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8 毫秒
1.
莫冬艳 《会计师》2009,(10):95-96
<正>资产减值准则的变革截断了上市公司调节利润的一大途径。新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第17条明确规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这条新规定无疑截断了上市公司通过资产减值准备调节利润的途径,从而有效地遏制利用减值准备作为"秘密储备"  相似文献   

2.
一、新会计准则的主要“亮点” (一)企业会计准则——资产减值是此次修订的重点。资产账面价值大于该资产可收回金额部分确认为资产减值损失。我国新会计准则规定,资产减值不得转回。其目的是减少上市公司通过减值准备的计提和转回操纵利润.提高上市公司的质量。按照新的会计准则.从2007年开始.固定资产、无形资产以及其他长期资产的减值准备计提后不能冲回。只能在处置相关资产后.再进行会计处理。  相似文献   

3.
2006年2月15日,在颁布的新会计准则体系中(以下简称新准则),资产减值首次以独立的会计准则形式出现。新准则对资产减值的认定、资产可回收金额的计量、资产减值损失的确定、资产组的认定及减值处理、商誉的减值处理和披露等作出了新的规定。研究表明,我国证券市场上存在相当数量的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与转回调节利润。不难看出新准则有关资产减值规定,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利用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与转回调节利润是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但过度的盈余管理行为不仅会影响社会经济资源的有效配置.而且会误导投资人的投资决策.导致不同的利益集团受益或受损。财政部2006年2月15日发布的新准则中关于资产减值的规定与原有会计准则相比发生了很多变化。这对上市公司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与转回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而对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的盈余管理行为产生一定的作用及影响。因此,研究新会计准则下资产减值准备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是相当必要的。  相似文献   

5.
王娅 《财政监督》2014,(2):58-59
资产减值会计准则是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体现,自2007年实施以来,已经有7年的实践了,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利用资产减值进行会计利润操纵的空间,有效地提高了会计信息的透明度、公允性和客观性,但是资产减值会计准则在实施过程中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仍然有利润操纵的隐患和行为。本文探讨了资产减值的经济实质,以及资产减值准则在理论上存在的利润操纵隐患,分析了资产减值会计准则的实施实践,提出了如何完善资产减值的会计处理。  相似文献   

6.
资产减值是指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8号——资产减值》(以下简称"新资产减值准则"),对企业资产减值进行规范。不仅体现了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有助于实现会计国际化的战略目标,也是企业防范经营风险和避免利润操纵的有力举措,大大提高了会计信息的质量。  相似文献   

7.
资产减值是会计稳健性原则的典型应用,倍受各国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关注。2006年我国颁布的新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对其进行了改革和规范,为提供真实的资产价值信息和减少企业利润操作空间作出了重要贡献。本文介绍了资产减值会计准则的内涵,分析了资产减值处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对我国资产减值准则运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并结合笔者的理解和工作经验,提出了规范我国资产减值会计准则运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陈建 《财政监督》2011,(17):35-37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等相关的会计准则和规范,该准则的实施标志着我国会计规范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新会计准则对企业会计行为、会计信息质量以及企业的财务状况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在对近年来我国资产减值会计准则思想进行梳理的基础之上,指出新资产减值准则对企业财务和利润操纵产生的影响,以期进一步规范企业的财务行为,维护广大投资者的合法利益,稳定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资产减值是会计稳健性原则的典型应用,倍受各国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关注。2006年我国颁布的新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对其进行了改革和规范,为提供真实的资产价值信息和减少企业利润操作空间作出了重要贡献。本文介绍了资产减值会计准则的内涵。分析了资产减值处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对我国资产减值准则运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并结合笔者的理解和工作经验,提出了规范我国资产减值会计准则运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正式发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规定自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新旧会计准则中资产减值会计处理的存在重大差异,本文将对我国企业资产减值会计处理做进一步介绍。  相似文献   

11.
陈建 《财政监督》2011,(6):35-37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等相关的会计准则和规范,该准则的实施标志着我国会计规范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新会计准则对企业会计行为、会计信息质量以及企业的财务状况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在对近年来我国资产减值会计准则思想进行梳理的基础之上,指出新资产减值准则对企业财务和利润操纵产生的影响。以期进一步规范企业的财务行为。维护广大投资者的合法利益,稳定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我国于2006年出台新的会计准则,即《企业会计准则-资产减值》,该准则与旧准则相比作了比较全面的梳理与调整,针对企业利用资产减值操纵利润的现象,从理论上作了进一步的规范,对我国资产减值会计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随着新准则的应用,一些问题也逐渐显现,资产减值确认基础难以划分、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难以确认,商誉减值测试存在困难、资产计提的标准多重等。本文就资产减值在实务中出现的问题做具体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中的第一个层次就是基本准则,它发挥着类似于国际会计准则中“编制财务报表的框架”及美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作用。完善基本会计准则显得十分必要。基于第二层次的具体准则,在以往利用计提八大资产减值准备、会计决策、会计估计的变更进行利润操纵的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新具体准则就成了遏制或夸大其利润操纵的新手段。  相似文献   

14.
本文根据新会计准则规定,阐述了新会计准则中资产减值会计特点。系统分析资产减值会计在我国企业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完善我国资产减值会计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结合我国资产减值会计在实际运用中存在的问题,借鉴《国际会计准则第36号——资产减值》的精神,2006年2月财政部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即新会计准则,新准则已于2007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本文首先简要阐述了新会计准则下资产减值准备的相关变动及现实意义,对资产减值准备在实际运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6.
2006年,财政部正式颁布了新企业会计准则,实现了与国际惯例的趋同,其中首次推出了《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建立健全了资产减值会计体系,规范了资产减值行为,统一了资产减值会计核算。新资产减值准则在资产减值的确认、计量、记录、披露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变化,一定程度上遏止了企业的利润操纵行为。但实施中仍然存在利润操纵隐患,影响到会计信息的质量。本文就此加以分析,并提出进一步完善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现行准则在借鉴国际会计准则有关资产减值的内容的基础上,充分考虑我国的国情,将资产减值准备作为一个单独的会计准则进行列示。完整给出了资产减值损失的计提时间与计量方法,明确规范了资产减值迹象的判断、确认、计量与披露等具体问题,减少了会计操纵利润的空间。有利于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能更好地保护投资者的利益,同时促使上市公司改善治理结构和业绩。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笔者认为现行准则在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8.
CIA考讯     
财政部新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于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推行。其中的资产减值准则对资产减值损失作了如下规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并规定除存货的减值,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的减值,消耗性生物资产的减值等八项减值适用与其相关的会计准则外,其余资产的减值都得按此规定执行。笔者认为这一规定有失妥当。原因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9.
2006年,财政部正式颁布了新企业会计准则。实现了与国际惯例的趋同,其中首次推出了《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建立健全了资产减值会计体系.规范了资产减值行为,统一了资产减值会计核算。新资产减值准则在资产减值的确认、计量、记录、披露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变化,一定程度上遏止了企业的利润操纵行为。但实施中仍然存在利润操纵隐患。影响到会计信息的质量。本文就此加以分析,并提出进一步完善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李述有 《云南金融》2012,(6Z):137-138
我国资产减值会计最近几年得到了快速的发展,2006年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中,对资产减值作出了全面系统的规范,使资产减值确认、计量、披露形成明确的基本共识。新准则基本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接轨,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是我国企业会计与国际趋同的一项重要举措。本文在阐述资产减值的会计理论的基础上,对我国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进行了分析,指出资产减值会计面临的问题并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