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金融监管体系的健全发展和金融监管的全面有效对保持我国金融市场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随着经济市场的发展,我国现有的"一行三会"分业金融监管体系越来越难适应我国金融发展的需要。文章将先介绍现行金融监管体系,之后将从不同的方面指出金融监管的一些问题以及解决对策,其中会重点阐述我国金融监管体系对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缺失,并结合外国的监管模式对我国的改革方向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金融监管是保障金融业健康发展的一种措施.本文首先对金融监管的本质做了深入浅出的解析,并介绍了金融监管发展历程.随后论述了欧美国家是怎样应对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的,着重介绍了美国和欧盟的具体做法,并分析了我国金融监管革新如何从欧美金融监管革新中吸取经验.  相似文献   

3.
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监管体系,但现有的金融监管体制也存在一些问题,迫切需要加以完善。本文分析了我国现有的金融监管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了完善我国现有金融监管体制的措施。  相似文献   

4.
在全球金融混业经营的发展趋势下,我国的金融业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呈现出混业经营的发展趋势.因此,我国原有的机构性金融监管模式将面临挑战.功能性金融监管是基于金融体系基本功能而设计的监管,它是金融混业经营下金融监管模式的最优选择.文章对我国构建功能性金融监管模式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自美国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美国在金融监管的方面存在的弊端日益显现,此次危机体现出了微观审慎监管对全面控制金融体系稳定运行存在的缺陷,还有各个金融监管机构相互竞争,所采取措施无法合理协调,面对紧急情况不能及时作出反应等问题。我国的金融管理体制与美国的监管体系有一定的相似性,也存在较大弊端。文章以金融危机为分界点,探讨了美国在金融监管制度方面的变革,并结合我国在金融监管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提出我国金融监管体制深化改革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由于缺乏何效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导致各监管机构之间,以及与中国人民银行之间的摩擦日益明显.目前金融学界已从金融学的角度提出对策建议,但是法学界却鲜有研究.因此,本文从经济法的角度出发,在借鉴发达国家金融监管协调机制方面的优秀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完善我国金融监管协调的法律体系和工作机制以及建立健全我国金融监管协调主体来建立我国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提高监管效率,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全球金融危机的起因的分析和我国金融业现状的考察,总结出本次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是金融监管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导致金融创新过度,最终冲击整个金融市场体系.基于上述观点,笔者认为中国在发展金融产品时应建立健全现代金融监管体系,提高监管对金融市场的实际约束力和行为规范.  相似文献   

8.
国际金融监管的发展趋势及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已经加入WTO,随着外资金融机构的不断涌入,必将给我国的金融监管机构带来监管的难题,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国际金融监管在组织结构体系、法律制度、监管方式、自律机构及监管国际化等方面的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提出我国金融监管应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完善:建立有效的金融监管组织体系,建立和完善金融监管法律体系,改进我国金融监管的方式,建立健全我国金融监管的自律机制,加强金融监管的国际合作与交流。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我国的银行业有了很大程度的进展,但随着银行体系的发展壮大,伴随而来的银行风险、金融监管问题层出不穷.因此,我国面临着防范银行业风险、促进银行业发展及金融监管等亟待解决的问题.随着我国加入WTO后,通过健全银行业法规体系、改变监管理念方式和手段,来提高银行监管的有效性及可操作性对于我国银行的可持续发展和保持金融稳定具有重大意义.由于存在金融市场失灵的问题,所以金融监管变得越来越重要.  相似文献   

10.
为应对金融危机,我国可从完善以中国人民银行为总协调人的法定监管协调法律、建立与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相配套的金融监管法律体系、加强国际金融监管协调与合作完善国际金融监管体系、改变监管方式,以功能监管为主,机构监管为辅、对客户存款保险进行立法等方面加强金融监管完善金融监管法律.  相似文献   

11.
完善我国目前金融监管体系的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杜晓颖 《理论观察》2002,(1):125-126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 ,我国将在更大范围内、更大程度上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 ,我国金融业将进一步融入国际金融体系中 ,这对我国的金融监管也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正视我国金融监管的国际差距和存在的问题 ,从金融业长期稳定出发 ,深入研究建立既符合我国国情 ,又适应现代化要求的金融监管体系 ,是目前我国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由于金融监管机构的公共部门属性,金融监管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行政改革的影响.因此,使用行政学的理论方法和分析框架,对于我们研究金融监管的变革方向,具有借鉴和启发意义.该文从研究行政改革对金融监管改革的影响效应出发,认为在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进程中,我国金融监管改革将呈现出多元主体的合作加强、公众参与治理程度提升、中央银行职能地位突显、地方政府监管责任更加明确和金融监管领域不断拓宽等趋势.据此提出,构建适应中国国情的金融监管体系,要兼顾好市场繁荣和金融稳定的双重目标,进一步完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强化中央银行的宏观审慎管理职能,更加重视对金融消费者的权益保护.  相似文献   

13.
我国金融监管的历史与发达国家相比还较短,在监管法规的建设、监管信息的采集、业务知识的更新和监管人才的培养等方面都亟待加强和完善。借鉴发达国家金融监管的成功经验,更新金融监管观念,健全金融监管机制,设置防范金融风险及建立银行内部控制体系,加强国际金融业监管的交流与合作,构筑立体的多元化的金融监管体系是我国金融监管在新世纪的首要任务。  相似文献   

14.
李昭  于承 《特区经济》2005,(5):198-199
完善的金融监管体系应是一个包括政府监管、金融机构内部控制、行业自律3个层次的立体监管体系。目前我国的金融监管体系存在的问题是:政府监管效率不高,金融机构内部控制不完善,行业自律能力极其薄弱。政府监管方面,保监会、证监会、银监会几大金融监管当局各自独立,实行分业经营下的分业监管制度。另一方面,加入世贸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分业监管体制将受到混业经营世界大趋势的冲击,中资金融机构自律能力也面临挑战。  相似文献   

15.
从美国金融监管模式变革看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的发展方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郑瑶  李杰 《特区经济》2006,(1):146-147
在分析美国金融监管模式变革的基础上,结合美国金融监管模式变革对我国的启示,从短期和长期两个角度阐述了我国金融监管模式的选择,探讨了提高我国金融监管效率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6.
混业经营条件下金融监管效率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主要发达国家均放弃了对金融分业经营的严格规定,实行混业经营,金融混业经营浪潮再度掀起。随着各国金融业混业经营趋势的逐渐明显,我国现阶段实行的分业监管模式显然已经缺乏发展的基础。从前瞻的角度看,分业监管模式在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业有序竞争的监管功能方面面临弱化的处境。因此对目前的中国而言,选择一个适当的金融监管模式,对金融业进行更有效率的监管就显得十分必要。文章正是以混业经营为背景,对美国1999年金融监管模式改革前后的金融监管效率进行了比较分析,希望对我国未来金融监管模式的建立有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7.
随着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及我国金融业改革的进一步加深,我们必须正视我国在金融监管方面存在的各种问题.特别是在当前混业经营的发展趋势下,强调各监管机构的合作与协调.我们要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监管体系,任重而道远.本人试分析我国现今金融监管体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革的初步构想.  相似文献   

18.
日本泡沫经济与金融监管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我国经济近年来在高速增长的同时出现了外汇储备激增、人民币不断升值、资产价格高涨的现象,与当年日本的泡沫经济危机颇为相似.最近,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风暴对我国的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运行产生了较为严重的影响,我国是否已经处于泡沫危机的边缘,成为大家广为关注的问题.本文研究日本泡沫危机,认为日本的金融监管体系在经济泡沫发展的各阶段都存在诸多不足之处.总结日本的经验与教训对于完善中国的金融监管体系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黄斌斌  黄敏 《特区经济》2007,225(10):84-86
20世纪90年代,瑞士金融的一种趋势就是发生在银行业和保险业之间的业务彼此渗透,实现银行保险业务联合,同时为了克服现有银证统一的分业监管体系的缺陷,瑞士在1998年开始对其金融监管进行全面改革。这次改革统一了金融监管权力,但不仅仅是组织机构的简单重组,而是以提高监管体系的有效性、合理性和适用性为目标的对监管体系的实质性调整。正确认识和评价瑞士金融监管体制的改革,有利于推动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的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金融风险和金融危机频繁发生,为了防范金融风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制订了金融稳健性指标评价体系,为各国央行监控和预测金融风险提供了统一、规范的评估手段.本文介绍了该评估体系的最新进展,对其分析框架和各项统计指标进行了说明,并探讨了采用该监控指标体系的对我国金融监管工作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