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辽宁经济统计》2007,(6):38-39
据国家统计局对全国31个省(区、市)6.8万个农村住户和近7100个行政村的抽样调查,2006年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13212万人,比上年增加634万人,增长5%。其中,农村常住户中外出务工的劳动力10568万人,增加530万人,增长5.3%;举家外出务工的劳动力2644万人,增加104万人,增长4.1%。调查还显示,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平均工资继续提高,[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辽宁经济统计》2004,(10):38-38
据国家统计局对31个省(区、市)6.8万个农村住户的抽样调查,二季度末,农村常住户在外务工的劳动力(不包括举家外出务工的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的比重为16.4%,比上年同期提高0.8个百分点;在外务工劳动力8009万人,比上年同期增加370万人,增长4.8%。  相似文献   

3.
数说     
《中国就业》2011,(12):15-15
16382万 国家统计局日前发布对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7500多个村和7.4万户的农民工的监测调查,据调查推算,三季度末,全国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总数为16382万人,比上年同期增加606万人,增长3.8%。其中,住户中外出务工劳动力13112万人,比上年同期增加394万人,增长3.1%;举家外出劳动力3270万人,比上年同期增加212万人,增长6.9%。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省城镇化进程的稳步推进以及各项积极就业政策的陆续实施,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就业人数和务工收入持续增长。截至去年三季度末,外出务工劳动力就业人数为1019万人,同比增长2.4%;人均月收入为2958元,同比增长12.2%。就业特点外出数量继续增长,地域分布集中省内。2014年三季度末,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达1019万人,比上年同期增加24万人,增长2.4%。从地域分布看,农村外出劳动力主要集中在省内就业,  相似文献   

5.
鄂西北地区农民外出务工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利用襄樊市71个村710户农民外出务工情况的调查数据,对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情况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外出务工人员的受教育程度主要集中在初中文化程度,并且受教育程度越高的劳动力外出务工的比率也越高;第二,外出务工人员主要为16~25岁的年青人,近8年是农民进城务工的高峰期,8年后劳动力供求矛盾将趋于缓和;第三,职业培训是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的主要途径;第四,外出务工的主要目的地是东部地区,并且所占比重呈逐年上升趋势;第五,外出务工主要集中在中小城市,大城市所占比重逐年减少。最后,本文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据了解,今年农业部春节后组织了为期一个月的“百乡万户”调研,涉及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其中一个重要的调研项目就是农村劳动力。农业部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根据农业部对全国7600多个农户的调查,在家务农劳动力占劳动力总数的69.3%,外出务工劳动力占30,7%,外出劳动力人数比去年同期增长5.5%。  相似文献   

7.
周占伟 《活力》2006,(11):43-44
河南省是全国第一人口大省,至2005年,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达到1557万人,占全省农村富余劳动力的55%,居全国首位,大约占全国农民工的十分之一。目前,农民工就业主要分布在珠三角、河南省、长三角和渤海地区,四个地区约吸纳河南农民工的93%,主要从事制造业、建筑业和住宿餐饮娱乐业,其中制造业吸纳50%,农民工就业企业近80%,是集体私营企业。另外,还有4万多农民工作为劳务输出在海外作业。农民工的生产生活条件已较以前有了一定改善,收入水平有所提高。全省劳务输出的总收入不断增加,2005年达730亿元,同比增长19%,务工收入已占全省农民收入纯收入的40%。同时,许多务工有成的农民返乡创业,为农村经济带来了资金、技术、市场和开放的观念。总之,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劳动力如何开发、如何引导也成为研究的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随着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和发展,招商引资持续增长,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给农民外出务工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劳务经济日益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农民外出务工对农民收入的影响越来越大。深入分析辽宁农民外出打工族的现状、特点以及与外出务工大省存在的差距,进而提出引导农民外出务工的对策建议,对转移农村劳动力,促进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药不到樟树不齐,药不过樟树不灵。药都樟树位于江西省中部,全市总面积1291平方公里,19个(街道)乡镇,人口60万,农村人口约43万,占全市人口的三分之二。每年大批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是典型的劳动力输出大市。大批劳动力外流,导致当地劳动力严重短缺,留守儿童等社会问题出现。为让农民工留得住,干得好,樟树市多措并举,积极推动农民工家乡创业就业。  相似文献   

10.
王亚平  郁立 《中国就业》2006,(12):18-20
黄冈是鄂东农业大市,全市农业人口595万人,农村劳动力297万人。目前全市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180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61%.其中外出务工112万人,每年劳务经济纯收入达到64亿多元,是全市当年地方财政收入的4倍多,占当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50%。劳务输出造就了一批百万、千万富翁。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外出致富创业人、回乡办厂带头人、贡献突出技能人有13万多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兴办各类经济实体20多万个。“英山裁缝”、“麻城海员”、“团风泥匠”、“黄州电工”等一个个技术含量高的劳务品牌,叫响全国。  相似文献   

11.
邵阳市地处湘中偏西南。这个总人口760万、农村劳动力370万、外出务工劳动力144万的人口大市、劳务输出大市,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2009年1月返乡农民工一度达到89.6万人,占外出务工人数的62.2%。面对大量滞留家乡的返乡农民工,邵阳市市委、市政府坚持把帮助返乡农民工就业、维护就业局势稳定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迅速出台相关政策措施、统筹各种资源,“六措”并举,力促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为返乡农民工送去了冬日暖阳。  相似文献   

12.
张立伟 《中国就业》2009,(10):33-35
近年来,在国家宏观政策调整、新农村建设的推进以及金融危机影响等综合因素作用下,外出务工农民返乡创业形成了新的发展趋势,“民工潮”和“返乡创业潮”交相辉映,成为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一大景观。据2006年农业部乡镇企业局统计,全国累计有1.2亿农民工外出务工;2007年,有近500万农民工回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开办工商企业,兴办的企业总数约占全国乡镇企业总数的20%。  相似文献   

13.
郭煜 《中国就业》2013,(2):62-62
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持续影响,外出务工机会减少,旺苍县的许多农村劳动力开始转移到省内、县内打工就业。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雀鸟苗寨为个案,对原生态民族村寨大量劳动力外出务工情况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经济贫困和新生代劳动力厌农是劳动力外出务工的主要原因;劳动力自发外出务工,务工人员以男性青壮年为主,文化程度低,大多数人常年在外务工。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完善劳务市场、加强劳动技能培训和基层组织建设等对策,促进原生态民族村寨劳动力有序外出务工。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河南省五大不同地域的实证调查分析,发现河南农村劳动力务工渠道的基本表现为农村劳动力寻找工作的渠道多为自己或亲朋好友,地方政府发挥了很有限的作用。豫南地区通过自己找工作的比例高于通过亲朋好友的渠道,而其他四个地区则正好相反。豫南和豫北通过企业招工或中介渠道找工作的比例高于另外三个地区。另外,河南劳动力务工企业与劳动力的人口统计学特征表现出了较强的相关性规律。  相似文献   

16.
依据莱芜市农村劳动力流动资料,应用经济计量模型分析了教育对农村劳动力流动和收入的影响。结果表明,个体受教育程度越高,外出务工的概率越大;教育对农村劳动力的收入也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河南省安阳县是传统的劳务输出大县,常年在外务工人员达20余万。受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年有6.5万外出务工农民提前返回家乡,大量已实现转移就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又回到了农村,农民增收受到了冲击。该县采取“免费‘夜宵’提技能、岗位进村助民工、创业路上送一程”等措施,积极帮助返乡农民工就业,鼓励返乡农民工创业,为返乡农民工就业和创业营造良好的环境,恰如春风细雨,  相似文献   

18.
重庆农村务农劳动力断代正逐渐凸显。“80后”农村人口绝大多数不会种地、不愿种地,中学毕业就外出务工,没有农业生产基本经验,对土地缺乏感情,人称“嫩脚杆”。  相似文献   

19.
一、基本情况(一)概况1、杨家村自然情况:全村共有农户691户,人口2560人,其中劳动力1100人,常年外出务工约300人;"三留守人员"约有200名;五保户19户,低保户64户;村风、民风淳朴,多年无刑事案件和群体性上访事件发生。经济状况:全村现有耕地6390亩,全部为旱地,农户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烟叶种植、柞蚕、外出务工、粮食种植和养殖,少数农户发展肉食鸡养殖,存栏量约在十几万  相似文献   

20.
浙江省磐安县是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区县,农村人口180664人,农村劳动力109907人。1983年从东阳分县以来,磐安县委、县政府正视工业经济基础薄弱、就业容量小的实际情况,高度重视农村劳动力出路问题,大力宣传、发动当地农村富裕劳动力外出务工经商,把劳务输出作为当地改革开放、农民脱贫之富的重要途径和产业来抓。到目前为止,劳务输出到县外从事非农产业有45300多人,占农村劳动力的41%:从事各种加工工业者36636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