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贺俏 《全国商情》2006,(4):38-40
解决我国证券市场中的股权分置问题是当前面临的一项重大任务。股权分置改革使得股票价格由股改前的“同股不同价”转化为股改后统一的全流通价格,而这一转变能否完成的关键在于非流通股东向流通股东支付的对价是否合理。本文首先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通过分析影响股票价格的供求两方面因素,着重探讨了股权分置改革中对价形成的机理及支付对价水平的合理性,然后就对价方式的选取提供了一些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理解对价内涵的角度出发,提出了股权分置改革中有关会计处理建议。笔者认为,非流通股股东支付的对价具有一定的补偿性质,而且非流通股股东支付对价获取流通权后所带来的流通滥价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特别是当试点上市公司的股票市价已经低于其净资产时,基于谨慎性原则的考虑,非流通股股东应将对价直接计入当期或以前年度损益,而不宜直接将对价作为一项资产确认。  相似文献   

3.
股权分置改革若干法律问题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证券市场上的股权分置改革是一次利益关系重新配置的过程,期间所产生的诸多法律问题已经引起了理论界的高度重视和广泛讨论。结合我国股权分置的实践,笔者认为,非流通股东向流通股东支付的“对价”乃非流通股东变更合同约定而向对方支付的补偿;上市公司有条件合法回购自己的股份,可调整和改善股权结构,增加其市场价值;对股权分置改革中产生的损害,既要在公力上提供必要的救济途径.也要为私力救济提供相应的保障。  相似文献   

4.
股权分置改革是我国股市利益格局的一次重新洗牌,涉及非流通股股东、流通股东等多方利益。由于大部分上市公司由非流通股东控股;流通股股东持股比例小,持股分散;非流通股股东处于股权分置改革的优势方,流通股股东属于弱势群体。流通股股东人数众多,是中国股市未来发展的脊梁,应该受到重点保护。保护的措施应该使流通股股东对公司拥有公司的知情权、话语权、表决权,全流通过程中应该向流通股股东让利,降低流通股股东的持股成本,使流通股东能在改革中获利.至少不亏本.  相似文献   

5.
对价支付比例的确定是股权分置改革得以顺利实施的关键。目前,在已股改的公司中,对价支付粤例紫确妻存.在很大的随意性,缺乏统一有效的定价依据。笔者试图就上市公司的股本结构、流通股价格、非流通股东的锁定期限、承诺的减持价格等因素,利用Black—Scholes期权定价公式及利益均衡原理。建立一个合适的对价支付比例模型,为股权分置改革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当前正在进行的股权分置改革顺应了市场规律的要求,有利于证券市场的稳定发展,有利于切实保护公众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根据试点上市公司公布的股权分置改革方案,非流通股股东支付对价的方式基本有四种:送现金、送股、缩股和送权证,在实际操作中上述方式往往组合运用。一、支付对价的性质股权分置改革方案中非流通股股东支付对价的理论依据是:流通股股东拥有流通权,流通股股价包括创业溢价和流通溢价;非流通股股东通过向流通股股东支付对价,获得流通权。因此,支付对价的实质是支付流通溢价,而不是给流通股股东的补偿,对于非流通股股东并未造成损失。一般而言,非流通股股东在股权分置改革中获得的未来经济利益流入明显大于支付对价发生的经济利益流出。例如,上市公司“三一重工”的非流通股股东以放弃9%的控制权和支付4800万元现金的代价,取得66%股份全流通的流通权。二、支付对价的会计处理支付对价后,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可能会发生变化,非流通股股东的持股比例下降,从而导致会计处理发生变化。例如,原先对上市公司控股的现在不能控股了,则不能再将有关上市公司纳入合并会计报表;本来对上市公司的股权投资采用权益法核算,现在因无法施加重大影响而改用成本法核算。下面具体...  相似文献   

7.
候迎新 《新智慧》2006,(2):21-22
股权分置改革的实质是上市公司的非流通股股东支付对价给流通股股东以取得非流通股的流通权。非流通股股东向流通股股东支付对价一般有付现、送股、缩股三种方式,付现方式会影响非流通股股东的现金流量但不影响其持股比例,送股及缩股方式虽不影响非流通股股东的现金流量但减少丁其持股比例。不同的支付对价方式会对非流通股股东、流通股股东和上市公司的会计要素产生不同的影响,笔对此试作探讨。  相似文献   

8.
对股权分置改革对价问题的理论与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解决股权分置问题,让非流通股变成可以流通的股份,必然存在非流通股股东为换得流通权而向流通股股东支付对价的问题.为协调流通股股东和非流通股股东两者的利益,非流通股股东必须支付一定的对价,作为取得流通权的成本.对价的高低不仅直接影响投资者的利益,而且是股权分置改革成败的关键.对价方式的多样化为投资者提供了更多的市场机会.  相似文献   

9.
对股权分置改革对价问题的理论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解决股权分置问题,让非流通股变为可以流通的股份,必然存在非流通股股东为换得流通权而向流通股股东支付对价的问题。为协调流通股股东和非流通股股东两者的利益,非流通股股东必须支付一定的对价,作为取得流通权的成本。对价的高低不仅直接影响授资者的利益,而且是股权分置改革成败的关键。对价方式多样化为授资者提供了更多的市场机会。  相似文献   

10.
对股权分置改革中对价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解决股权分置问题,让非流通股变成可以流通的股份,必然存在非流通股股东为换得流通权而向流通股股东支付对价的问题。为协调流通股股东和非流通股股东两者的利益,非流通股股东必须支付一定的对价.作为取得流通权的成本。对价的高低不仅直接影响投资者的利益,而且是股权分置改革成败的关键。对价方式的多样化为投资者提供了更多的市场机会。  相似文献   

11.
中小板股权特征与公司股利政策关系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中小板公司2008年的股权特征、财务横截面数据为样本,采用t检验、回归分析等方法对我国中小板股权特征与股利政策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发现:股本的流通与非流通性质会影响公司股利政策,流通股东不具备对股利政策的控制权;非流通股比例越高,公司越有发放高额股利的动机,且第一大股东控股比例超过60%的公司会发放更多现金股利。但总体上,控股股东倾向于股本转增方式,资本公积金已经成为股利政策的抽水池。  相似文献   

12.
股权分置改革是非流通股股东向流通股股东支付对价并取得流通权。支付对价包括送股、缩股、付现、权证等。支付对价在理论上有违约赔偿观、流通权观、权益补偿观等观点。本就支付对价的理论及相关会计处理作以下探讨。  相似文献   

13.
周兰 《新智慧》2006,(2):15-16
股权分置改革是指通过非流通股股东以一定形式向流通股股东支付对价,获得流通权,从而实现股票的全流通。股权分置改革方案的核心是对价的支付,即非流通股股东向流通股股东支付一定的对价,以获得其所持有股票的流通权。  相似文献   

14.
一、非流通股股东的会计处理 股权分置改革中非流通股股东相关会计问题实际上就是对价的会计处理问题。对非流通股股东而言,支付对价其实就是购买所持股份的流通权,因为非流通股股东支付对价导致经济资源的流出可以通过未来实现流通权而得以补偿。从会计角度看,通过支付对价获取的流通权完全符合会计上的资产定义,应作为一项资产予以确认。《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中相关会计处理暂行规定》(以下简称《暂行规定》)确定在长期资产中增设“股权分置流通权”科目核算支付的对价,  相似文献   

15.
2005年4月29日,经国务院批准,中国证监会下发了《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宣布正式启动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试点工作,开始着手解决困扰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股权分置问题。一、首批试点公司改革方案评价笔者采用“还原法”来评价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首批四家试点公司的改革方案。步骤为:第一,重新评估非流通股股东的实际投入,得出非流通股的真实总成本;第二,以公司非流通股股东和流通股股东实际持有股权比例变动日为界,根据公司首次公开招股(IPO)以及配股、增发、可转债转股时各原始股东的实际投入成本重新分割其股权比例;第三,剔除因公司股利分配而对非流通股股东和流通股股东投入成本造成的影响;第四,在以上步骤的基础上,计算出非流通股股东为使其持有的非流通股获得流通权而应向流通股股东支付的对价(包括股票和现金对价);第五,比较试点公司改革方案和上述计算结果的差异,并做出评价。1.三一重工(SH600031)。三一重工IPO日为2003年6月18日,发行价格为15.56元/股。其股票上市至今,未发生可能引起非流通股股东与流通股股东实际持有股份份额变动的事项,并仅在2004年5月17日执行了每1...  相似文献   

16.
侯静  于华江  许嘉珉 《全国商情》2006,(12):106-108
股权分置改革影响整个证券市场的发展,上市公司的非流通股股东应支付一定的对价。对价问题是股权分置改革的核心问题。本文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揭示对价的法律内涵,即将股改对价方案视为社会化契约的表现形式,提出影响对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支付方式也是多样化的。各上市公司在具体操作时,要结合市场运行的现状,制定适合自身发展的对价方案。  相似文献   

17.
冯先洲 《新智慧》2006,(4):66-66
一、关于非流通股股东对价支付的会计处理 对价支付不应该作为当期损益,应视为资本性支出计入资本项目。对价支付与前期投资项目虽有联系,但是该对价并非“初始投资成本与应享有被投资单位所有权益份额的差额”,从本质上说,这是一项由于新的投资所带来的未来资产性收益。因而,在不增加科目的情况下,在“长期股权投资”科目下单设“流通权”明细科目是较为可取的。  相似文献   

18.
对目前的股权分置改革阶段的三个代表性方案介绍和简评,提出了简便易行的方案思路,即以总股本和流通市值不变,根据股权比例和市净率确定送股比例,对于每股净资产特别低的企业,利用市场化得出的调整系数对非流通股股东持股价格进行调整后重新确定送股比例,最终确定对价方案。  相似文献   

19.
运用主成分分析技术构建公司治理指数,并以此作为公司治理质量的衡量指标,考察了公司治理质量对审计师的选择、审计收费和审计意见的影响。研究发现,公司治理质量越高的公司,越倾向于选择高质量的审计师,也愿意支付更高的审计费用;在其他条件一定的条件下,相对于公司治理质量高的公司,公司治理质量差的公司更容易获得标准无保留的审计意见,从而影响审计独立性和审计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20.
采用我国沪深1014家上市公司2006-2009年共4年的财务及相关数据,基于IOS的视角研究了股权结构对我国上市公司股利支付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股权集中度越高,我国上市公司股利支付率越高;股权集中度一定时,IOS高的公司能够比IOS低的公司容忍更低的现金股利支付;控股股东持股比例越高,上市公司的现金股利支付概率和支付水平越高;当上市公司存在制衡股东时,控股股东的机会主义行为受到一定的约束,IOS低的公司比IOS高的公司有更高的现金股利支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