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李坤 《经济研究导刊》2014,(13):239-242
以北京市密云县太师屯镇为例,主要阐述在水库保护区内小城镇的规划建设思路,包括城镇发展策略、村镇空间发展模式与空间布局、迁村并点、村镇职能与产业布局、城乡建设用地协调发展、区域空间规划与管制等内容。  相似文献   

2.
应用地理空间模型定量推演城市空间增长,进一步探索市域城镇等级体系结构和空间功能分区,提高建设用地演化模拟的应用导向性,是当前城市模拟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以常州市为对象,以约束性元胞自动机模型为基础,集成邻域思想、约束条件、空间聚类、Logistic回归、演化迭代等要点,构建城镇建设用地空间扩展的模拟预测模型和计算实验系统,探索基于城镇建设用地模拟的城镇规模体系情景分析方法。利用五期遥感影像解译数据为信息源,运用GIS空间分析方法进行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剖析城镇建设用地拓展的微观机制和地域演变模式,并通过引入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等规划因子,采用用地转换规则差异代替驱动因子差异来优化空间聚类算法,模拟和预测城镇建设用地总量和空间布局;在此基础上论证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的适用性,并基于人地挂钩机制预测各级城镇人口规模,为常州市相关空间规划和政策制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绿洲城镇是人类活动最集中、人地关系最敏感的区域,也是"三生空间"(生产、生活与生态空间)矛盾最严重的区域。划定城镇增长边界是控制城镇无序蔓延,引导城镇空间有序发展的一种技术手段和政策工具,是国家和地方空间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黑河中游地区绿洲城镇为研究对象,提出了一种基于生境质量的绿洲城镇增长边界的划定方法:首先,基于InVEST模型评估绿洲生境质量;其次,将绿洲生态适宜性评价结果嵌入SLEUTH模型,模拟城镇增长边界;最后,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下达的城镇用地面积为控制规模,并结合生境质量评估结果对模拟边界进行修正,最终划定城镇增长边界。结果表明:划定边界内总面积为104.67 km^2,剩余可建设用地面积为22.14 km^2,以低等级生境质量为主,占边界内新增城镇用地的66.98%。绿洲平原区和山前洪积扇区的城镇增长空间较小,剩余可建设用地比例分别为9.96%、24.57%;绿洲边缘区的城镇产业园区空间增长潜力较大,剩余可建设用地比例为52.53%。该划定方法能够有效解决城镇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对绿洲城镇增长边界划定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基于GIS的城镇用地空间演化与景观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选择武汉城市圈内的嘉鱼县鱼岳镇为研究区,以2005年和2010年两期土地利用数据为数据源,利用GIS技术,分析鱼岳镇城镇用地空间动态变化与景观结构特征。结果表明:鱼岳镇城镇用地呈快速上升趋势,城镇用地扩展来源以耕地为主,其次是其他农用地和林地;同时存在城镇用地转变为其他类型用地的自我调节现象,反映了城镇用地发展中自组织与被组织的过程。城镇用地扩展来源中的不同地类在空间分布与景观格局上存在较大差异,被占用的农用地尤其是耕地的斑块破碎度明显小于其他地类,新增城镇用地与减少城镇用地的动态变化,更多体现了一种有序扩张和无序缩减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5.
以吉林省城镇化发展核心区域长春市为例,综合考虑城镇化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采用空间分析与数理分析方法,通过城镇扩展适宜性评价确定城镇建设可利用土地资源规模,并将其与区域城镇化发展进入到成熟阶段对城镇建设用地的需求规模进行对比,从城镇扩展适宜性角度对区域城镇化发展成熟阶段的城镇建设用地保障情况进行分析。研究表明:长春市整体的城镇化发展对城镇建设用地的需求能够得到保障,但由于各县区城镇建设用地供需匹配度较低,导致部分县区城镇建设用地需求未能得到保障,使得长春市城镇建设用地保障呈整体保障有余、局部保障不足的状态。因此,城镇建设用地保障研究应同时注重整体和局部两方面,从不同尺度对城镇建设用地保障情况进行全面分析。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城镇空间布局特征、影响及制约因素的比较分析,揭示出河北省城镇发展的内在规律,并提出了河北省城镇空间发展布局的基本思路,以期为制定河北省的城镇空间发展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城镇体系是评价城市化进程的重要指标,城镇作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极核,决定着地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结构和空间布局。运用计量地理学方法对贵州省城镇体系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研究,分析和计算了贵州省城镇体系的中心区位、离散程度和均匀性,获得了研究区的理论中心区位。找出贵州省城镇体系空间分布特征,对加快贵州城镇发展和推动贵州城市化进程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8.
基于协同发展的理论,以珠三角深圳宝安区、东莞凤岗镇、大岭山镇等为例,采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产业转移与城镇空间发展进行研究。首先将珠三角产业转移划分为三个阶段:起始萌芽阶段、快速增长阶段和调整提高阶段,发现城镇空间发展特征在三个不同阶段呈现一定的规律性,城镇空间也分别由最初的点状形态逐渐演变为块状形态和面状形态,空间扩展与产业转移的速度及城市经济增长呈正相关关系。但同时由于珠三角初期的产业转移缺乏科学管理和人为控制,造成城镇空间用地比例失衡、无序扩张、环境污染等严重后果。因此,在新一轮的产业转移过程中,应当注重产业选择和用地集约发展,将承接产业转移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协调好承接产业转移与城镇用地平衡的关系,促进城镇空间环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山地都市边缘区农村居民点因受自然条件及人类活动的双重扰动而深刻转型,探索特殊区域农村居民点布局适宜性及其优化策略,有利于推进特殊区域的国土空间治理与缓解用地矛盾,并为特殊地域的国土空间规划提供借鉴。文章以山地都市边缘区的重庆渝北区石船镇为例,采用地类转移矩阵、ArcGIS空间统计、理想点逼近(TOPSIS)、核密度法和多因素叠加分析等方法集成分析山地都市边缘区农村居民点优化布局与优化策略。结果表明:①研究区2010—2016年城镇建设用地单项动态度为55.72%,城镇建设用地需求旺盛,以耕地占用的发展模式,没有得到根本扭转,亟待通过居民点空间治理,增加建设用地指标,缓解用地矛盾。②研究区农村居民点总体分布零乱,但其内部空间布局在某种程度上仍表现出一定的空间集聚性,整体呈现出以河水村为中心,密度由内到外依次降低的规律。③研究区居民点布局受到自然、经济、社会多重因素影响,亟待因地制宜制定差异化的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10.
能源消耗与CO2排放主要来源于城市,而交通又是城市碳排放的三大主要来源之一。城市公共设施是居民出行的主要目的地之一,也是城市中主要的交通吸引源之一。文章以减少交通碳排放为目标,提出市级公共设施空间布局结构是在小城镇宜集聚于城市中央位置,在大中城市宜分散布置于城市中央和四周;公共设施空间布局要与住宅区混合并与绿色低碳交通设施相结合;公共设施用地规划设计中按照居民可步行距离确定公共设施街区适宜的深度与宽度、减少公共设施用地中的停车场,以减少居民出行交通距离,方便步行与使用自行车和公共交通,限制私人汽车交通空间,实现城市低碳发展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经济师》2016,(11)
采用Arc GIS空间分析工具对汾河流域城镇密集区发展过程及特征进行分析,认为其发展经历了萌动与形成、扩张和快速发展3个阶段。明确现状流域城镇空间布局结构具有显著的轴线指向性特征,并呈现明显单中心型结构,流域南部缺乏具有核心影响力的中心城市。针对上述问题,建议采用"点—轴"型城镇空间结构系统对流域城镇进行空间组织,并着力培育以临汾市区为中心的城镇紧密联系区作为流域南部中心,构建"2个流域中心、2个流域副中心、1条重要发展带和2条主要发展轴"的流域城镇总体布局结构。  相似文献   

12.
彭飞 《经济师》2007,(12):183-184
在空间布局上,江苏沿海城镇发展需要进行新的规划。针对江苏沿海城镇空间布局缺陷,以点轴空间理论和中心地理论为依据,结合江苏沿海的自然、经济、社会状况,提出空间布局规划构想。在空间结构方面,以沿海高速-204国道、沿海岸线为双轴,构建沿海区域城镇空间布局结构。在空间过程方面,分别以交通最优、行政最优、市场最优三种方式,实行"组团式"发展,从而实现整体的提高。  相似文献   

13.
一.研究背景龙岗区在改革开放以来,形成了具有鲜明特点的城镇发展模式。龙岗区是以分散的农村土地产权者经济活动为主、农民就地职业转化、空间建设呈现乡村形态的城市化地区,农村非农经济空间均衡发展与城镇建设空间非均衡拓展的矛盾是龙岗城镇发展的基本矛盾,即用地分散发展与集中发展的矛盾。由于村镇集体作为经济活动的主要组织者,从局部利益出发,造成了建设用地的分散发展、这种发展模式导致了龙岗区城镇空间等级结构不完善,空间聚集度较低,城镇间产业重复建设,经济结构趋同,彼此间的分工协作关系不紧密,不利于城镇自身功能…  相似文献   

14.
以太仓市为例,采用扩张速度与强度指数、重心坐标、灰色关联度及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别从规模及空间角度分析了1989--2008年太仓市区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城镇用地扩张特征、动力及其作用效果.结果表明:①不同阶段太仓市区城镇用地扩张强度不同,扩张速度不断加快,且其重心由前两时段向东北东移动变为第三时段向北东北移动;②固定资产投资、二三产增加值、二三产比重及二三产劳动力是研究区城镇用地规模扩张的主要动力,但主导动力从1995-2001年的固定资产投资及二三产增加值变为了2001-2008年的二三产增加值及二三产劳动力,而耕地稀缺指数及粮食单产对城镇用地规模扩张影响较小;③除与主要河流的距离外,各潜在空间动力对城镇用地空间扩张均有影响,但不同阶段其动力组合、主导动力及各因素作用强度存在差异.为引导城镇用地合理扩张,应从规模及空间角度系统分析不同阶段城镇用地扩张动力,动态把握其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15.
王印传  孟祥林  陈影 《经济师》2011,(6):45-46,48
文章对河北省博野县城镇发展用地和村庄整理用地的关系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华北平原区村庄整理是补充建设用地、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的重要手段,不同的村庄应该采用不同的整理模式,依据当地的自然经济状况共分为5种整理模式。根据村庄经济发展情况、村庄基础设施和自然条件把村庄分为三类适宜整理类型,ⅰ类、ⅱ类、ⅲ类适宜整理区分别占12.49%、31.01%、56.50%。  相似文献   

16.
城镇空间布局是城镇规划和建设的重要依据,它关系到城镇发展的综合效果、中心城市与周围腹地联系的便捷程度、交通组织和城镇的舍理分布等一系梦4重大问题。以哈大齐工业走廊城镇空间布局为研究对象,提出哈大齐工业走廊城镇空间布局的构想,即圈层结构式布局、点一轴式布局、卫星式布局。哈大齐工业走廊将逐步形成一个层次合理、布局科学的城镇空间体系。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了资源型城市平顶山市的农业产业空间布局存在的问题,从农业产业空间布局整合的可行性研究入手,通过极核模式、点—轴模式及圈层模式的分析,提出了"八点、五轴"的农业产业空间布局整合模式,构建平顶山市郊农业区为极核、县郊农业区为一级节点的点轴模式。根据农业生产环境条件和农业产业用地的空间分布特征,规划布局了三个农业圈,构筑科技核心区、农产品配售区、农产品生产加工腹地区三圈组合的农业产业空间开发结构。资源型城市农业产业空间布局研究能够促使农业产业的发展,使农业成为资源型城市的重要产业支撑,推进资源型城市平稳经济转型。  相似文献   

18.
穗港城市走廊城镇用地扩展类型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曹小曙  田文祝  郭庆铭 《经济地理》2006,26(1):111-113,117
穗港城市走廊是珠江三角洲区域发展中的核心及“主街道”,文章采用城镇用地的综合扩展系数分析走廊内各市、区、镇的城镇用地扩展类型,将穗港城市走廊划分为剧变型、强扩展型和弱扩展型三种变化类型。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其城镇用地扩展的空间结构特征为“一轴两强三弱五中心”的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19.
以关天经济区中的天水市为实例,基于全国和甘肃省主体功能区划对天水市的空间定位,利用省级主体功能区划方法,以乡镇为单元,将天水市国土空间划分为河谷川道城镇和工业园区、渭河南北黄土丘陵农业生产区和西秦岭与关山山地重点生态保育区,提出了三类分区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在国土空间功能区划的大框架下,根据空间发展战略的指向和地域功能分区,提出未来"‘十’字型布局,组团式发展;建产业高地,兴文化名城;联结陇东南,融入大关中"的空间发展战略。分析了天水市未来城镇体系和核心城区组团发展格局,提出绿色高效农业、工业、旅游文化及服务业的发展与空间布局,以及未来产业体系培育与空间发展途径,力求对天水未来空间格局的调整和合理布局起到一定的指引作用。  相似文献   

20.
合肥市地价的空间格局与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微观影响因素的视角,分别对合肥市的居住、商业和办公三类用地地价的空间格局、空间异质性进行空间插值和回归分析。研究发现:1用地性质不同,其地价的空间格局也不同。2居住地价呈现出多中心的空间结构,地价峰值区以城市老城区、天鹅湖及滨湖塘西河公园为中心呈现圈层式梯度扩散。商业地价有明显的功能分区,区位依然是影响商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商业地价的空间分布具有较高的向心性。办公地价的空间布局具有显著的空间依赖性,集聚经济在办公用地的开发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3因用地性质差异,各类地价空间格局的影响因素也有所不同,但容积率对三类地价都存在显著影响。4建立地价与城市规划之间的互动关系,尤其是城市及片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对容积率、宗地面积等因素进行合理的赋值,能有效地发挥出土地的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