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为了更精确的研究碳税政策对我国区域经济-环境-能源系统的影响,本文通过建立CGE模型来研究减少碳排放、实施碳税政策对河南能源消耗、碳排放以及社会经济的影响,影响结果表明:随着二氧化碳减排目标的不断升高,碳税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同时河南消耗的主要能源是煤炭,碳税的征收对于煤炭消费有较大的抑制作用,同时征收碳对河南的社会经济有一定的负面冲击。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我国各省区低碳发展特征的分析,明确其在减少碳排放目标上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提出的环境污染与经济发展脱钩理论为基础,设计出低碳发展弹性系数和能源碳排放结构弹性系数,分别从碳排放增长与经济增长的脱钩程度和终端能源消费结构变化两个角度反映区域“增量”碳排放特征,采用2005-2009年我国各省区直接和终端能源消耗量数据对两个弹性系数进行了测算。基于碳排放强度和经济增长的关系,进一步探讨了“存量”碳排放对区域低碳发展的影响,并利用我国各省区2005-2009年的数据进行了具体测算,采用聚类分析法综合3种特征的分类结果,对我国各省区的低碳发展目标进行了初步定位。  相似文献   

3.
中国中部六省的碳排放趋势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王铮等人提出的中国碳排放预估模型,测算在经济平稳增长条件下,中部六省未来的能源碳排放趋势,考虑了6省未来水泥工业的碳排放,并采用CO2FIX模型计算各省森林碳汇量,从而得出各省的净碳排放量,为各省制定碳排放战略提供参考。结果显示:各省的能源碳排放量都呈现先增长后下降的倒U型特征,能源碳排放高峰出现的先后顺序分别是河南、湖南、山西、安徽、江西、湖北;6个省份水泥工业的碳排放都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水泥工业产生的碳排放量最大的是河南,最小的是山西;累计森林碳汇量最大的是江西省,其次是湖南省,河南省最小;各省应在减少能源碳排放的同时,控制水泥工业产生的碳排放,积极增加森林碳汇,从多方入手减少碳排放。  相似文献   

4.
当前,居民能源需求不断增加,生活部门已经成为我国第二大能耗部门,随着居民生活条件逐步改善,居民能源消费碳排放还将持续增长。文章对1997—2015年中国居民能源消费碳排放现状进行分析,并基于ARIMA模型对2016—2025年居民能源消费碳排放进行预测研究,结果表明:1997—2015年,中国居民能源消费碳排放整体呈上升趋势,城市碳排放增速和占比于2005年超过农村;城市煤品碳排放波动下降,油品碳排放比2005年增速加快,到2015年与煤炭碳排放相差0.073 5亿吨。农村居民煤品碳排放仍然较高,油品和气品碳排放增幅远低于城市;到2025年,居民能源消费碳排放达到7.87亿吨,年均增长率7.13%;煤品碳排放持续下降,但减速较缓,油品碳排放自2016年起超过煤炭呈现快速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5.
随着全球变暖的不断加剧,我国对电力行业的碳排放控制愈发严格,不少省份也开始制定电源结构调整战略以减少碳排放量。论文以解决"火电为主"的典型电源结构的碳排放问题为目标,在重点考虑煤炭约束和碳排放约束条件的前提下,加入不同情景分析技术,建立基于总量控制的电力碳排放两阶段优化模型,并选取黑龙江为典型省份,通过模型实证计算,分析未来一定时间段内该省电源结构调整方向以及电力行业污染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6.
基于IPAT公式的省际间碳排放驱动因素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阶段深入研究我国各省区经济发展中碳排放增长的驱动因素,对有的放矢地制定减排政策,发展低碳经济和应对气候变化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基于IPAT公式,对1999—2008年我国各省区碳排放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近10年来各省区碳排放量均有增加,不同省区驱动因素的作用不同,多数省区单位GDP能耗和碳排放强度都出现下降的趋势,表明节能减排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但单位能源的碳强度出现增长趋势,加上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时期,具有对能源和碳排放的需求刚性,因此我国未来的减排工作依然充满挑战,藉此提出了开展碳减排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本文建立了技术层面的煤炭开发利用碳排放研究方法,研究了煤炭开发利用过程的碳排放规律和减排潜力.煤炭开发利用过程中的碳排放主要集中在煤炭利用环节,其碳排放量占全过程的86%~92%.煤炭转化路线碳排放较煤炭发电路线碳排放低40%左右.同样为煤炭转化路线,利用环节效率越高,碳排放越低,希望通过本文能为社会做出一点贡献.  相似文献   

8.
刘传江  黄桂然  章铭 《技术经济》2013,32(1):101-105,128
估算了1995—2009年期间我国中部六省的碳排放总量、人均碳排放量,从产业、能源消费结构、城乡消费结构的角度,对碳排放结构进行了分析。利用LMDI分解方法将碳排放量的影响因素分解为经济规模、产业结构、能源强度、能源结构以及碳排放系数,分析其具体影响,并进行省际比较。结果表明:1995—2009年期间中部六省的碳排放总量和人均碳排放量均呈增长趋势,且各省的差距较大;从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的碳排放情况看,各省的碳排放均来自第二产业和燃煤;经济规模的扩张是碳排放量增加的最主要因素,能源结构变化和碳排放系数变化对碳排放量变化的抑制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9.
余伟杰 《经济论坛》2013,(1):109-112
我国的经济增长主要铱赖一次能源的消费,因此造成了大量的碳排放.本文基于2011年统计年鉴数据,测算了我国1990 ~ 2010年一次能源消费引起的碳排放总量,分能源类别测算了煤炭、石油和天然气消费下的碳排放量、能源强度和总的碳排放强度,针对测算结果给出我国碳减排的有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本文基于中国1995-2011年碳排放的经验数据,运用基尼系数子群分解方法对中国省际碳排放公平性进行了测度与分解。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总体碳排放基尼系数为0.2933,这说明我国各省碳排放尚处在较为公平的区间范围之内。进一步对我国总体碳排放公平性的子群分解研究表明,我国东、中、西三大子群内部的碳排放非均衡性对总体不公平性的贡献额较大,而各子群间的碳排放非均衡性水平对总体不公平性的贡献程度则相对较低;各子群碳排放水平交叠程度高,但分层程度却较低,这说明在进行碳排放分配权划分过程中,必须摈弃简单按照传统东、中、西部三大区域进行划分的方式,将自然资源富集程度、人口比重大小、产业聚集程度以及产业自东向西转移等因素纳入考察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11.
深入探讨碳排放量的主要影响因素,对控制和减少碳排放量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基于Kaya恒等式,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2000~2011年江苏省统计数据进行了关联分析。结果显示:对碳排放量影响最大的是煤炭消耗量,其关联度接近1;原油消耗量、GDP以及人均GDP对碳排放量的影响较大;人口及天然气消耗量对碳排放量的较小。研究结果表明改善以煤炭为主体的能源结构是降低碳排放量的最有效途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河南省能源消费碳排放量演变及其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计算了1978年~2009年河南省一次能源消耗的碳排放量。研究发现,1978年以来,河南省一次能源消耗的碳排放数量一直在增加。碳排放强度虽然逐渐下降,但人均碳足迹却不断上升,其中,煤炭消耗的碳排放量是总排放量的主要来源。河南省一次能源消耗的人均碳足迹与人均GDP的关系并不符合标准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而是呈现出三次曲线关系,而碳排放强度与人均GDP之间呈则现出反比曲线关系。  相似文献   

13.
以典型的煤炭循环经济工业园为例,基于生命周期法对煤炭循环经济工业园的碳排放源进行追踪,构建了一种循环-低碳经济协同减排评价与决策模型。在此基础上核算了典型煤炭循环经济工业园整体CO2排放系数和煤炭循环经济减碳潜力,进而分析和评价了典型煤炭产业链的温室气体排放系数及煤炭循环经济减碳潜力。研究表明,煤炭循环经济的低碳价值占整体碳排放系数的7.81%,循环经济有一定减碳效果。同时研究指出煤炭利用环节CO2排放系数较高,提高煤炭的利用效率是整个煤炭循环经济工业园的减排方向;煤炭-煤化工产业链的温室气体排放系数较煤炭-电厂产业链的温室气体排放系数较低,科学适度地发展煤制甲醇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煤炭产业碳排放量的增长。  相似文献   

14.
1990—2007年中国能源碳排放的省域聚类分析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本文以能源碳排放的总量和份额为排放数量指标,以排放强度和人均排放为排放效率指标,利用聚类分析方法,对我国各省域的能源碳排放类型进行划分。结果表明,GDP标准下的经济强省大多属于"高排放"类型,其中部分省甚至属于"高排放-低效率"类别。因此,我国较大比重的GDP和人口处在相对"高排放"的发展模式下。这对于我国实现到2020年碳排放强度降低40%~45%的战略目标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相似文献   

15.
煤炭行业作为产业链的上游产业,其价格变化将对下游其他行业构成影响,测度煤炭价格变化对其他行业的影响对于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及煤炭市场化改革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基于我国2007投入产出表,运用投入产出分析,构建了投入产出价格模型。实证表明,煤炭价格影响较大的行业主要为我国第二产业中的重化工业,且敏感度较大,而对于我国的第一和第三产业影响较小。我国可以通过适度提高煤炭价格有效抑制高耗能产业的盲目扩张,从而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抑制碳排放的扩大。  相似文献   

16.
参考IPCC的方法,估算了我国1985-2013年碳排放强度,运用协整检验、误差修正模型等方法分析了能源结构、城市化与经济增长对我国碳排放强度的长期均衡关系以及短期波动影响。结果显示:(1)能源结构、城市化和人均GDP与我国碳排放强度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三个变量对碳排放强度的弹性系数分别为1.98、0.97和-0.65,过分依赖煤炭的能源结构是我国节能减排的最大障碍。(2)碳排放强度的短期波动偏离长期均衡时,将会以-0.226的调整力度从非均衡状态拉回到均衡状态。最后,据此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根据河北省煤炭、石油、天然气三种主要化石能源的消费量情况以及各类能源的碳排放系数核算碳排放量,然后依据碳排放量转化为二氧化碳量,再利用生态足迹的方法,从机会成本的角度核算河北省的碳排放成本,在此基础上对河北省碳排放成本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  相似文献   

18.
张欣 《时代经贸》2012,(24):111-111,144
我国进出口贸易不断发展,碳排放量也在高速增长。本文以广东省为例,基于其1990年至2010年碳排放量与进出口贸易额的数据,通过建立碳排放量与进出口量的二次多项式与三次多项式模型,探讨广东省对外贸易增长与碳排放量增长之间的关系。主要结论是,广东省碳排放量同进出口贸易呈现“N”型曲线特征,并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姜巍  高卫东 《经济地理》2011,31(12):2054-2059
作为我国支柱性能源品种,煤炭资源的有效供给决定着我国能源供应安全体系的建立。文章利用各省煤炭输入、输出数据,利用GIS手段,对中国1952--2008年煤炭资源供应的时空格局变化和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第一,中国煤炭资源产业的发展受国家政策变动影响深刻,每一次政策变化都会引起能源消费规模的变化,即便如此,煤炭消费结构却一直在向高效化发展;第二,近年来全国范围内强烈的能源消费需求使得我国不得不进行大规模、跨区域、长距离的煤炭运输,但受资源本底的影响,煤炭生产集中程度开始不断上升;第三,煤炭输出省经济发展与煤炭资源开发密切相关,同时又受到资源的“诅咒”;第四,要实现资源输出省可持续发展,现行资源输出模式是否恰当值得反思。  相似文献   

20.
文章首先分析了陕西省能源消费和碳排放现状,基于1996—2016年的数据,运用通径分析方法分析一次能源消费结构对碳排放强度的作用机理;并使用岭回归分析方法,分析一次能源消费结构对碳排放强度的贡献。研究结果表明:陕西省能源消耗主要依靠煤炭,石油消耗比例对碳排放强度起到促进作用,天然气消耗比例和其他能源消耗比例对碳排放强度起到抑制作用。煤炭消耗比例和石油消耗比例每增加1%,碳排放强度分别增加0.309 1%和0.127 4%;天然气消耗比例和其他能源消耗比例每增加1%,碳排放强度分别减少0.387 7%和0.442%。因此,应通过推进低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建设发展、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等方式实现陕西省碳减排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