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8 毫秒
1.
基于可持续发展视角,以沪深港通交易制度实施为准自然实验,选取2010—2020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考察资本市场开放对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沪深港通交易制度的实施提升了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和ESG水平,促进了企业高质量发展,此结论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成立;沪深港通交易制度可以通过技术创新效应、内部控制效应及外部监督效应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基于地区制度环境、行业属性及产权性质的异质性检验发现,资本市场开放对制度环境水平较低地区、重污染行业及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更大。研究为进一步扩大金融高水平对外开放与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证据。  相似文献   

2.
通过系统探讨“沪港通”交易机制的实施是否有助于提升审计独立性,发现“沪港通”实施之后标的股票被出具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增加,说明“沪港通”的实施促使审计师声誉成本与潜在诉讼风险的增加,从而有助于提高审计独立性,提升信息披露质量。进一步结合A+H股交叉上市、QFII持股的分析提供了相应的稳健性证据。研究表明“沪港通”实施对于提升审计独立性有着积极作用,是完善审计市场监管、提升审计质量、促进中国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对于“深港通”等资本市场开放政策的实施亦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3.
基于应计异象视角,以2011—2017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利用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沪港通交易机制对A股市场定价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沪港通交易机制的实施显著加剧了应计异象,利用PSM纠正样本选择偏差后,结论依然稳健。进一步研究发现,沪港通交易机制对应计异象具有双重影响:一方面,与投资/增长假说相一致,投资水平提高加剧了投资/增长导致的应计异象;另一方面,与会计扭曲假说相一致,盈余管理水平降低缓解了盈余管理导致的应计异象,但这一作用有限。整体来看,沪港通交易机制加剧了我国证券市场上的应计异象。  相似文献   

4.
沪港通作为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重要创新政策,研究其对企业经济行为的影响一直备受关注。文章利用2014年沪港通交易制度实施这一准自然实验,从职业经理人短视这一视角,运用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了资本市场开放对企业非效率投资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沪港通政策能够显著抑制企业的非效率投资行为,即企业的投资过度行为和投资不足行为均得到显著改善;进一步验证,职业经理人短视在沪港通政策影响企业非效率投资的过程中发挥了中介效应。本研究对于理解沪港通政策对职业经理人战略眼光的影响提供了新的实证经验,为后续资本市场开放政策的推行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资本市场开放的经济后果受到广泛关注。本文首次基于盈余管理异质性视角,利用“沪深港通”交易制度实施的准自然实验,实证检验资本市场开放对不同属性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发现,资本市场开放对机会主义盈余管理与信息驱动型盈余管理均产生了显著的抑制作用。进一步地,在机会主义盈余管理样本中,资本市场开放显著提升了操控性应计质量;在信息驱动型盈余管理样本中,资本市场开放对操控性应计质量没有显著的影响。机制检验发现,资本市场开放通过投资者“用脚”投票监督机制和改善公司信息环境机制抑制盈余管理,而提高公司面临的投资者诉讼风险这一机制则未发挥显著的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6.
资产评估的外部或行业风险是所有的评估机构及人员都存在的,是行业的问题。是不可控制的。而资产评估的内部风险虽然是所有的评估机构及人员都可能存在的,但是个别的问题,是可以控制的,这种风险取决于评估机构内部评估质量控制制度建设和评估人员自身综合素质的高低,而中小机构评估机构的这种风险更取决于管理层约束机制、公司管理机制和风险控制制度。  相似文献   

7.
以沪港通政策实施为现实背景,选定2012年11月至2016年11月为研究区间,构造股价信息充分性、股价信息准确性和股价对信息的反应速度三项定价效率核心指标,采用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沪港通政策对我国沪市A股定价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沪港通政策的推出有助于提高我国沪市A股的股价信息充分性、准确性和股价对信息的反应速度,且对国有企业、高股权制衡度企业、高换手率企业的股票定价效率提高更显著。进一步对比发现,资金双向流动交易机制对沪市A股定价效率的影响具有差异性。因此,应有序扩大沪股通、港股通标的股票范围,不断完善资金双向流动机制,提高股票流动性,加速境内外资本市场接轨。  相似文献   

8.
研究目标:研究资本市场开放是否强化跨境资本市场间的联系及如何促进波动溢出和风险传染等问题。研究方法:运用广义溢出指数法对比分析沪港通开通前后中国内地与中国香港股市行业间波动溢出效应的变化及其形成机理。[HTH]研究发现:沪港通开通前,信息、电信等第三产业的信息溢出水平较高,但沪港通开通后,材料、工业等第二产业的信息溢出能力显著增强;沪港通的实施提高了两市行业间的双向波动溢出程度,且主要增强了上证各行业对恒生行业的波动溢出强度;市盈率效应、规模效应和投资者情绪变化等内地市场的非理性特征也会影响中国内地与中国香港股市间的波动溢出。研究创新:在沪港通政策背景下,从行业层面考察两地股市间的波动溢出效应及形成机理,将风格投资和投资者情绪等非理性行为因素纳入两地资本市场波动溢出的解释框架。研究价值:为两地资本市场的风险传染机制提供更为系统的视角,为检验内地资本市场开放政策提供更为全面的评估,为推行“深港通”等制度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基于中国特色的法定代表人制度,以2006—2021年沪深A股民营上市公司为样本,探究了民营企业实际控制人法定代表人身份转出是否引发审计师的风险应对行为。研究发现,实际控制人转出法定代表人身份的企业,审计师会收取更高的费用。机制检验发现,实际控制人转出法定代表人身份后,公司的关联交易和大股东资金占用显著增多,使得审计师提高审计收费以应对企业风险。进一步分析发现,内部控制质量、非控股大股东、审计委员会独立性以及会计师事务所行业专长负向调节法定代表人身份转出与审计师风险应对行为之间的正相关关系。本研究对资本市场投资者识别民营企业法定代表人身份变动产生的风险变化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章子豪  蒋影 《财会月刊》2023,(1):92-101
绿色信贷政策作为环境规制的市场化手段,对企业产生了多个方面的影响,但少有研究讨论其与企业股票市场表现的联动效应。以2008~2020年我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的年度数据为样本,使用双重差分模型检验绿色信贷政策对上市公司股价崩盘风险的影响及其内在机制,结果显示,绿色信贷政策通过“倒逼”企业进行环境信息披露抑制了企业股价崩盘风险。进一步研究表明,外部媒体监督较强、内部控制质量较高的公司,更易受绿色信贷政策的影响而降低股价崩盘风险。将绿色信贷政策和股票市场相联系的研究,拓展了绿色信贷政策经济后果的研究范围,并对降低资本市场信息不对称、缓解市场风险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1.
沪港通的开通,让广大A股股民颇为兴奋,但炒港股并不是一片光明。炒港股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交易规划不一样,市场交易品种大多不同,同时汇率风险、国际化的市场风险等都是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内部控制是公司治理的手段,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规范公司运营,降低公司风险,内部控制对外部审计是否也具有治理效应?本文以我国建筑类上市公司2007年至2009年数据为样本,对其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发现,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质量与外部审计费用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高质量的内部控制可以有效降低公司审计费用,从而证明了内部控制的外部审计效应。研究结论对正确认识内部控制的外部治理效应,以及从侧面检验我国风险导向审计的运用效果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3.
《山东企业管理》2014,(11):12-12
中新网北京11月10日时国证监会网站10日发布公告称,为促进内地与香港资本市场共同发展,中证监和香港证监会批准启动沪港通,股票交易将于11月17日开始。财经金融界翘首而盼的沪港通终于来临。沪港通是指沪港股票市场交易互联互通机制试点。今年4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上宣布:将积极创造条件。建立上海与香港股票市场交易互联互通机制,进一步促进中国内地与香港资本市场双向开放和健康发展。这一喜讯突如其来.令业内人士尤为振奋,更有舆论将港沪通称为李克强总理的博鳌。礼包”。  相似文献   

14.
图片新闻     
《山东企业管理》2014,(11):14-14
11月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韩正,中国证监会主席肖钢共同为上海证券交易所当日交易鸣锣开市。这一锣声非同寻常——伴随沪港通试点正式启动,沪港两地证券市场成功实现联通,中国资本市场国际化进程迈入了新纪元。17日,沪港通开通仪式在上海和香港交易所同时举行。伴随两个市场同时鸣锣开市,沪股通和港股通首单交易“花落”伊利股份和长江实业。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金融市场也不断完善与创新改革。沪港通的实施对我国金融市场影响十分巨大,上证股票指数突破了3000点大关。但是很多投资者担心市场风险,通过对沪港通分析,找出目前存在的主要风险,并提出建议对策。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金融市场也不断完善与创新改革。沪港通的实施对我国金融市场影响十分巨大,上证股票指数突破了3000点大关。但是很多投资者担心市场风险,通过对沪港通分析,找出目前存在的主要风险,并提出建议对策。  相似文献   

17.
会计信息质量与公司治理之间存在着非常重要的联系。公司治理是通过一整套完善的制度安排来保证会计信息质量,公司治理的完善程度制约着会计信息质量,影响着会计政策选择。根据OECD《公司治理原则》的定义.公司治理是指“对工商业公司进行管理和控制的制度体系”,既包括公司内部治理结构一所有者对企业经营者进行监督和控制的一整套制度安排.同时又包括外部治理机制.如公司控制权市场、经理人市场、  相似文献   

18.
张颖 《总裁》2009,(10)
通过对会计风险的根源和现状分析,发现目前会计风险主要是由于公司内部治理不完善、内部控制不健全和外部监管不力等原因造成的,因此建议通过完善各项会计法律法规及准则、加大执法力度、加强企业外部监督、有效实施企业会计风险管理等方面来规避会计风险,实现有效防范会计风险.  相似文献   

19.
沪港通作为继QFII、QDII及RQFII的又一资本管道,加快了我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步伐。沪港通通过跨境资本双向流动影响我国的货币供应量和汇率,继而对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稳定性和独立性产生影响。由于目前沪港通在投资者准入、投资标的范围、投资额度等方面存在限制,其对我国货币供应量及货币政策现有影响有限,但潜在影响很大。未来可以通过审慎放开沪港通条件限制、加强沪港通跨境资本流动联合监管、完善沪港通跨境资本异常流动应急预案、提高货币政策的灵活度等措施,实现沪港通的健康发展,防范异常资本流动风险,减少沪港通对货币供应量及货币政策带来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20.
避税一直是理论界探讨的热点话题。现有研究关于避税经济后果的较多,而鲜有关注避税经济后果的影响因素。内部控制作为一套完整的风险管控工具,能否抑制避税所引致的大股东掏空风险,目前尚待实证检验。基于此,拟通过实证检验内部控制如何影响避税所引致的大股东掏空风险,研究结果表明,高质量的内部控制能够有效管控避税所引致的大股东掏空风险。进一步检验发现,内部控制的风险管控作用集中在内部控制建设需求较为强烈的民营企业和会计信息披露质量较差的样本中;区分内部控制五大要素发现,风险评估对于风险的管控作用有更直接影响;总体而言,内部控制是有效管控风险的制度工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