,当代中国急需树立符合道德的财富伦理观。富人群体更应以合法的途径创造财富、积累财富,同时,又健康文明地支配财富,并在引导民众对财富的价值判断,追求高层次的财富伦理和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上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12.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经济伦理学的最新理论成果。它立足理论前沿,广泛吸取了古今中外经济伦理思想的精华,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经济伦理思想的一次飞跃。它从经济伦理层面为中国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指明了方向,对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Generous unemployment benefits are a conventional explanation of the high rates of unemployment in many OECD countries. However, this perception has been challenged on the basis that cross-national evidence comes only from regression analyses of unemployment on the OECD's gross replacement rate but that results are not robust to improved, multidimensional measures of generosity. In this article, I conduct a detailed empirical analysis of how social welfare programs affect unemployment in 17 OECD countries, from 1975 to 2000, using a detailed concept of labor “decommodification” to make cross-national comparisons of generosity. The results show that unemployment benefits remain an important, robust determinant of unemployment even when the new measure is used.  相似文献   

14.
商业伦理的中西方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红明  朱丽贤 《经济经纬》2005,7(6):143-146
商业伦理是文化的产物,中西文化的差异导致了中西方商业伦理的差异与冲突。但是,中西方商业伦理的某些思想和准则还是有许多相同的地方。取中方的“财自道生、利缘义取”原则作为商业交易前提,将中西两方都认可的“诚实守信、公平交易”原则作为商业交易的基础,把“以和为贵”和“互惠”原则作为商业交易的目的,以此构建“全球商业伦理”。  相似文献   

15.
诚信在社会主义新时期税收中的作用越来越凸显,日益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诚信是税收的保障,税收伦理与诚信相互依存,这种关系为我国税收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但非诚信纳税问题不可忽视,针对非诚信纳税,提倡诚信光荣的纳税美德、培育以企业为核心的税收规范.为形成制度化纳税文化体系提供对策和依据。  相似文献   

16.
汪洁 《经济经纬》2005,(1):140-142
寻求管理与伦理的价值同构,通过各种伦理因素激发员工的潜能,并使之与管理制度有机融为一体,已成为现代企业管 理的一个发展趋向。从目标机制、信用机制、约束机制、激励机制和沟通机制入手,构建企业管理伦理的运行机制,是形成企业 良性循环系统的保障。  相似文献   

17.
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是在承认世界无政府状态不可能彻底改变的前提下,倡议在会计领域建立起约束性的制度性安排或规范,以实现国际会计经济关系的有序发展。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可以视为适一类规定国际会计行为的职责、限制行动、以及行为者持久预期的,并具有权威性、制约性和关联性的一组正式或非正式的规则网络,其伴随着国际会计的秩序化、组织化、制度化而发展起来,常常被视为国际会计经济关系中的进程性因素。国际会计的发展历程表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每一次发展都是一次制度变迁,从不均衡到均衡再到不均衡,国际会计准则的变迁就是这样周而复始地运动着,通过效率分析和成本约束分析每一次变迁,促使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向着最终的“帕累托最优”状态逼近。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带来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的同时,也深刻影响着人们财富观的变化,“求富”意识在人们思想申产生,并逐渐泛化为一种社会心理。正确认识和引导好社会“求富”心理,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封实现社会和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用科学发展观去审视生态伦理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科学发展观下的生态伦理观是可持续发展的伦理意蕴,是人类在社会实践基础上的人与自然发展的协调性;以人为本为目的的人类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性和以统筹兼顾为方针的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持续性的高度统一。  相似文献   

20.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一种生态理想,生态文明是生态理想的现实化,生态理想的现实化有赖于制度变革和制度安排,制度安排应当遵循生态伦理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