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目的 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研究天然草地和人工草地的温室气体通量以及与部分环境因子的相关关系,进而明确不同草地对温室气体通量的影响情况,为当地相关部门合理开发利用草地提供理论依据,推进草业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方法 文章以内蒙古自治区的阿鲁科尔沁旗选取退化的天然牧草地、混播型放牧人工草地以及刈割型人工牧草地为研究对象,利用目前较为普遍的箱法进行了野外实验,对比分析不同草地利用类型的主要温室气体CO2、CH4和N2O的通量变化情况,并进一步探讨了温室气体与土壤含 水量、箱内温度、地表温度以及其他土壤养分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1)不同利用方式下草地的CO2通量在整个生长季均表现为排放,其中刈割人工草地的CO2排放量为67.00±9.15 mg/(m2·h),显著高于放牧人工草地35.50±5.37 mg/(m2·h)和天然草地30.17±4.57 mg/(m2·h)(P<0.05),且CO2的通量与土壤含水量和温度呈正相关关系(P<0.05),此外还与土壤全碳、全氮及有机碳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2)3种草地类型的CH4通量在整个生长季均表现为吸收,放牧人工草地的CH4吸收量相对较低,为-19.10±4.24 μg/(m2·h),CH4通量与土壤含水量和温度均未表现出显著的相关关系;(3)不同草地N2O通量在整个生长季均表现为排放,退化的天然草地的N2O通量在整个生长季表现最低,为11.62±5.96 μg/(m2·h),刈割人工草地的N2O通量与箱内温度和土壤温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 可见人工草地的建立以及补播放牧等行为由于土壤含水量、箱内温度、地表温度以及土壤养分指标受到影响,进而不同程度上影响温室气体通量变化,人工草地的建立及放牧补播人工灌溉等人为干预会不同程度上增加CO2和N2O的排放量,此外,放牧会降低草地CH4汇的功能。  相似文献   

2.
中国土地使用权制度的立法完善,包括未来<民法典>的制定,应当被理解为一种变法,一种观念的变革,要敢于突破现有的概念.我国现有的三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草案)虽然各具特色,但在其中土地使用权制度构建方面却都存在着诸多不合理之处.因此,认真检讨三部<民法典>(草案)中构建的土地使用权制度存在的问题,无疑将有助于我国<民法典>(草案)的不断进步和完善.  相似文献   

3.
<正>最理想的消毒剂应该是杀菌谱广;有效浓度低;作用速度快;性质稳定;易溶于水;不易受有机物、酸、碱及其他物理、化学因素的影响;对物品无腐蚀性;无色、无味、无臭,消毒后易除去残留药物;毒性低,不易燃易爆,使用无危险;可以在低温下使用;价格低廉、便于运输,可以大量供应。目前,化学消毒剂  相似文献   

4.
一、数学模型的建立 为了用数学模型研究农村产业结构和布局,对我市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副业、渔业、工业、商业、建筑业、运输业、服务业分别设置变量,确定了447个参数。 种植业:设8个变量,宏观控制粮、油、菜的产量。X1——玉米种植面积;X2——水稻种植面积;X3——高梁种植面积;X4——大豆种植面积;X5——商品菜种植面积;X6——花生种植面程;X7——西瓜种植面积;X8——甘  相似文献   

5.
目的 基于土地交易微观数据,测度2004—2017年我国不同区域和不同地类土地市场化程度及其差异性。方法 文章运用δ收敛和β收敛对其进行收敛性检验。结果 全国土地市场化程度处于中等水平,以2010年为界限呈现倒“U”型趋势;不同区域的演变趋势与全国基本一致,但区域间差异明显,中部地区最高,东部次之,东北和西部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分地类来看,商服用地市场化程度整体平稳上升,工矿仓储用地在2006—2008年上升迅速,住宅用地在2010年以后呈下降趋势;从空间分布来看,全国土地市场化程度由西到东递增,但区域间和地类间的土地市场化程度存在非均衡发展;从收敛趋势来看,东部、东北和中部地区土地市场化程度只存在条件β收敛,西部地区3种收敛均存在;住宅用地和商服用地存在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工矿仓储用地3种收敛都存在。结论 对不同区域与不同地类土地市场化程度非均衡发展趋势及其收敛性的认识,可为深化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研究目的:调查“两规”冲突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诉求及其针对城镇建设用地规模这一“两规”冲突核心问题的行为倾向,并据此勾勒出“两规”冲突的利益相关者关系,进而探寻相应的协调对策。研究方法:问卷调查法、深度访谈法。研究结果:15个利益主体有不同的利益诉求,其中某些主体同时拥有多项相互矛盾的利益诉求;针对城镇建设用地规模这一核心问题,具有矛盾利益诉求的主体有着不同的行为倾向;依据其利益诉求及行为倾向,可以将15个利益主体分别归入利益相关者核心层、紧密层和松散层。研究结论:改变核心层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减缓其对立关系是解决“两规”冲突的根本出路;在规划编制阶段构建完善的冲突协商机制和在规划审批阶段强化省级政府的制约作用是当前更务实的选择;此外,还需强化规划的执行监督,及时发现并处置冲突。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2019—2021年对松嫩平原盐碱地土壤呼吸的监测,探究盐碱土是否存在净碳吸收过程,明确盐碱土碳吸收在区域碳循环中的作用和地位。方法 文章基于纯盐碱地原位土壤呼吸的3年连续监测,探究盐碱地土壤CO2通量动态变化及其环境响应。结果 (1)松嫩平原盐碱地除碳释放外存在阶段性碳吸收,不同年份盐碱土发生碳吸收的时间和强度不一致。(2)2019年和2021年土壤碳吸收主要发生在夜间,两次间歇性碳吸收分别发生于生长季初期和末期,其强度与土壤温、湿度显著相关,是由水分参与下的NaCO3转化为NaHCO3的化学性吸碳。(3)松嫩平原盐碱土在水淹期间存在连续性碳吸收,水淹状态下的吸碳来源于温度梯度驱动的大气CO2形成水合二氧化碳的物理性吸碳。结论 (1)生长季的不同时期,松嫩平原盐碱土有着不同的碳吸收模式和强度。(2)土壤水分是影响盐碱土夜间间歇性吸碳的关键因素,温差是影响水淹吸碳的重要驱动力,随着温差加大,土壤碳吸收加强。(3)2019年和2021年夜间土壤碳吸收的最大值分别为-0.31 μmol CO2 m-2 s-1和-0.75 μmol CO2 m-2 s-1;2020年和2021年淹水期间碳吸收最大强度为-1.51 μmol CO2 m-2 s-1和-1.27 μmol CO2 m-2 s-1。(4)松嫩平原盐碱土的规律性固碳可为生态系统年净碳吸收贡献15%。不考虑土壤碳吸收的空间异质性,其每年的碳吸收潜力预计可达0.37 Tg C a-1。  相似文献   

8.
目的 核算马铃薯碳足迹,分析马铃薯碳足迹变化特征,探寻碳减排途径,为农业固碳减排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数据支撑。方法 文章利用生命周期评价法(Life Cycle Assessment,LCA)对2011—2020年中国马铃薯种植阶段的碳足迹进行核算,研究分析各种植区以及省级马铃薯碳足迹年际变化和马铃薯碳足迹构成,为马铃薯典型种植区提供减排建议。结果 2011—2020年中国省级马铃薯碳排放总量呈现波浪式下降趋势。在时间尺度上,马铃薯单位面积碳足迹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年均增长77.5kg CO2eq/hm2P<0.01);单位产量碳足迹呈现缓慢降低趋势,平均每10年下降0.129t CO2eq/t (P <0.1);在空间尺度上,北方一作区和西南单双季作区的马铃薯的单位面积碳足迹处于正增长状态,马铃薯的单位产量碳足迹在除甘肃、新疆以外的大部分地区处于减少状态,马铃薯还有很大的减排空间。在马铃薯碳足迹构成中,肥料(77.72%)是马铃薯种植阶段碳足迹的主要来源,其次是农膜(9.64%)和灌溉(8.46%)。结论 综合比较马铃薯各地区的碳足迹发现,西南单双季作区和南方冬作区的减排潜力最大,其次是中原二作区和北方一作区,马铃薯减排重心逐渐南移。马铃薯减排增产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未来仍有很大发展空间,其中肥料是马铃薯减排的主要入手点,各种植区应制定适合本区特征的减排方案,大力推广先进减排技术,实现马铃薯减排与增产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 玉米秸秆还田技术是我国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的重要技术模式,也是实现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再利用的重要途径,探究农户对秸秆还田技术的采纳意愿并对技术采纳的补偿标准进行精准测度,有助于建立秸秆还田技术持续推广的长效机制,促进农业生产的绿色发展。方法 文章以河北省徐水区319份农户调查为基础,采用条件价值评估法定量分析农户对秸秆还田技术的支付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并进一步构建补偿意愿价值评估模拟模型来估算支付意愿价值和秸秆还田外部环境成本。结果 (1)农户对秸秆还田技术的支付意愿较高,有90%的农户表达肯定支付意愿;(2)基于农户支付意愿和秸秆还田的温室气体减排环境效应测度,徐水地区玉米秸秆还田生态补偿标准的上限和下限分别为661.8元/hm2和171.47元/hm2;(3)支付意愿的影响因子按从大到小的强度排序为耕地平整化程度>化肥成本>农户性别>化肥用量认知>家庭农业纯收入>受教育程度>政策认知>社会网络>地力提升认知。结论 (1)细化补贴类型,制定科学补偿标准,建议玉米秸秆还田的补偿标准为416.7元/hm2(27.78元/0.067hm2);(2)通过秸秆还田技术培训,提升农户生态认知水平;(3)聚焦不同主体的愿望与诉求,实施针对女性农户群体的补偿政策,为补偿精准施策找准靶向。  相似文献   

10.
云南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调研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云南省林权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其主要经验是:领导重视,高位推动;健全机构、充实人员;积极稳妥,分步实措;抓好试点,积累经验;部门配合,加强宣传;依法操作,民主决策;配套改革等。改革中有待进一步研究探讨的问题:山林纠纷与历史遗留问题;天保工程中的问题;公益林区划与补偿;自然保护区问题;移民问题等。针对问题提出了6点建议。  相似文献   

11.
在纯净空气与H2O/ CO2污染空气来流对比试验结果基础上,采用数值计算方法和化学动力学方法,研究了H2O和CO2污染组分对煤油燃料超声速燃烧的影响,获得了试验手段难以得到的燃烧室流场参数和性能数据。完成了相应的煤油燃料超声速燃烧室二维数值计算,其中匹配了进口总温、总压、马赫数、氧气摩尔分数和工作当量油气比。将数值计算结果与相应试验测量值进行了对比分析,并结合燃烧室流场数据、性能参数分析了H2O和CO2污染的动力学影响、以及对燃烧室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1)数值计算结果与实验测量值总体上吻合,两种手段均体现了纯净空气来流时不同煤油当量油气比的燃烧室性能,并反映了一致的“污染效应”影响趋势;(2) H2O污染、H2O+ CO2污染的存在降低了煤油燃料超声速燃烧室性能,体现在燃烧诱导压升、燃烧效率、流向冲量增量的下降,而且随着污染组分含量的增加,燃烧室性能下降越加显著。 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为针对贵州省复杂的生境背景,改进火龙果种植适宜性评价方法。方法 文章研究选用温度、光照、土壤pH、地形地貌和土地利用等生境因子,构建包括地形、气象、土地利用、生态保护等多因子评价指标体系,通过ArcGIS进行空间叠加分析,并以县域和乡镇空间尺度划分贵州高原山区火龙果种植适宜分区。结果 (1)通过该方法分析显示,至2019年,贵州省火龙果种植适宜区为3.520 5万hm2,次适宜区为5 695hm2,适宜区和次适宜区分别占全省国土面积0.20%和0.03%;(2)罗甸县、望谟县、贞丰县为推荐种植县,适宜综合种植面积分别为1.397 9万hm2、9 060hm2和6 568hm2;册亨县、镇宁县和关岭县为一般种植县,适宜种植面积分别为5 413hm2、3 357hm2和1 123hm2;平塘县、安龙县为分散种植县,可种面积分别为311hm2和1 089hm2;(3)推荐种植县中,适宜区在罗甸县中部和南部、贞丰县东南部、望谟县南部分布较多,涵盖30个乡镇;一般种植县中,适宜区集中于册亨县东部、镇宁县南部、关岭县东南部地区的20个乡镇。结论 该研究的过程中使用了充分考虑贵州高原山区土地资源实际情况的多因子评价,弥补了以往单因子研究的不足,可为为山地农业产业布局和适宜性评价体系的构建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析山西省粮食生产的时空变化及粮食供需结构现状。方法 文章选取2010—2019年山西省粮食生产和消费数据,借助ArcGIS10.2软件、EXCEL软件,采用重心研究模型和粮食安全贡献度模型,综合探析近年来山西省粮食供需变化及粮食安全现状。结果 (1)2001—2019年山西省粮食面积和产量整体稳中有增;种植结构以玉米、小麦为主,谷子、大豆、马铃薯为辅,以及高粱、燕麦、荞麦等小杂粮类;10年来,粮食生产变化表现为以增加玉米,减少小麦和杂粮生产为特点。(2)2010—2019年大豆、燕麦和小麦的产量重心表现为由西北向东南转移,其他种类均呈现由西南向东北方向转移;种植结构变化幅度由大到小依次为:马铃薯>荞麦>大豆>高粱>燕麦>玉米>谷子>小麦。(3)2011—2019年全省粮食产量稳定情况下,以2014年为转折点粮食需求量先降低再增加,调出量先增加再减少,至2018全省粮食调出量减少为负值;粮食需求结构中,口粮占53.65%,饲料用粮占比29.68%,工业用量仅占13.53%。运城市的粮食安全贡献度最大,其次为临汾市、忻州市、朔州市和晋中市较高,长治市、大同市、吕梁市和晋城市较低;太原市和阳泉市最低,为负值。结论 山西省粮食生产表现为总体平衡,种植优势由西南向东北方向转移的趋势,且各作物种植时空变化规律性不强;种植结构尚未形成区域特色产业,粮食需求量仍有逐年递增的趋势,粮食安全仍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4.
本文提出了贫困地区的脱贫思路:狠抓组织建设,充实基层班子;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改革教育制度,加速人才培养;兴办基础产业,狠抓基础建设;合理使用资金,提高投资效果;发展乡镇企业,广泛积累资金;引进先进技术,促进经济发展;转变思想观念,抓好扶贫开发。  相似文献   

15.
第九节 单纯形表的矩阵表示 任何一个线性规划问题,都可以用矩阵形式来表示,即此处,A是m×n的矩阵(m≤n),C和X是n×1矩阵,b是m×1矩阵,即:另外,为了下面的叙述方便,我们记系数矩阵A的列向量为于是,系数矩阵A=(A1,A2,……,As,……,An)。 假定系数矩阵A中含有一个非退化的m阶方阵B。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江汉平原作为全国重要的粮食产区,其焚烧秸秆的现象仍然屡禁不止,特别是秋收季节,对当地大气环境造成了较大影响。调查江汉平原农户焚烧秸秆的行为,旨在了解农户焚烧秸秆行为决策的影响因素。方法 文章通过问卷调查方法,在荆州市荆州区、沙市区、公安县、监利县等县市的13个村随机选取了320名农户作为调查样本,进行了实地调查,并且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对问卷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农户秸秆焚烧行为受到内外因素共同作用,其中农户年龄、文化程度、政府提供秸秆综合利用技术指导、宣传力度与监察力度的大小均对农户焚烧秸秆决策行为有显著影响,是影响秸秆焚烧行为产生的关键因素(P<0.05);(2)年龄、文化程度、政府提供技术指导、禁烧政策宣传力度和政府监察力度均与农户焚烧秸秆决策行为呈负相关关系(B<0)。结论 年龄较大、文化程度越高的农户越不易焚烧秸秆,政府禁烧政策宣传力度越大、监察力度越大、对农户提供的技术指导越多,农户们越不易对秸秆进行焚烧,可为相关部门在制定秸秆禁烧政策时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应用Meta分析方法,针对国内外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测算研究的文献,探究其测算结果的一致性,以期为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TFP)的测算及其结果提供更为全面、客观、系统的认识与理解。方法 文章首先对中英文数据库中已发表的有关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文献进行检索筛选,再对纳入文献进行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的区域、方法、投入产出指标和年份区间的梳理,进而基于Meta分析定量化地分析各研究中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测算结果之间的异质性,并进行敏感性检验。结果 (1)中国农业TFP增长率测算总体异质性较低(I2=10%),剔除单独省份或地区作为研究区域的文献后,Meta分析结果异质性增大(I2=18%);(2)投入指标方面,劳动力投入指标使用第一产业就业人数时的测算结果异质性较高(I2=61%),而使用农林牧渔业从业人数时,测算结果同质性显著(s=0);(3)测算方法方面,使用DEA方法测算所得结果间同质性显著(I2=0);(4)测算时段方面,各时段内农业TFP增长率测算结果呈现高度异质性,1992—1997年、1998—2003年、2004—2008年、2009—2015年各时段下I2结果分别为 94%、89%、68%、87%。结论 (1)1979—2015年我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2%是较为准确的测算结果,且单独省份的研究能够一定程度上填补以全国为研究区的文献间的异质性;(2)投入产出指标的遴选对农业TFP增长率测算结果有一定影响;(3)测算方法是农业TFP增长率异质性的主要来源;(4)农业TFP增长率测算中相关指标所选不变基期对长时间跨度测算结果影响不大,但对具体时段内的农业TFP测算结果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在中国土地规模经营和服务规模经营并重推进粮食作物效率提升背景下,进一步探讨农机社会化服务对小麦生产技术效率提升效应的规模异质性具有现实意义。方法 文章使用随机前沿分析和门限回归分析,利用2018年全国6省区小麦种植户经营情况,对农机社会化服务影响小麦生产技术效率及影响效果规模异质性进行研究。结果 农机社会化服务的采用有助于提升小麦生产技术效率;农机社会化服务对小麦生产技术效率存在门限效应,当农户经营规模低于门限值(0.293hm2)时,农机社会化服务对小麦生产技术效率不具有显著影响,跨越门限值后,农机社会化服务对小麦生产技术效率则具有正向影响效应。基于农户适度规模经营的情况下,农机社会化服务对中等规模(0.293hm2Area<3.333hm2)农户的小麦生产技术效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结论 农机社会化服务有助于提升中国小麦种植户技术效率,但受限于农户规模,推进农机社会化服务发展的同时仍然需要推动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黑龙江垦区作为中国农业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地区,如何促进其农业可持续发展,已成为热点研究内容。方法 文章运用能值分析和敏感性分析方法,以黑龙江垦区种养业生产系统为研究对象,综合分析了2009—2018年该系统能值投入的动态变化过程,并评价该系统可持续发展水平。结果 2009—2018年黑龙江农垦种养业生产系统的能值投入呈现“增长—平稳”的趋势。2018年能值投入为11.28×1021 sej,不可更新的工业辅助能、可更新的环境资源是能值投入的主要来源,占能值投入总量的64.20 %。其中,单位产值能值投入量为1.47×1015 sej/万元,能值产出率为2.00,环境负载率为1.05,可持续发展指数为1.91。结论 黑龙江垦区种养业生产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水平相对较高,但近年来经济效益有所下降,较为依赖工业产品投入。因此,建议黑龙江垦区开展系统性研究,建立机械化生产定位观测站,加强农机具管理与应用,优化柴油和氮肥投入量,明确种养业可持续发展路径,形成区域特色的循环农业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通过探究福建省安溪县茶园土壤碳素储量,揭示各碳素指标的空间分异特征及其关键影响因子,有助于为减少茶园温室气体排放和建设生态茶园提供决策支撑。方法 文章运用反硝化分解(denitrification decomposition, DNDC)模型和空间统计分析方法对茶园土壤碳素进行模拟和研究。结果 (1)经过参数率定的DNDC模型对茶园土壤碳素动态循环的模拟具有较好的适用性;(2)安溪茶园土壤有机碳含量丰富,土壤肥力较好。凋落物输入碳是茶园土壤碳素输入的主要来源,平均输入量为505.52 kg/hm2,而通过呼吸作用转化为CO2排放是茶园土壤碳素输出的重要途径,平均CO2排放量为883.78 kg/hm2;(3)茶园SOC10~20cm量、凋落物输入碳量、CH4排放量、CO2排放量均呈现空间聚集分布特征,主要分布在安溪县西部的低山与中低山地区;(4) 初始土壤属性中黏粒含量和土壤有机碳含量是影响安溪县茶园土壤碳素空间分异的关键因子,其中土壤黏粒含量对茶园土壤CO2排放量和CH4排放量的影响最强且负向作用效果明显。结论 安溪县西部等低山和中低山区域土壤肥力较好,但亦应谨慎对待该区域温室气体排放量较大的问题,可采用茶园合理的管理方式权衡茶园土壤碳素输入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