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张艳花 《中国金融》2006,(13):33-35
从2006年开始,中国又站在了一个新的发展起点上。“必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需要坚持的重要原则。本刊记者就下一个五年中中国如何实现新一轮经济的平稳较快增长的相关问题,采访了一直关注中国经济发展的澳大利亚西澳大学商学院吴延瑞博士。  相似文献   

2.
科学发展观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蒙燕 《中国外资》2008,(7):177-177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经济GDP一直保持在9%以上的增长率。持续迅速的增长背后以牺牲环境、高耗资源等为代价。这次党的十七大中明确提出了加速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单纯的经济增长到经济发展,这一思路的转变。进一步落实了科学发展观,同时也符合经济持续发展的客观规律。本文从经济增长方式的内容入手.分析了中国目前经济增长的现状,提出了几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建议,以更好地保证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落实。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关键,在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增长方式。央行日前发布的《中国金融稳定报告》也提出.维护金融稳定需要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确,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也是维护金融稳定的首要条件。  相似文献   

4.
2005年经济形势分析与2006年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回顾了2005年我国经济运行的基本特点,指出当前我国经济增长已步入了稳定期并阐述了这一时期里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和主要矛盾。展望2006年,经济增长的需求支持仍然稳定,政策的重点应在于完善经济增长的体制和机制,加快产业升级步伐。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相似文献   

5.
中国经济正处于艰难的富有挑战性的转型当中,这样的转型是双重的。一方面,必须转变经济增长的引擎,要让新的引擎去替代过去的引擎,而另一方面,也必须要进行机构改革,根本意义的机构改革。 过去的两个增长引擎是出口加房地产市场,这两个增长引擎正在逐渐淡出,新的增长引擎正在逐渐到位,这恰恰揭示了为什么中国经济在减速。目前的减速是暂时性的,中国经济正在经历一场U型的挑战,从10%的增长率降到7%、7.5%之间。  相似文献   

6.
2007年宏观经济增长趋势 宏观经济继续保持“高增长低通胀高效益”的特点,但增幅会有所放慢2006年是自1997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最快的一年,预计国内生产总值(GDP)首次突破20万亿元大关,达206535亿元,比上年增长10.5%.与经济高增长相对应的是通货膨胀较低、经济效益较高.预计2006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增长1.4呢比上年回落0.4个百分点。效益较高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财政增长继续保持高增长的态势,二是企业利润增长加快。  相似文献   

7.
王军 《西安金融》2006,(10):22-23
中央在“九五”计划中提出了加快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时至今日,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并不理想.粗放式的痕迹甚至有加重的迹象。中央在“十一五”规划中重申加快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并将其作为“十一五”期间经济工作的重要主题之一。本文从经济增长方式的概念、现阶段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动力源泉、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内涵和思路等方面做了相关分析。  相似文献   

8.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国有经济的宏观结构改革刘世锦转变增长方式必须重视国有经济的宏观结构改革讲经济增长方式转变,首先要明确这一转变的重点所在。不论从历史还是从现实看,增长方式转变的重点都应当是国有经济部分。虽然中国经济从总体上说都有一个增长方式转变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论技术创新对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只有依靠技术创新,才能促进产业技术能力和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经济增长正在由粗放型逐步向集约型转变,在这一转变过程中,技术创新是核心因素,因此,必须建立国家技术创新体系和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大力发展科学技术,促进经济发展,完成增长方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10.
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日前称,中国经济增长已连续两年稳定在8%以上,2003年GDP增长达9.1%。但2004年中国经济增长的亮点不在于速度,而在于协调发展。今年,中国将改变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走一条高增长、低消耗的道路。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经济企稳向好,其他主要经济体逐步复苏,我国经济同全球经济一道进入后危机时代,全球经济与我国经济都会出现一些新的趋势。经过本轮金融危机,世界经济增长模式和发展格局将会进行深刻调整,中国崛起面临着新的重大机遇,“以转型促崛起”正在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主线。预计2010年中国经济发展形势总体会好于2009年,全年有望保持8.5%左右的中速增长,2010年以后的增长速度也不可能太快。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经济中速平稳增长将是后危机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2.
任平 《金融博览》2006,(1):12-12
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重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是党中央综合分析国际形势和国内发展阶段作出的重大决策,也是2006年经济工作的一项主要任务。  相似文献   

13.
《西南金融》2005,(12):1-1
近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06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着力加快改革开教,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着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快又好发展,  相似文献   

14.
2006年7月18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上半年中国GDP较2005年同期上升10.9%。二季度的GDP增长为11.3%.创出11年来的新高;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9.8%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1.3%。这一连串的高增长数字,虽然彰显了中国经济增长的强烈韧性但这种远远超出市场预期的势头.也给我们划了个巨大的问号:中国经济是不是已经过热?  相似文献   

15.
2006-2007年,中国资本市场规模空前的大牛市,使得各种金融机构、企业、广大群众和国家财政收入都受益,内需增长强劲,中国经济也由此实现了空前的增长。然而,自2007年10月上证指数从6100点下落以来,不到一年的时间,至2008年9月回落到1800点.下降幅度高达70%,由此导致投资者损失惨重,资本市场融资功能丧失殆尽,内需的增长受到极为严重的制约。在此,笔者仅就中国证券市场的风险因素加以重点分析。  相似文献   

16.
在经济学中,投资硝费和出口被比喻为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生动形象地描述了经济增长的原动力。在欧荚发迭国家消费一般作为经济增长的最大动力,在GDP增长中占有较高的份额,而投资所占份额则较少;在中国,情况恰好相反,自改革开放以来.投资对我国GDP的贡献一直要大于消费,特别是08年金融危机之后,国家出台四万亿投资计划等措施,投资更是扛起了国家经济发展的大旗。但是投资率并不等于投资效率,一味地依靠童.的增长并不能使经济健康持续地发展。自次贷危机以来,全球经济处于震荡调整中,机遇与风险并存.中国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使经济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7.
论加速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张逮隆一、我国目前的经济基本上是一种粗放型的增长方式新中国成立46年来,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经济总量有了很大增长,目前已居世界第五。经济增长的速度更令世人惊异,特别是最近三年我国的经济年均增长达12.8%,超过了80年代的平...  相似文献   

18.
赵雪芳 《中国金融》2006,(15):33-34
记者;2006年6月份我国工业增长了19.5%。城镇投资增长了31.3%。6月末广义货币M2同比增长18.43%。都显示出了年初以来的加快增长趋势。2005年以来受到产能过剩压力的钢铁.水泥等产业的增长率也在重新加速。有消息说2005年国家发改委审定的11个产能过剩部门目前已经只剩下5个。中国的生产过剩矛盾似乎正在消失。请问是什么原因促使中国经济发生了这些变化?  相似文献   

19.
当前宏观调控中应关注的两大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2002年以来,我国经济呈现持续高增长的发展态势,2002~2005年,GDP增长分别达到9.1%、10%、10.1%、10.2%,2006年前三个季度,增长10.7%。在经济取得令人瞩目的高增比的同时,居民消费价格上涨却保持在了较低的水平,2002~2005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分别上涨0.8%、1.2%、3.9%,1.8%,2006年前三个季度上涨1.3%,表明当前国民经济处于经济高增长、价格低水平的良好运行状态,而这种运行状态正是长久以来宏观调控所追求的目标。  相似文献   

20.
3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2006年做好政府工作的基本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加快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坚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同时,温家宝同志还指出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重要途径和迫切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