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股东代表诉讼判决既判力主观范围的扩张,包括向公司与其他股东二者的扩张。长期以来原告股东与公司的关系存在诉讼代理与诉讼担当之争,综合立法现状、制度渊源与改革成本等因素的考量,原告股东与公司的关系应定性为法定诉讼担当,从而为判决既判力向公司扩张提供正当理论支撑。但受制于股东代表诉讼前置程序形骸化,对原告股东起诉的正当性审查无从实现,公司与其他股东对于诉讼的获悉存在信息壁垒,由此应当通过诉讼告知程序为公司或其他股东作为有独立请求权第三人进入诉讼开辟通路。同时借由不起诉理由书与统一案件受理费等程序构建,作为其他股东进入诉讼的激励机制,进而为既判力的扩张提供有理性基础。  相似文献   

2.
我国环境公益诉讼原告资格的立法现状及完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十五"时期,环保指标是我国唯一没有完成的国民经济发展指标,反思其最主要的原因是我国没有建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依现行诉讼法的规定,大量环境公益诉讼案件被以原告不适格为由止步于起诉阶段,长此以往一些环境侵害行为和环境行政违法行为将无法制止.从目前实际情况来看,扩大环境公益诉讼原告资格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3.
环境公益诉讼是适应现代环境保护需要而建立起来的新型诉讼制度,但相关法律还不健全,通过介绍美国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提出只有扩宽原告起诉资格,建立有利于原告的举证责任制度和诉讼费用承担机制,才能推动我国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相似文献   

4.
邹静 《消费导刊》2010,(2):148-149
环境公益诉讼是适应现代环境保护需要而建立起来的新型诉讼制度,但相关法律还不健全,通过介绍美国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提出只有扩宽原告起诉资格,建立有利于原告的举证责任制度和诉讼费用承担机制,才能推动我国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相似文献   

5.
吴飞  吴艳  苗波 《商业研究》2003,1(22):141-144
股东派生诉讼制度与集团诉讼制度有密切的联系。我国在建构股东派生诉讼制度的过程中应注意其与集团诉讼制度的结合。在股东派生诉讼中,原告股东应有广泛的代表性;公司和法院对于原告的起诉应当发布公告;公司原告的撤诉与和解应保障其他股东的知情权;派生诉讼的判决和法院批准的和解协议对全体股东均有约束力。  相似文献   

6.
《商》2015,(17)
我国的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建立和完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是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手段,而开展环境公益诉讼,原告资格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从目前来看环境公益诉讼的主体范围在不断扩大,而此次《民事诉讼法修正案》第五十五条司法解释仍然规定公民个人不得提起环境公益诉讼,使得许多环境公益诉讼因公民没有资格而无法被保护。个人提起环境公益诉讼虽然会有滥诉、浪费司法资源等弊端,但从我国公益诉讼的实践来看,赋予公民环境公益诉讼原告起诉权利是大势所趋。因此.深入理解和分析公民成为环境公益诉讼原告的优劣,将环境公益诉讼原告资格赋予公民是合理的、更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7.
反垄断民事诉讼是《反垄断法》实施的重要方式,原告资格的认定则是反垄断民事诉讼得以启动的前提。近年来,我国反垄断民事诉讼案件数量逐年增长,然而现行相关法律法规对于原告资格的规定却比较原则、可操作性不强,这将限制反垄断民事诉讼的发展和《反垄断法》的实施。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全面分析了美国的"间接购买者规则"、德国的"受影响标准"以及欧盟《白皮书》中的"受损失标准",并立足我国现行制度,结合我国国情,认为我国反垄断民事诉讼应当以"实际损失标准"来界定原告资格,并确认消费者协会在反垄断民事公益诉讼中的原告资格。  相似文献   

8.
卢妍  郑艳 《消费导刊》2009,(11):124-124
目前我国环境公益诉讼实践中,检察机关介入的方式多种多样,但均存在着诸多局限因而难以充分发挥检察机关在环境公益诉讼中的作用。其中,直接起诉于法无据,督促起诉和支持起诉有赖相关主体的配合,抗诉和附带民事诉讼则适用范围有限。同时,诸多介入方式还存在系统性和规范性的欠缺,又受到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缺失和检察监督职能的局限。  相似文献   

9.
王茂 《商》2014,(13):150-150
伴随雾霾、水污染等环境问题愈演愈烈的情形,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制度逐渐成为我国环境法学领域研究的新热点课题,而构建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核心问题是确定起诉主体。2012年通过的新《民事诉讼法》第55条将公益诉讼正式纳入到诉讼程序中,并规定了原告主体为“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社会团体”。2014年第四次刚审议通过的新《环境保护法》,将环境公益诉讼主体资格限定为“在设区的市一级民政部门登记的社会组织”。但是相比国外的立法支持和实践,我国现行民事公益诉讼立法本身还有诸多问题。本文拟研究民事环境公益诉讼原告资格的基本理论为基础,借鉴国外相关做法,分析我国在当前立法上存在的不足,最后提出完善我国环境公益诉讼原告资格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车清瑾  王源 《商》2013,(21):219-220
公益诉讼一直是法学理论研究的热门领域,随着《民事诉讼法修正案》的正式出台,民事公益诉讼制度率先实现制度化与法律化。直接利害关系人提起的民事公益诉讼和非直接利害关系人提起的民事公益诉讼对于起诉主体资格要求及诉讼行使方式各有不同特点,同时也需要对民事公益诉讼原告主体资格条件及诉讼权利行使加以必要限制,以求得公共利益的最好实现。  相似文献   

11.
在民事纠纷无法通过私了得以解决时,当事人必然要诉请法院解决。在诉讼过程中,对于诉权的行使,法律赋予相当大的自由空间。诉讼标的是民事诉讼的核心,是法院裁判的对象,是法院用来判定是否允许当事人再行起诉的根据,同时也是法院判定诉的合并、分离以及追加的根据。对于诉讼标的问题我国理论缺乏深人的研究,近来状况有所改善,成为民事诉讼的热点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12.
略论消费公益诉讼的制度缺位与立法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消费公益诉讼制度的建立能为消费者创造良好的消费环境,有利于维护消费领域的公共利益。但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法规定的原告一元化和民事判决拘束力的相对性,容易导致消费公益诉讼案件的审判盲区。我们应从立法上完善传统的民事诉讼制度,建立原告主体资格多元化的机制,健全消费公益诉讼的物质保障,合理分配举证责任,适当扩张消费公益诉讼既判力的范围,为消费公益诉讼提供法律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3.
与其他国际贸易一样,海上贸易的最大特点就是跨国性以及海上财产的流动性.一旦海事争议发生,索赔人往往面临跨国索赔的巨大不便.索赔人还可能需要到被告所在国起诉,而且当诉讼标的数额较小,面对跨国诉讼的艰难性原告往往无奈放弃追讨.  相似文献   

14.
民间环保社团能否成为环境公益诉讼的原告是我国理论界讨论的一个重点问题。本文通过介绍美国、德国、意大利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分析我国民间环保社团发展状况,得出应当赋予我国民间环保社团原告资格的结论,并提出从主体资格、案件范围和起诉程序三方面借鉴外国经验,预防滥诉风险。  相似文献   

15.
马军 《中国海关》2009,(12):20-21
如果管理相对人认为海关作出的某项具体行政行为侵犯了其合法权益,就可以到法院起诉。 原告的几种特殊情形 依照《行政诉讼法》,提起诉讼的公民、法人、其他组织是原告。但在具体案件中,原告有着几种特殊情形。  相似文献   

16.
承载了社会各界希望和赞誉环境公益诉讼在实践中要面对庞大的经费和技术瓶颈。环境污染和损害往往需要专业技术和装备才能进行检测、鉴定,普通公民通常不具备这样的能力,同时起诉者一般也难以承受高额取证费用,环境公益诉讼还存在原告败诉的可能,由谁负担诉讼的成本,这是个很现实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蔡冲 《中国市场》2011,(5):138-138,144
本文从民事诉讼的目的及民事诉讼原则的角度出发,分析诉讼担当及任意诉讼担当的制度目的和其存在的价值。并在对任意诉讼担当进行分类的基础上,提出了限制"纯粹任意诉讼担当"的观点。  相似文献   

18.
股东派生诉讼制度设置的初衷在于保护中小股东的利益,原告股东代表公司提起诉讼,但是诉讼结果却直接归属于公司,出现原告主体与诉讼结果的承担主体相分离,使得股东缺乏提起派生诉讼的动力,由于现行《公司法》没有规定激励股东提起派生诉讼的相关措施,我们应当借鉴相应域外法规定,明确派生诉讼为非财产案件、赋予原告胜诉费用补偿请求权建立胜诉股东直接受偿制度,从而提高股东提起派生诉讼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9.
张唯一 《商业科技》2010,(31):216-216
承载了社会各界希望和赞誉环境公益诉讼在实践中要面对庞大的经费和技术瓶颈。环境污染和损害往往需要专业技术和装备才能进行检测、鉴定,普通公民通常不具备这样的能力,同时起诉者一般也难以承受高额取证费用,环境公益诉讼还存在原告败诉的可能,由谁负担诉讼的成本,这是个很现实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商》2016,(13)
随着社会的发展,环境公益诉讼发展成一种新型的诉讼形式,则是为了保护社会的公共利益而建立的。由于我国在立法方面对于原告资格的限制,必须要求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当事人才能提起公益诉讼,以至于公益侵权案件中的受害人无法起诉,造成侵害的公共利益的无法得到有效的保护。所以,对于我国现有的公益诉讼制度要有所改善以及建立更全面的诉讼制度。因此,建立完善的环境公益诉讼制服在弥补立法上的缺陷、增强对公民的保护力度都是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