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中国和平崛起的国际战略框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中国和平崛起理念的提出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代表着中国国际战略思想的重大创新。本文旨在对中国和平崛起的国际战略做出框架性剖析。其主要内容是 :从理论角度总结中国国际战略理念的变革 ,强调中国外交进一步体现“有所作为”的观念之源 ;提出中国和平崛起的国际战略之核心为积极参与战略 ;就实施和平崛起的国际战略提出具体政策建议 ,即强调以发展实力为核心、根据崛起目标调整国家间关系、学会更好地利用国际机制以及国内战略与国际战略相互协调等。  相似文献   

2.
中国国际战略理论的渊源是:以传统战略思想为根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系统总结当代中国国际战略的实践经验,深入借鉴西方经典战略理论和冷战后一系列新的理论成果。由于世界形势和国际力量格局的深刻变化,在中国国内发展需求、自我认知和观念变革等力量的推动下,中国国际战略理论出现了嬗变。这种嬗变主要表现为:在时代主题上,以"和平与发展"取代"战争和革命";在指导思想上,以和平发展战略取代阶级斗争和世界革命;在战略路径上,以不树敌的独立自主外交取代以意识形态划线的革命外交;在战略文化上,启动重塑进程。通过梳理中国国际战略理论嬗变的渊源与表现,作者认为,和平发展道路、新安全观、互利共赢开放战略、共同利益论、国际秩序建设新构想、世界和平发展的新构想代表了中国国际战略理论的突破。展望未来,中国国际战略理论应从经验理论、规范理论、理性理论、预测理论和实用理论等几个层面扩展和深化。作者强调,如何在中国传统、当代实践、西方经验、马克思主义指导之间建立逻辑链,是中国国际战略理论体系构建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3.
刘杨钺 《理论观察》2007,3(4):44-46
如今正值中国和平崛起,2005年胡锦涛主席在联合国大会上全面阐述构建和谐世界的新主张,标志着中国外交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重大转变。透视新中国成立以来外交思想的演变历程,从外交哲学、外交心态、外交文化、外交理想和外交利益五个方面看"和谐世界"蕴含的外交新思维,这种新思维是受到国内国际大背景的深刻影响的。  相似文献   

4.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外交战略思想主要包括独立自主的新型外交政策、争取和维护世界和平、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及发展同亚非拉国家的友好合作这几个方面的内容。研究毛泽东国际和外交战略思想的演变得失,把握其观察和处理国际问题的自主性和务实性原则,对于我们在全球化条件下,正确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无疑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5.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外交战略思想主要包括独立自主的新型外交政策、争取和维护世界和平、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及发展同亚非拉国家的友好合作这几个方面的内容.研究毛泽东国际和外交战略思想的演变得失,把握其观察和处理国际问题的自主性和务实性原则,对于我们在全球化条件下,正确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无疑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6.
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下,如何为中国现代化建设赢得一个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一直是中国共产党孜孜追求的重要目标。从毛泽东到邓小平,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取得了伟大的成就。深入解读毛泽东、邓小平国际空间战略思想,对指导当今的外交战略,构建和谐世界,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7.
冷战结束以来,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我国外交坚持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始终不渝地贯彻执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经受了国际风云的考验,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了重要突破.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八大报告对新时期中国外交战略提出了新要求和新理论,报告指出"中国将继续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坚定不移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在国际关系中,弘扬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精神,共同维护国际公平与正义"。与以往的外交政策相比,"合作共赢"首次作为中国的外交旗帜,在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和外交理念的基础上,顺应了世界发展的潮流,阐明了新时期中国外交的新理念,同时也指明了新时期中国外交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9.
朱延华 《特区经济》2006,210(7):22-23
建设和谐世界战略思想是胡锦涛在新的世界历史形势下审时度势提出的,有着深厚的中国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是中国和谐理念从国内政治向国际政治的延伸。建设和谐世界思想与反霸战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等国际战略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相似文献   

10.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党中央大力推进外交思想和理论创新,逐步确立起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论框架:站在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战略高度,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理想指引;以和平发展为战略选择,恪守和平发展的理念,创新和平发展的思想,夯实和平发展的基础;以塑造新型国际关系为战略目标;以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理想;以合作共赢为战略路径,强调发展和安全两手同时抓、两手都要硬;以健康稳定为引领寻求新型大国关系的突破,以亲诚惠容理念为引领重塑周边关系,以正确义利观为引领创新同发展中国家关系;以完善全球伙伴关系网络、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倡导"一带一路"建设等为引领推动多边合作。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中国外交走过了一条跨世纪的光辉道路、中国的国际地位空前提高。 在国际格局转换和推进国内现代化建设的历史关头、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牢牢把握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定站在时代发展潮流的前列指引中国外交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开拓进取,为推进国家现代化建设、实现祖国统一,为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13年来,中国的建交国从137个增加到165个,国际地位空前提高,为国内现代化建设营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中国先后对香港、澳门恢复行使主权,祖国统一大业取得历史性突破;中国在  相似文献   

12.
2011年,中国政府首次将公共外交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2015)中,公共外交成为中国和平崛起全方位对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分析当代国际关系中公共外交对于中国和平崛起的独特功能,论述并分析了与时俱进地发展公共外交是实现中国和平崛起,维护国家根本利益不可或缺的一环.  相似文献   

13.
中国的和平崛起(和平发展)战略,在取得巨大成功的同时,也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这些挑战呼吁中国确立现代世界观与国家观,改变线性进化思维与历史经验论,避免外交战略上"左"与右的倾向。中国崛起不能简单地停留在自我宣示的层面,而要抓住世界主题从和平、安全向发展延伸的时代机遇,适时、有效地从不挑战现行国际体系的路径依赖型崛起,升级为妥善处理与现行国际体系霸主关系的创新性崛起,其要旨是实现三大包容:包容对手、包容他者和包容时代,走"包容性崛起"道路。其出发点是从利我诉求到利他关切,从民族视角到全球关怀,从历史经验到未来诉求,实现中国与世界的利益共赢、权力共生、责任共担、价值共享。"包容性崛起"的关键是包容自身——内政包容外交,从而让外交获得更大的自主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4.
冷战结束后,经济外交凭借经济性、和平式和高效率的特点,被许多国家、政府和组织运用到对外政策当中。中俄两国在发展国内经济和摆脱国际经济困境的双重考验下,选择和采用了经济外交,并不断扩展和充实经济外交的目标。经济外交为两国经贸关系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和挑战,而中俄经贸关系的深入发展也促进了两国经济外交战略目标的实现。但从对外贸易的角度来看,尽管中俄两国在彼此经济外交战略中的地位很重要,且这种重要性有进一步上升的趋势,但并不居于首要地位,经济外交仅是两国处理国家关系的一个手段,是总体外交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一些现实因素也影响着两国运用经济外交发展两国经贸关系。  相似文献   

15.
张云雷 《世界经济与政治》2012,(2):22-37,156,157
汉斯·摩根索的国际政治思想需要重新解读。作者重新阐释了其"现实主义六原则",认为实际上在没有这六原则的《国家间政治》第一版中,摩根索的理论思想已然完整清晰,并持续至第七版。同时还原了其"理论理解"和政治行动的两分:即"争强权"和"求和平"。摩根索对国际政治的"理论理解"为:国际政治,像所有政治那样,是争取权力的斗争。在理论理解基础上的求和平过程中,摩根索首先将从国际政治理论推演上均势的不可能同实际历史中经典时代的均势全盛之实际生成相对照,引入道德共识这一因素作为均势成功的补充,并得出结论:均势得以存在和维系数百年,最根本在于依赖道德共识。而摩根索认为解决他那个时代的唯一可行及牢靠的方式是"永久和平",即,只有当所有国家放弃主权,全球变为一个国家时,国际间牢靠的永久和平才能实现,第一步能做的是复兴外交。而这种外交中,多有之前所谓道德共识因素的影子,区别在于外交复兴的目的不是均势而是永久和平。在摩根索那里,国际政治中的现实主义思想的最终目的地是"永久和平"。  相似文献   

16.
传统"和"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蕴含着非常丰富的关于和平、和谐的思想.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传统"和"文化,展现了中国外交新特点,具有鲜明的中国风格、中国特色和中国气派,为世界的和平发展作出了理论和实践上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周恩来国际战略思想的继承和发展。邓小平的国际战略思想形成于时代的转折期,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外延。本文主要从邓小平外交战略思想研究的概况,理论渊源及其历史背景,研究的主要内容和观点,进一步研究的建议等方面做了研究综述。  相似文献   

18.
作为典型的国际公共产品,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公共产品基本特征,同时,从设计理念到操作框架、从愿景到行动,都体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理论上,"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了全球治理理论的多重创新,丰富和发展了国际合作理论和全球价值链理论,"丝路精神"是对新中国外交核心价值理念的继承创新,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更是对全球治理理论的重要贡献。实践上,"一带一路"倡议兼具区域合作、国际协议等特点,开创了中国外交的新实践和国际合作的新模式,具有发展、和平、文化、合作等方面的典范价值,为新时期国际关系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三年有成。"一带一路"建设正处于量变到质变、小成至大成的关键时期,下一步要积极推进两大主轴建设,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论体系进一步对接,创新"一带一路"理论体系,打造"一带一路"安全系统工程。"大事小以仁,小事大以智",中国应在大国外交框架下,稳妥处理与沿线国家的竞合关系,深入推进机制建设。  相似文献   

19.
袁爱宁 《发展》2007,(3):107-108
进入21世纪,世界形势继续发生深刻变化,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深入发展,但和平、发展、合作是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是现代国际关系发展的趋势.国际关系发展趋向与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的关系,对我国外交工作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对此进行一些探究.  相似文献   

20.
《重庆与世界》2017,(21):2-2
<正>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为我国发展营造了良好外部条件。实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发起创办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设立丝路基金,举办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亚信峰会。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我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进一步提高,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新的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