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本文以2003-2004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的资金占用数据为基础,实证检验了股权结构、治理环境与控股股东的利益输送行为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控股股东占用的资金与非控股大股东的持股比重及个数间表现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上市公司所处地区的法治水平越高、政府干预越少,控股股东占用的资金越少.在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及保护中小股东利益过程中应充分考虑这些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上市公司关联交易与盈余管理实证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刘建民  刘星 《当代财经》2005,(9):112-115
本文对上市公司控股股东通过关联交易对公司进行保“壳”和再融资盈余管理问题进行实证研究。论文通过对存在控股股东型公司关联交易量与公司净资产收益率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国有控股型上市公司的关联交易量明显多于法人控股型公司、利用关联交易进行配股盈余管理比法人控股型公司更为显著,同时发现国有控股型上市公司在确保“壳”资源免遭“ST”或终止上市的同时可能直接转移了上市公司的利益。因此不公平的关联交易严重影响了上市公司信息真实性,误导了投资者和侵占了中小股东的利益。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大股东代理问题角度,分析了中国企业集团控股股东股权结构与上市公司融资约束水平之间的关系。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集团控股的上市公司融资约束水平显著高于非集团控股的上市公司;自然人集团控股的上市公司比国有集团控股的上市公司面临更大的融资约束问题;集团控股股东持股比例分布与上市公司融资约束水平呈现先上升,後下降,再上升的波浪形,反映出随集团持有上市公司股权比例的变化。其对上市公司利益侵占程度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4.
股权分置改革后,控股股东与中小股东的利益冲突减少,控股股东利用关联担保进行侵占的环境也随之发生了变化。文章以股权分置改革为分界点,通过对发生违规对外关联担保情况、对外关联担保的公司数量和发生额以及发生对外关联担保公司的业绩情况进行分析,剖析股改中、股改后关联担保变化特点,揭示我国上市公司对外关联担保的潮起潮落的原因。一方面有助于了解股权分制改革前后近10年我国上市公司对外关联担保的变化特点,另一方面也检验了股权分置改革对规范关联担保是否有正向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控股股东所有权、双向资金占用与盈余质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晓苏  张继袖  唐洋 《财经研究》2008,34(2):109-120
文章以我国上市公司2003-2005年的数据为样本,检验了控股股东所有权、双向资金占用和盈余质量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控股股东所有权与应计项目之间存在倒"N"型曲线关系;在控股股东持股较少时,控股股东通过占用上市公司资金降低了盈余质量,与所有权防御效应一致;当控股股东持股较多时,控股股东所有权与盈余质量之间呈现不显著的正相关。文章认为,如果控股股东通过双向资金占用影响盈余质量,那么盈余质量是低的;如果控股股东没有通过双向资金占用影响盈余质量,双向资金占用行为本身也会降低盈余质量。文章最后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利益获取:股利共享还是资金独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控股股东通过股利分红和直接的资金占用是其获取控制权利益的重要途径,两者具有很强的互补关系。通过分析1997—2000年我国285个国有企业股票首次公开发行后三年的数据,我们发现改制模式是影响控股股东选择利益获取方式的主要因素,非完整改造公司的控股股东直接占用上市公司资金的激励较强,从而公司支付的股利水平较低,而完整改造公司则相反。实证研究还发现不同改制模式公司中,控股股东持股比例对股利支付水平的影响程度也不同。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2002~2004年我国民营上市公司的董事报酬与公司价值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在根据面板数据本身的特征严格选择适宜回归技术的基础上,通过研究发现.无论在全样本公司.还是在通过家族控股上市或是通过兼并收购重组取得上市地位的民营上市公司中,报酬最高的前三名董事报酬总和对企业的市场价值均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并且,在三类样本中也束发现控股股东现金流量权与控制权分离程度显著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8.
使用2008-2011年沪市A股制造业的数据,本文首次发现了政治关联对控股股东掏空行为存在“监督效应”,即政治关联高管会显著约束其控股股东的资金侵占行为(掏空);在进一步的产权性质对比研究后发现,政治关联高管对于控股股东掏空的“监督效应”在国有企业中表现的更为显著。此外,政治关联对掏空行为的“监督效应”随着市场化程度的提高而减弱,表明政府力量与市场力量之间存在着“此消彼长”的关系。本文通过一系列的实证研究和稳健性检验,从一个侧面证实了政治关联的“效率观”。  相似文献   

9.
孙超 《生产力研究》2014,(11):17-21
文章从资金占用的角度,对股权分置改革后大股东的行为变化进行研究,考察大股东是否因获得完备的股权处置权后,减少对上市公司利益的侵占,增加对上市公司的支持;同时考察大股东在获得完备的股权处置权前后,对上市公司行为的变化。研究发现:(1)在股改之后解禁之前大股东更有可能通过反向资金占用支持上市公司;(2)控股股东拥有越多的上市公司股权就越会选择支持上市公司;(3)市场可以识别大股东的资金占用的掏空行为和反向占用的支持行为,并在股票收益率上体现。  相似文献   

10.
孙刚  朱凯  陶李 《财经研究》2012,(4):134-144
文章研究了上市公司控股股东的税收成本差异对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影响。作为股利政策的决策者,控股股东须权衡股利政策的成本和收益,其中税收成本是影响股利政策的重要因素之一。不同性质的控股股东对税收成本的关注程度存在显著差异:由于税利分离程度较高,民营控股股东对现金股利的税收成本更为敏感,尤其是在自然人直接控股的上市公司。研究发现,自然人控股公司最不偏好采用现金股利的分配方式以规避税收成本,而国有控股公司更倾向于发放较高的现金股利。实证结果支持了文章的假说,即不同产权所隐含的税收成本差异是影响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控股股东道德风险与公司现金策略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借鉴Myers & Majluf(1984)的模型框架,从控股股东利益最大化的视角构建了公司发行股票为投资项目融资的决策模型。本文模型分析表明,公司控股股东会选择在其自身利益增加的情况下发行股票,但这有可能损害公司原有中小股东的利益。控股股东的这种道德风险将被市场所预期,从而会对公司融资行为形成约束。在这种因控股股东道德风险所引起的融资约束下,公司现金持有策略会发生变化。控股股东出于利益侵占动机增强对现金资产的偏好,导致公司现金—现金流敏感度上升,而公司增持现金的价值效应较低。在实证检验中,本文以2003—2009年沪深两市非金融类A股上市公司作为分析样本,用终极控股股东控制权/现金流权两权分离程度代表公司控股股东利益侵占动机的强弱。检验结果表明,在终极控股股东两权分离程度较大的情况下,公司现金—现金流敏感度较高而现金变动的价值较低,这证实了本文的理论假说。  相似文献   

12.
王长河  张雅娟 《新经济》2005,109(1):88-93
众所周知,在我国存在大量的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通过关联交易,担保等方式侵占上市公司资金的情况,严重侵害了公众投资者的利益。2003年9月中国证监会,国资委联合制定了《关于规范上市公司与关联方资金往来及上市公司对外担保若干问题的通知》,从政策的角度加强对控股股东占有上市公司资金问题的清理。  相似文献   

13.
控股股东与盈余管理——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检验中国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是否通过盈余管理操纵会计报告。实证研究结果发现,存在控股股东的公司的盈余管理水平显著高于不存在控股股东的公司,高级管理人员来自控股股东的公司的盈余管理水平显著高于高级管理人员来自非控股股东的公司。控股股东的持股比例和控股股东在上市公司董事会中占据的席位比例均与盈余管理正相关。以上研究结果表明,控股股东确实具有盈余管理的机会主义行为。此外,本文还发现,聘请了独立董事和发行了外资股的公司,其盈余管理显著地低于没有聘请独立董事和发行外资股的公司。  相似文献   

14.
肖晨 《经济导刊》2005,(3):32-36
目前在上市公司中进行的“以股抵债”的试点工作,为解决缺乏现金清偿能力的控股股东侵占上市公司资金的问题提供了选择途径。这种方法是否真的能解决大股东侵占上市公司资金的问题,本刊请股份制专家刘纪鹏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5.
甘月  李增福 《财经研究》2023,(11):80-94
控股股东利益侵占问题是中国证券市场的“顽疾”,近年来证监会采取了一系列监管措施,但仍然收效甚微。文章通过手工收集整理中证中小投资者服务中心行权数据,考察了投服中心行权对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利益侵占行为的治理效应。研究发现,投服中心的行权有效抑制了上市公司控股股东的利益侵占行为;且这一作用是通过提高中小股东在利益侵占相关议案中的投票率、提高上市公司的媒体负面关注度和增加其面临的诉讼风险实现的。进一步分析发现,上述治理效应在内外部治理环境较差的上市公司中更为显著,且当投服中心采取公开发声和参加股东大会这两种方式行权时,对控股股东利益侵占行为的治理效果更显著。文章拓展了中小投资者保护的相关研究,为投服中心保护中小投资者提供了更加直接的证据,对保护中小投资者和投服中心未来开展工作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股权分置造成了流通股股东和非流通股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股改实施后资本利得的可实现将使控股股东与中小股东利益趋同、减少代理成本,文章对股改前后我国A股上市公司的股利决策进行了对比,发现股改后上市公司的股利决策对自由现金流的依赖降低了,对大股东持股比例的依赖反而增加了,据此推断由于目前大量非流通股还处于限售阶段,控股股东加大了利益输送的力度以获取短期利益,公司治理状况并没有因为股改而得到提升。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股权分置改革以来的2005~2007年中国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重点考察了股权分置改革、产权属性和竞争环境对上市公司绩效的影响。本文的研究发现:(1)股权分置改革显著提高了上市公司绩效;(2)股改前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绩效明显优于民营控股上市公司,而股改后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绩效却明显低于民营控股上市公司;(3)股改后,在高度竞争行业中,民营控股上市公司绩效优于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而在中度和低度竞争行业中两者则无明显差别;(4)股改后,高度竞争行业内民营控股上市公司绩效与股权集中度呈正相关关系。上述研究结果还表明,产权论和市场竞争论二者作用的发挥都是有条件的;在不同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不同产权属性的公司绩效并不相同。根据上述分析结论,本文还就国有企业改革和民营企业发展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以2005年发生并购的上市公司为样本,对股权结构与上市公司并购绩效之间的关系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越高,通过并购掏空上市公司的动机越强,将对并购绩效产生负向影响;中小股东对大股东制衡能力的增强,有助于抑制控股股东自利性并购,将对并购绩效产生正向影响;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控制权有偿转让给民营上市公司与转让给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公司业绩无显著差别。  相似文献   

19.
大股东占用资金行为的成因、后果及治理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转轨经济国家,高度集中的股权结构是我国上市公司的重要特征。集中的股权结构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管理层与外部股东之间的代理问题,但伴随而来的是大股东利用控制权“掏空”上市公司,侵害中小股东利益。2006年以来,我国证券市场刮起了一场“清欠”风暴。在清欠过程中,边清边欠,年中占用,年末偿还等现象说明,一场清欠风暴并没从根本上制止大股东占用资金行为,大股东占用上市公司资金仍是我国公司治理中最为严重的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20.
在股改前,中国上市公司偏好股权融资,把股票市场当作圈钱的好地方,而且控股股东存在挪用上市公司资金的行为。股改后,中国上市公司是否还存在这种圈钱行为,股改对于中国上市公司融资模式影响如何,是本文要探讨和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