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曹文芬 《山东经济》1996,(2):13-15,35
浅析影响我省农业生产商品化发展的主要因素曹文芬农业生产的商品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要条件。只有实现农业生产的商品化,才能促进农业生产社会化的发展,进而实现农业生产的现代化。我省是个农业大省,农业在全国占有异常重要的地位。1994年我省农业总产值在全...  相似文献   

2.
农业产业化的概念和内涵,在几年前曾争论颇多。自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地提出“农业产业化经营”和概括表述的一段文字后.报刊上争论告一段落。但迄今对此仍有不同的理解。我认为农业产业化的内涵概括地说,包括农业专业化、商品化、市场化和经营一体化。目的是由传统农业转化为商品化现代化农业。因为农业要发展必须有专业化分工,  相似文献   

3.
覃桂秀 《特区经济》2006,213(10):149-150
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不会有全国的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同时,世界各国农业现代化的道路证明,农业产业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要途径,也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关注和研究农业产业化和新农村建设具有时代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农业区域专业化是指在一定区域内,根据比较优势的原则,专门生产一种或少数几种面向全国或国际市场的农产品。农业区域专业化是一个国家农业生产社会化和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作为组织农产品生产的有效形式,农业区域专业化有利于促进资源、经济技术条件的合  相似文献   

5.
乡镇企业进军农业产业化大有作为●曾放农业产业化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产物。它解决了亿万分散的农户与变化万千的大市场不相适应的矛盾,推动了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集约化、社会化发展,是一条提高农业比较效益、致富亿万农民的金光大道。...  相似文献   

6.
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三化同步",要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推进农业现代化。本文以个案研究方式,分析了粮食主产区L村的农业经营状况,发现其呈现出机械化水平高、经营规模不大、科技含量低、公共服务缺失、增长面临极限等特点。在未来的农业发展中,需要从机械化、科技投入、公共服务、机制创新等方面综合推进农业现代化。  相似文献   

7.
农业标准化、产业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关联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贸组织的加入,使我们对农业问题的谈论已不再囿于国内,而是基于国际市场的背景下展开。相应地.作为加快中国农业向现代化迈进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所面对的。大市场”也扩大到了国际范围。如何加快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提高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发展农村经济?笔者认为:正确地认识、理解农业标准化、产业化和现代化的关联效应有利于上述问题的解决,有助于指导农业生产的实践。  相似文献   

8.
农业在北欧各国国民经济中比例不高,农民占总人口的3%-5%,但农业却相当发达,这都归因于北欧各国健全的农业管理部门和监督服务体系。健全的体制机制促进了农业的高产出,而相对成熟的农业合作社机制又成为这些因素产生的首要推动力,合作社在加速北欧各国农业现代化及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载体功能。  相似文献   

9.
肖剑  罗必良 《改革》2023,(8):82-100
改造传统农业的关键在于提升农民的人力资本。农民工回流作为流出地人力资本的一种补偿形式,能否促进农业经营方式及其现代化转型,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重要话题。农业专业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表征。利用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2016年和2018年两期数据分析农民工回流对农业专业化经营的影响,结果表明:第一,农民工回流显著促进了农户农业专业化经营,且经过多种稳健性检验依然成立。第二,机制分析表明,农民工回流通过提升信息获取能力、风险承担能力,以及借助农地转入和农机采纳等路径实现专业化经营的转变。第三,异质性分析表明,在不同年龄段的回流农民工中,中年群体对专业化经营的作用最为显著;务工时长与专业化经营呈倒U型关系;务工时的工作变换更有助于农业经营专业化。第四,情景分析表明,在家庭互联网接入和村庄合作组织相对完善的情境下,农民工回流将进一步强化农业专业化经营。推动中国农业的现代化转型,应重视回流农民工异质性人力资本的内生性作用。中国庞大的农民工群体,将是推进中国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持力量与可动员的社会资源。  相似文献   

10.
商品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特征。从世界各国农业现代化历程看,农业商品化是农业现代化的起点,现代农业的发展历程几乎与农业的商品化、市场经济同步发展,从这一意义上讲,现代农业是发达的市场农业。农业要实现现代化,必须把推进农产品的市场化作为重要的实现手段,通过国家宏观调控下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促进农业科学技术的进步,从而使农业获取最大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1.
家庭农场融资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磊 《北方经济》2015,(12):71-73
随着“四化同步”战略的部署和落实,工业化、信息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对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要求更为紧迫,而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是推进农业现代化实现的基础,家庭农场作为一种重要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织形式.从世界范围来看,尽管各国的资源禀赋和发展过程不同,但是在所有农业发达的国家,家庭农场都是农业的基本经营主体.  相似文献   

12.
现代农业的方向是集约化,目标是产业化。农业信息化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已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突破口。信息化与产业化的互动关系农业信息化是指在农业领域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的方法、手段和最新成果,开发利用各种农业信息资源,培育和发展以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全新生产力,将其应用于农业生产、加工和销售过程中,快速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大大减少农业流通损耗,加速实现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的完整过程。农业产业化是指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主导产业和优势产品为重点,依  相似文献   

13.
走高产、优质、高效、低耗的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21世纪有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农业机械作为先进的农业生产力的代表。不仅是农业生产条件和生产手段现代化的标志,而且保障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各项农业新技术革命得以的载体和手段。要实现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重视发展农业机械化事业。  相似文献   

14.
以农业信息化带动农业现代化,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国民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农业与农村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既是建设"生态唐山"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推进现代化农业与新农村  相似文献   

15.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生产稳定发展,是国民经济稳定发展、社会生活稳定的基础条件。特别是粮食生产,要抓得很紧、很紧。手中有粮,心里不慌。正是如此,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6.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基础。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能够服务、丰富和创新中国式现代化。新古典经济学框架下的农业发展理论,其核心线索是谋求农业农村的要素贡献与食物供给,强调农业改造、生产发展以及要素的配置效率,但普遍忽视了由农耕文明、村落文化所承载的人文福利,忽视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及其相关联的生态福利。中国巨大的人口规模、严酷的人地关系、优良的农耕文化与丰富的生态资源决定了中国式“农业强国”的目标,必须是安全最大化基础上的福利最大化。因此,中国式“农业强国”需以物为中心转向以人为中心,从产品生产过渡到社会福利,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协调中,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中,追求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与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7.
靳恒清  杨玉香 《发展》2012,(2):81-81
21世纪人类对农产品的需求逐步向绿色、有机环保食品发展,农业生产将逐渐走向产业化、生态化、集约化、信息化。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和发展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并越来越来被人们重视,也将成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8.
论农业的集约化经营宁向东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农业生产有了迅速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我国的农业迄今仍然尚未摆脱落后的面貌,仍是制约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瓶颈"产业,影响着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因此,要振兴和发展农业,最根本的就是要...  相似文献   

19.
土改后,在人民政府的领导下进行了建立农业技术推广网络体系、推广农作物良种、改进耕作技术、改进作物病虫害防治及推广和使用新式农具等一系列的农业技术改进活动,农业技术改进对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民收入及缓和工农业发展矛盾都有积极的作用,也加快了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  相似文献   

20.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和先行因素。在农业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农业机械化是既不可取消,也不能跳过的发展阶段。发达国家都是在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基础上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近年来,广西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很快,2005年全区各类拖拉机(含耕整机)拥有量达62.34万台,农业机械总动力1909.65万kw,分别比上年增长4.20%和5.25%,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为13.86%,比上年上升0.33个百分点。然而,与全国先进省市相比,广西农业机械化水平仍然比较低,如2005年江苏省农业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0%以上,四川省的耕、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