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国家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规划,作为皖江新一轮大开发、大开放的重大机遇、强大引擎,给铜陵加快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作为工贸港口城市,推进港口资源整合,加快港口建设和发展,充分发挥长江黄金水道的作用,进一步增强承接产业转移的支撑能力,应是铜陵加快建设承接转移示范市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2.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是安徽第一个进入国家战略层面的规划,也是国家为促进中西部地区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而制定的第一个专项规划,是国家促进产业转移、加速中部崛起、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而采取的重大举措,将为安徽发展带来重大的历史机遇。  相似文献   

3.
罗先勇  徐豪 《中国报道》2013,(11):56-57
沿海发达地区正加速“腾笼换鸟”,转移产业。池州处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沿江发展轴,承接产业转移是促进跨越发展的重大机遇,也是一次重大考验和挑战。  相似文献   

4.
左年文 《乡镇经济》2011,2(3):95-96
2010年1月21日国务院正式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作为首个获批的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安徽省特别是示范区规划范围内的59个县(市、区)的加速崛起迎来了重大战略机遇。据了解,一年多来示范区内各县区发展进程明显加快,发展势头进一步迅猛,主要经济指标普遍达到或超过全省平均水平。但是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新的问题和挑战,  相似文献   

5.
皖江城市带包括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巢湖、滁州、宣城九市以及六安市的金安区和舒城县,土地面积7.58万平方公里,人口3058万人,分别占全省的54.4%和45.4%。2010年1月12日,国务院批准实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这是我国第一个为促进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而专门制定的战略规划,对崛起进程中的安徽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皖江城市带应紧紧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引入先进生产要素,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推动安徽工业快速崛起。  相似文献   

6.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简称"皖江示范区")获批,同时成为首批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安徽省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速崛起进程中正面临重大机遇。  相似文献   

7.
金融作为经济发展的血液在支持新疆承接产业转移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新一轮的对口援疆以来,新疆承接产业转移呈现承接资金增长较快、承接区域扩大、民间资本日趋活跃以及政府主导作用增强等特征;由于目前新疆承接产业转移的金融支持主要来自间接金融支持和政府金融政策支持两方面,使得新疆承接产业转移的金融支持呈现选择性支持、金融政策与承接产业转移匹配性较低等问题。因此,本文认为应选择以政府为主导的产业园区金融支持模式,并设立适合承接产业转移的保障机制,以便有效地发挥金融支持新疆有效承接产业转移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受金融危机的冲击,东部地区产业加速向西部地区转移。文章认为,西部地区只有准确把握产业转移的新趋势,顺势而为,积极谋划,找准产业转移的着力点,精心打造和创新承接平台,优化承接环境,完善承接产业转移的支撑体系,规避、防范和化解承接产业转移的风险,才能在争夺产业转移项目落地权中抢占先机,有效承接产业转移,推进承接产业转移的突破发展,实现产业承接和自身发展的良性互动,在新一轮对外开放中赢得更多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9.
皖江城市带——安徽崛起的新机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兆雪  李卓 《乡镇经济》2009,25(11):80-83
当前,国内外发达地区新一轮产业转移的浪潮正在兴起。对于安徽这样一个欠发达的省份来说,积极主动承接当前这一轮产业转移,切实发展好安徽承接产业转移的示范区——“皖江城市带”是实现安徽崛起的难得机遇。因此,我们要用宽广的马克思主义世界眼光观察当前的世界经济形势,把握产业转移的历史机遇,从安徽发展的实际出发,认清自身的优势与不足,明确主动承接产业转移的思路与对策,促进我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我省产业整体竞争力,推动我省经济社会的跨越发展,实现我省的新崛起。  相似文献   

10.
“长三角”政府治理方式对“皖江示范区”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皖江示范区”作为国家第一个以承接产业转移为主题的区域,无疑是党和国家“中部崛起”的重大战略举措。“皖江示范区”要真正成为我国成功承接产业转移的示范,有必要探索与借鉴“长三角”的成功经验尤其是政府治理的经验。文章在描述“长三角”承接产业转移巨大成就的同时,注重分析“长三角”政府治理的具体方式及其对“皖江示范区”建设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目前南宁市主要工业园区和开发区的产业功能定位较为混乱,缺少全局性统一规划布局,致使产业布局雷同现象严重,难以形成产业错位发展效应。基于南宁市“事实型”、“规划型”和“预期型”主导产业的战略发展规划,文章对南宁市主要的六大工业园区和开发区的产业布局功能进行了重新定位,以期在获得主导产业布局错位差异化效应的基础上促进南宁市产业集群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承接产业转移中安徽物流业发展战略的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加快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推进中部崛起发展战略,国家将中西部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定位于安徽皖江城市带。安徽物流业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基础支撑,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文章从分析安徽物流业竞争力入手,提出了安徽物流业在承接产业转移进程中的发展战略选择及具体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13.
发展科技服务业有利于优化科技资源配置、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服务业发展,是创新驱动与产业升级的战略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科技服务业提供强大的科技创新资源支撑并与其具有较强的产业融合性,应与科技服务业同步推进并联动发展。文章认为,科技服务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发展重点是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构建科技服务共享机制;激活科技创新资源,增强科技服务业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服务功能与带动力;把握好产业发展规律和趋势,增强科技服务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融合性。  相似文献   

14.
杨筠  巴春生 《改革与战略》2010,26(3):129-131,158
产业结构在整个国民经济结构中居于主导地位,其变动对经济增长有着重要影响,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升级始终是经济发展的主题之一。推动中国西南-东南亚产业带产业结构调整,加速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促进产业带经济的全面发展,必须采取一系列新的策略:以市场为导向的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区域协调机制建设;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构建外向型产业带等。  相似文献   

15.
林玮 《改革与战略》2014,(11):116-119
战略性新兴产业要成为推动中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支柱性产业,必须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水平使其转变为现实生产力。面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成果和市场需求脱节、科技成果整体转化能力偏低、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系统与政策体系不完善等困境,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建设应增强法律制度保障、加强产学研合作、引导和扶持中介服务类机构发展和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投资风险系统建设。  相似文献   

16.
汪磊 《科技和产业》2023,23(2):9-13
基于2010—2019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和30个省区市的动态面板数据,利用系统GMM估计模型检验绿色消费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总体而言,绿色消费能够显著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水平,促进其高端化发展;中介效应模型进一步验证了绿色消费可以通过创新补偿效应和鲍莫尔效应倒逼企业技术创新、引导企业要素配置,从而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水平提升;绿色消费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效果存在一定的区域差异性。因此,加快推动消费绿色化转型升级、充分发挥绿色消费的创新引领和资源引导作用,有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化发展。  相似文献   

17.
韩笑 《科技和产业》2019,19(8):13-22
当前,全球创新竞争日益激烈,我国正处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引导金融资源向科技领域配置、促进科技与金融结合发展,是激发创新活力、增强创新动力的根本要求,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举措,是深化科技体制和金融体制改革的必然选择,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需要。在此背景下,加快推进科技金融功能区建设,缓解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推动科技产业又好又快地发展,对于山西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利于全国科技金融创新体系的形成,为我国抢占全球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战略制高点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相似文献   

18.
国家“十三五”规划从战略层面上提出要以坚持发展为第一要务,不断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区域经济亟需加快实现创新驱动发展转型,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形成开放型经济体系。以无锡市为例,通过对无锡产业经济发展现状的深入剖析,结合以色列创新驱动发展成功经验,提出促进无锡区域经济创新发展相关策略。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国家相关部门颁布了多项政策以促进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显示了两个产业在推动经济发展、拉动内需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本文从产业融合的角度来探讨长江文化与水上旅游业的融合发展,对产业融合的必要性进行深入分析。最后以安庆市为例,对该区域长江文化与水上旅游业的融合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