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外包日益成为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分工的重要途径。本文基于发包与承包双重视角,深入考察了离岸服务外包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制,并运用2002—2014年中国制造业细分行业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发包与承包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差异化影响。结果表明,发包显著地促进了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而承包对全要素生产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进一步检验发现,发包对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随行业技术密集度的增加而增大;承包对劳动和技术密集型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有显著的负向作用,但对资本密集型行业没有显著的影响。这些经验发现为中国外包战略的发展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2.
刘标胜 《江苏商论》2016,(11):33-39
在我国人口红利和自然资源优势逐渐消退的严峻形势下,如何挖掘我国出口贸易的新型动力源泉是一个重大的现实问题.本文运用我国2003-2014年36个工业行业的面板数据先后经验研究了金融发展对总体行业出口贸易以及异质性行业出口贸易的影响.结果表明:金融发展总体上对我国工业的出口产生了显著的促进作用,但是对异质性行业出口的影响产生了明显的差异.即对高生产率行业、高R&D投入行业和低外资资本比重行业的出口产生了显著的促进作用,但是对相反特征行业的出口未能产生推动作用.由此可以推断,金融资源在异质性行业的现有配置状况可能会导致我国出口行业结构的不平衡.此外,本文还考察了劳动力密集度、全要素生产率、R&D投入、行业规模和外资资本比重对我国工业行业出口的影响.本文运用不同的估计方法进行回归以后发现研究结论十分稳健,而且不同分类的回归结果之间也是相互印证的,这进一步表明了研究结论的稳健性.  相似文献   

3.
利用2004—2010年长三角制造业26个细分行业的面板数据,考察扩大内需战略对长三角地区出口贸易产生的影响。研究表明:内需的提高不仅不会抑制出口,还能促进出口贸易的扩张,数据显示,内需每提高1%会促进出口量扩大超过1%,这意味着在目前阶段,长三角地区对外贸易中本土市场效应发挥了核心作用;对细分行业的研究发现,在纺织业、化工业和金属制造业中存在着强本土市场效应,而在采矿业、机械设备制造业和食品业中仅存在弱本土市场效应;同时,外商直接投资和行业竞争程度对出口有正向激励作用,而人均资本和对外开放程度会抑制出口。  相似文献   

4.
利用2004—2010年长三角制造业26个细分行业的面板数据,考察扩大内需战略对长三角地区出口贸易产生的影响。研究表明:内需的提高不仅不会抑制出口,还能促进出口贸易的扩张,数据显示,内需每提高1%会促进出口量扩大超过1%,这意味着在目前阶段,长三角地区对外贸易中本土市场效应发挥了核心作用;对细分行业的研究发现,在纺织业、化工业和金属制造业中存在着强本土市场效应,而在采矿业、机械设备制造业和食品业中仅存在弱本土市场效应;同时,外商直接投资和行业竞争程度对出口有正向激励作用,而人均资本和对外开放程度会抑制出口。  相似文献   

5.
基于1999—2018年中国制造业行业面板数据,考察贸易条件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贸易条件与全要素生产率显著负相关。异质性分析表明:贸易条件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存在显著的行业异质性,并且贸易条件改善对劳动密集型行业综合技术效率增长有积极影响,对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综合技术效率增长具有显著的抑制效应;金融危机前贸易条件改善对综合技术效率增长有显著抑制作用,金融危机后贸易条件改善对综合技术效率增长有显著促进作用。作用机制检验结果显示,贸易条件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主要是通过科研投入强度路径实现的。  相似文献   

6.
本文采用门槛模型回归方法,利用中国27个省市1985-2007年的地区制造业数据,在贸易开放的视角下对集聚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之间的门槛效应进行了检验,结果发现集聚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促进作用随贸易开放程度的加深逐步增大,存在门槛效应。在开放条件下,集聚主要通过推动技术进步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产生影响,而集聚对技术效率的影响却为负,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中国制造业地区集聚的负外部性以及重复投资等问题。  相似文献   

7.
王欣  曹慧平 《财贸研究》2019,30(9):43-53
先将要素价格扭曲系数引入分析框架,构建要素错配对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理论模型,然后基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的微观数据,采用OP法分别估算出中国制造业29个子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和金融错配系数,再通过1999—2013年制造业行业面板数据检验金融错配对中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金融错配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且这种抑制效应具有一定的时滞性;在所有制结构方面,国有企业金融错配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抑制作用更强;分行业研究显示,金融错配对全要素生产率的边际影响在资本密集型行业最为显著。因此,亟待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以减弱金融扭曲,改善资源配置效率,从而促进中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实现内生可持续性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8.
本文研究我国制造业的市场结构与地理分布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以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的大样本数据为基础,采用LP法计算企业生产率,构造市场集中度指标和地方化经济、城市化经济两个集聚指标,进行了多方位的计量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制造业的市场集中不利于企业生产率的提高,代表专业化水平的地方化经济促进了企业生产率的提升,度量行业间多样化集聚的城市化经济对企业生产率没有显著的影响.市场集中对出口企业的负面影响不明显,控制市场集中和地理集聚后,出口企业生产率高于非出口企业,出口的“生产率悖论”并不存在.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使用1998—2007年中国制造业企业层面的大型面板数据,研究了贸易自由化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本文将贸易自由化分为最终品进口关税的减免和中间投入品关税的减免,同时采用半参数估计方法测算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以克服联立性和样本选择问题。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贸易自由化能够显著促进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这是两种效应的综合结果,即最终品进口关税的减免的"正向效应"和中间投入品关税的减免的"负向效应"。在区分企业出口状态、企业所有制类型和企业规模大小之后,研究结果显示,贸易自由化会对不同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产生不同的影响。在关税减免的情况下,非出口企业从贸易自由化中的受益要大于出口企业,私营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最大,其次是外资企业和港澳台资企业,而国有企业的生产率反而会降低。  相似文献   

10.
史丹  孙光林 《财贸经济》2022,(9):85-100
本文以2014—2018年中国制造业企业上市公司数据为样本,在构建大数据发展影响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理论框架的基础上,实证检验了大数据发展对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理。研究发现:(1)大数据发展对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提高大数据发展水平有利于提升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2)内在机理表明,企业创新、要素配置与数据赋能的中介效应显著,大数据发展可以通过促进企业创新、优化资本与劳动要素配置效率,以及数据赋能来提升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3)异质效应表明,大数据发展对民营企业和小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效果要大于国有企业和大企业。  相似文献   

11.
文章将贸易部门分类与工业分类体系匹配,重新归并了23个制造业行业,并基于中美1998~2010年行业面板数据,分别测算出全要素生产率指标和两种环境规制指标,在考虑外资开放度、所有制结构和企业平均规模等变量的基础上,探讨了环境规制对我国中间品出口的影响。研究表明,以人均收入水平和实际污染排放综合指数分别度量环境规制水平,二者水平的提升均能显著促进我国对美中间品的出口,其中对清洁行业的促进作用明显大于污染密集型行业;TFP提升和外资流入促进了清洁行业的中间品出口,企业规模则不利于其出口;而外资流入和所有制结构抑制了污染密集型行业中间品出口。  相似文献   

12.
孙向利 《中国市场》2010,(45):148-151
本文主要研究了研发投入R&D以及人力资本对全要素生产率TFP的作用,此外还进一步地分析了人力资本不同组成部分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作用。我们在这里采用协整分析和误差修正模型对我国1982—2007年的相关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实证结果表明,研发投入R&D对全要素生产率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全国平均人力资本(用全社会从业人员平均受教育年数表示)对全要素生产率并没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人力资本的不同组成部分对全要素生产率影响作用也大不相同,数据结果显示基础教育和中等教育对全要素生产率没有表现出积极的促进作用,而高等教育对全要素生产率却有着显著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3.
选取沪深A股制造业上市企业2013—2021年的数据作为样本,利用固定效应模型对数字化转型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制造业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对其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在企业数字化转型与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之间,研发支出存在显著的中介效应,政府支持在其中发挥调节作用。提出制造业应加快数字化建设,加大研发支出,政府应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等建议。  相似文献   

14.
基于我国2001—2013年对22个发达国家行业出口数据,利用要素禀赋模型实证分析知识产权要素禀赋对我国行业出口贸易的影响。结果表明,各行业知识产权要素禀赋与我国对发达国家出口贸易存在稳定且一致的正相关关系;分行业回归结果表明,知识产权要素禀赋对技术和资本密集型行业出口的促进作用非常显著,而对劳动密集型行业出口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5.
本文运用我国1998-2006年27个制造业行业的面板数据对国际贸易的行业间收入分配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从总体上看,出口对行业相对工资有正向的上拉作用,进口对行业相对工资有负向的下拉作用。但进出口对不同类型行业的影响程度和方向不同,出口贸易对资本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行业的相对工资均有上拉作用,且对前者的促进作用大于后者;进口贸易对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行业的相对工资有下拉作用,而对资本密集型制造业行业的相对工资有上拉作用。基于上述结论,促进出口,提高劳动密集型产品的附加值,适当控制最终消费品等产品的进口,有助于缩小行业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16.
在使用2000-2009年企业层面的数据测度中国制造业的要素重置效应的基础上,运用动态面板数据的系统广义矩方法检验了进出口贸易对制造业要素重置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进出口贸易对中国制造业的要素重置综合效应存在显著的促进作用,从分解来看,进出口贸易对退出效应和在位企业要素重置效应均有显著的正向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进出口贸易仅对劳动力密集型行业的进入效应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对资本密集型行业的进入效应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17.
姚利民  王莹 《消费导刊》2009,(20):82-82
浙江省是制造业出口大省,但目前出口的产品主要是依靠廉价劳动力而获得价格优势进行出口,在技术含量、品牌开发等方面比较落后。而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驱动力,本文从技术创新投入和产出两个角度通过实证方法从行业层面来检验技术创新对浙江省出口贸易的影响,并对实证检验结果进行分析与解释。  相似文献   

18.
本文将市场要素和组织要素纳入要素禀赋理论的框架,尝试对该框架进行扩展,分析市场要素与组织要素的相对充裕度和密集度对区域出口优势及贸易格局的作用机制,利用中国各省市区28个制造业行业的交叉数据,验证了市场要素和组织要素的地区—行业交叉项对区域出口优势的影响.结果显示,市场要素对地区出口优势具有正向作用,而组织要素具有负向作用.同时,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对组织要素投入的反应存在一定差异,组织要素投入对发达地区优势行业的出口优势有较显著的促进作用,相对欠发达地区的弱势行业则更期待市场要素的投入.  相似文献   

19.
智慧城市建设一般伴随着城市信息化水平的“意外”提升。本文将中国2012年智慧城市试点建设作为信息化冲击的自然实验,构建了智慧城市建设影响企业全要素生产率(TFP)的交易成本理论分析框架。基于2003—2016年中国地级市和上市公司匹配面板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法(DID)、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法(PSM-DID)和三重差分法(DDD)实证检验了智慧城市建设产生的信息化冲击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其机制。实证结论表明,智慧城市建设这一信息化冲击显著提升了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机制检验表明,信息化冲击通过降低企业交易成本,从而提高企业全要素生产率。进一步异质性检验表明,智慧城市建设产生的信息化冲击对资本密集度更高、规模更大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促进作用更加明显;相对于非国有企业,智慧城市建设产生的信息化冲击对国有企业产生了较大影响;相对于非交易行业,交易行业由于智慧城市建设导致的交易成本下降,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更明显。  相似文献   

20.
采用DEA和Malmquist指数法对2003-2009年江苏省制造业29个行业内外资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并进行指数分解分析。研究发现,内外资企业在各行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幅度有所不同,推动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的因素也有差异。技术效率下降、技术衰退、规模无效在一些行业有不同程度的体现。根据实证结果,对提高江苏省制造业生产效率提出了三点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