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小向 《中国就业》2014,(5):13-13
正2013年10月6日,国务院下发《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强调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工作重点。化解过剩产能过程中,做好涉及人员的再就业是一项的重要任务,不仅关系职工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化解产能过剩工作的顺利进展。产能过剩的含义  相似文献   

2.
李谠 《经济界》2015,(3):4-5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防范和化解产能过剩长效机制"。产能过剩是当前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解决这一问题,是转方式、调结构的工作重点和重大举措。目前,我国在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钢铁和船舶五个方面产能过剩问题突出,特别是钢铁行业位居产能过剩的五大行业之首。因此,必须通过深化改革,积极探索破解这一难题的新途径。从我们调研情况看,目前化解产能过剩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有:  相似文献   

3.
作为资源型城市的邢台市,多年来围绕资源开发而建立起来的钢铁、水泥、电力、玻璃和化工五大产业是高能耗、高污染企业的典型。近年来,邢台市委、市政府围绕淘汰落后产能、化解过剩产能、调整产业结构、化解过剩产能进行的下岗职工再就业工作,把维护下岗职工利益与化解落后产能一同谋划和部署,在突出做好化解过剩产能和大气环境治理进程中的职工转岗培训、就业援助和社会保险关系转移衔接,稳定和扩大就业面等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为改革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相似文献   

4.
在目前国内外经济低迷的环境下,一些工业行业的产能严重过剩问题再次引起高度关注。201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把化解产能过剩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工作重点。从目前的情况看,化解产能过剩工作中有几个重要问题需要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相似文献   

5.
产能过剩是当前阻碍我国经济发展与转型的一大问题。近日,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去产能"被提到相当重要的地位。准确把握产能过剩行业的形成机理,将对"去产能"工作起到关键作用。本文将以产能过剩的钢铁行业为例,分析产能过剩行业的原因,并提出相关化解措施。  相似文献   

6.
观点     
《财务与会计》2014,(5):7-7
标本兼治化解产能过剩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曹建海认为,我们要采取"长短结合"的措施,短期的思路应以化解和治理过剩产能为主,从长远看关键要建立防范产能过剩的长效机制。首先,着力调整被扭曲的总需求结构,特别是提高消费率。提高消费率将为治理由投资需求拉动的产能过剩和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供"釜底抽薪"的市场环境。  相似文献   

7.
<正>一引言为了化解产能过剩、治理大气污染以及经济结构调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和大气污染防治决策部署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产能过剩以及高污染企业被迫削减产能,其直接结果之一是企业大幅裁员压力加大,职工面临下岗危机,产能过剩行业失业人员再就业面临比较困难的局面。据调查,下岗人员自主创业和就业的能力较差,依靠政府脱离困难的愿望比较迫切。因此,帮助该群体  相似文献   

8.
近来,部分重化工业的产能过剩现象再次成为我国宏观经济管理需面对的突出问题。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电解铝等传统重化工业的产能过剩,对于电力供应、资源消耗、大气质量(如PM2.5)、水体污染等造成巨大压力或污染。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利用倒逼机制,把化解产能过剩矛盾作为今年的工作重点,"消化、转移、整合、淘汰"一批过剩产能。四大行业企业也十分关注政策  相似文献   

9.
河北省毗邻我国首都北京,面对国内目前十分棘手的产能过剩和环境污染问题,河北省不仅充当着承接京津地区部分产业产能的角色,也承担着缓解北京大气污染的重任。因此,河北省化解过剩产能的任务十分艰巨。"一带一路"战略的推出与实施,为我省化解过剩产能提供了很好的机会。政府作为化解过剩产能的宏观主体,可以通过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地方政府开展经贸合作来为企业"走出去"铺路。而企业作为化解过剩产能的微观主体,则可以通过建立海外经贸合作区与工业园区的形式,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输出产能,从而在国内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0.
卷首语     
产能过剩是当前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解决这一问题,是转方式、调结构的工作重点和重大举措。目前,我国在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钢铁和船舶五个方面产能过剩问题突出,特别是钢铁行业位居产能过剩的五大行业之首。本期"经济专论"栏目特别刊登了民建中央副主席,中国通用技术集团总经理李谠同志在政协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代表民建中央的发言——《深化改革努力化解产能过剩矛盾》一文。文章指出,必须通过深化改革,积极探索破解产能过剩这一  相似文献   

11.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出现大量的产能过剩现象,无论是高耗能的电解铝、钢铁和有色金属冶炼,还是新兴产业的光伏太阳能、造船和钢铁业中高端产品的硅钢,均被业界认为产能过剩。着力化解产能过剩,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是实现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是2014年经济工作的一项重大任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此作出了强调和部署。  相似文献   

12.
正●典型地区和企业化解产能过剩中职工就业和安置任务繁重,许多受影响企业职工年龄较大、技能单一、文化水平低,部分未缴纳失业保险,再就业难度大。●化解产能过剩中职工就业安置,要妥善处理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两者关系,应突出重点,因地制宜,建立协调机制,制定专门政策。●充分发挥失业保险"保障生活、预防失业、促进就业"的功能,加大财政资金的支持力度,建立化解产能过剩中职工就业安置专项资金,帮助企  相似文献   

13.
2016年以来,国家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煤炭行业实施化解过剩产能,并为促进煤炭整体供需平衡,推动煤炭企业实现转型发展,专门制定了系列产能置换政策。作为化解过剩产能企业,如何抓住政策窗口期机会,充分利用置换政策最大化为企业争取利益,助推企业加快实现转型发展,成为一项急迫且重要任务。本文结合化解过剩产能企业实际情况,阐述了将产能置换指标转为实际效益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4.
<正>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出现大量的产能过剩现象,无论是高耗能的电解铝、钢铁和有色金属冶炼,还是新兴产业的光伏太阳能、造船和钢铁业中高端产品的硅钢,均被业界认为产能过剩。着力化解产能过剩,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是实现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是2014年经济工作的一项重大任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此作出了强调和部署。产能过剩问题,似乎已成为我国现代经济发展的周期性现象。究其发生的原因,人们几乎都倾向于认为是市场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利用生产函数法,实证测度江苏省产能利用情况,发现江苏省制造业产能过剩有进一步蔓延趋势。分行业类别看,产能过剩集中于重工制造业领域,而轻工业的产能过剩相对较少,且近半数轻工业行业存在一定程度的产能不足。从企业行为和市场与政府关系两个层面,提出了发挥市场机制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共同化解产能过剩,促进江苏产业转型升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企业经济》2018,(3):160-168
产能过剩与企业转型升级是当前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两个重要因素。本文以2012-2015年间547家深沪股制造业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分析了政府补贴、产能过剩与企业转型升级三者间的相互关系,验证政府补贴对产能过剩与企业转型升级间的调节效应。研究发现:产能过剩对企业转型升级有内在的促进作用;政府补贴与企业产能过剩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相关关系;政府补贴对产能过剩与企业转型升级之间的关系起到负向调节作用。根据研究结论,提出要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技术创新,减少政府补贴冲动,淘汰落后产能,而厘清政府和市场的职能边界是化解产能过剩的根本。  相似文献   

17.
<正>11月20日,山西省政府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加强节能标准化工作的实施意见》(晋政办发〔2015〕109号)(以下简称《意见》)。该《意见》是山西省质监局根据张建欣副省长的批示精神,在协调汇总相关部门意见基础上起草完成的。《意见》旨在充分发挥标准化工作的支撑引领作用,有效化解产能过剩、加强节能减排,促进经济建设提质增效、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意见》提出,在强化  相似文献   

18.
本次论坛的主题2月4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提出从2016年开始,用5年时间再压减粗钢产能1亿~1.5亿吨。初步统计,钢铁系统将有50万人分流安置。化解产能过剩是一场难打的硬仗,也是绕不过去的关口,整个行业都面临着巨大压力,对冶金思想政治工作也提出了新课题,迫切需要统一思想、明确思路、探索规律、提高水平,保持人心稳定、队伍稳定、企业稳定、社会稳定,为钢铁行业去产能良好开局提供思想引领和精神动力。莱钢在这方面探索、创造、积  相似文献   

19.
中国经济的产能过剩矛盾始终存在,在2008年“4万亿”经济计划的刺激下,产能过剩的矛盾在近年来更加突出。今年“两会”期间,时任“发改委”主任张平在记者会上表示,“化解产能过剩是我们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的一个重点”。  相似文献   

20.
《价值工程》2017,(16):30-31
为提高矿井计划和生产能力管理水平,维护计划的严肃性,加强生产能力管理,化解煤炭行业过剩产能,推动煤炭企业脱困,科学、有效指导矿井生产经营工作,实现矿井的均衡、有序、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