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失地农民是因土地被征收而失去土地上包括财产权利、基本生活保障的权利、就业机会的权利以及与土地相关的一系列相关权利的一类特殊法律主体.文章在分析当前"城中村"失地农民的保障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四方面的完善建议,即完善法律规范,健全法律体系;明确界定"公共利益",避免侵犯农民合法的土地权益;确定合理的征地补偿标准,按时兑现补偿款;以保障农民权益为核心,改革土地制度.  相似文献   

2.
最近,《土地管理法》修订引发热议。一个调子是“重点要保护农民权益”。但在城市化、征地拆迁、农产品价格上涨农民增收有限的背景下,如何做才算、才能保护农民权益?一个共识是,要保护农民的土地权利。而保护农民权益,必须厘清农民的权利体系,并体现为一种“制度性保护”。  相似文献   

3.
目前,关于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的农民权益保障研究缺乏体系性和量化研究。文章就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的农民权益保障相关问题进行了实地调研,从土地制度、市场机制、法律、政府监管四个层面分析了农民土地权益容易受损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经济发展与农民土地权益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利益仍是一切经济活动的原动力。在一定的权利结构下,各主体对各自不同利益的追求形成了权益格局。权益格局随着经济的发展而演变,并反作用于经济发展。制度是协调利益关系的行为准则,理应随着权益格局的演变做出相应的变迁,这样才能协调新的利益关系,促进经济发展。文章通过分析这一理论逻辑,结合我国现行土地制度下农民土地权益严重流失的现状,说明农村土地制度创新是保护农民土地权益的根本。  相似文献   

5.
国有土地所有权、集体土地所有权两元制体系的不合理性,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的不科学性,土地使用权淹没所有权,所有权主体不明、权益被弱化、经济价值被贬化,集体土地征收过程中不平等、不公正性导致农民失地、失业、失生存,严重损害了集体土地所有权权益。架构主权—发展权—所有权—建设权—租赁权一元土地权益体系,发挥土地权能,保障土地权益。  相似文献   

6.
魏天辉 《特区经济》2012,(1):174-176
为保障农民土地权利,有必要构建农民土地权利的保障路径。从政府角度:改善地方政府税收结构,平衡财权与事权;从组织角度:发挥村民代表大会的作用,保障农民土地权益;从法律角度;完善规范集体土地征收,促进《集体土地征收与补偿条例》立法。  相似文献   

7.
农民工是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法律上应该跟其他产业工人享有一样的权利。但是侵犯农民工权益的现象仍然存在,农民工的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农民工要学会运用法律武器、通过合法渠道维护自身权益。为此,农民工首先要全面了解自身应该享有的权利,在此基础上,通过多条途径维护自身权益。  相似文献   

8.
土地权益关系到农村妇女切身利益,是农村妇女所应当享有的一项权益。我国初步建立起了一整套有关农村妇女土地权益保护的法律法规。然而,实践中时常会有农村妇女土地权益受到侵害的现象,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保护农村妇女土地权益,应采取提高农村妇女法制观念和法律保护意识、建立和完善农村妇女土地权益保护的法律体系、落实对村规民约的监督与管理、健全法律救济制度等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9.
李奋生 《特区经济》2012,(10):235-237
在我国城镇化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地方政府以公共利益为由,低价征用农民的土地;以情况特殊为由,违规征用土地用于非农建设;以集中土地招商的形式,强迫农民土地集中流转;土地出让金及税费高,农民分享土地增值收益难等侵害农民土地权益的问题。为了切实维护农民土地权益,需要适时修改土地管理相关的法律,加快农民土地权益保护立法;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增加违法成本;确立以市场价值作为征地补偿的依据,提高征地补偿标准;加快土地确权,明确农民土地产权;加强土地督察工作,完善土地执法监察体系;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做好失地农民的安置工作;加强宣传教育及普法工作,提高农民依法维护土地权益的意识。  相似文献   

10.
农村土地流转中农民权益保障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基础,是农民的命根子,是中国三农问题的核心。农民土地权益保护,是一个重要的民生问题。在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尽管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制定和采取了一系列保护农民土地权益的政策措施,但是仍然出现了种种侵害农民土地权益的情况。该文在对农村土地流转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农村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土地流转中农民权益保障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1.
纪源卿 《特区经济》2012,(3):139-141
"三旧"改造实质是制度变迁的过程,这是因为能够决定和影响社会结构、行为主体功能及行为的本质变量还是制度。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的交易费用理论、产权理论、制度变迁理论的基本观点,对"三旧"改造所涉及的集体土地所有权、农民的利益及权利、现行征地制度进行研究可以得出:从整体上看,"三旧"改造就是围绕权利及权利规定进行的新的制度安排,是以权力和利益的重新分配为起点,以制度改革为主线展开的一系列变迁。  相似文献   

12.
Gender is emerging as a central analytical construct in exploring landed property ownership and tenancy relationships in India.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nature of land tenure and landed property rights in slums in India from a gender perspective. The author raises key issues that need consideration in developing a gendered vision of urban land rights, tenure, and reform by documenting some of the central findings of her field research conducted in slums in Ahmedabad, India, in collaboration with the Self-Employed Women’s Association (SEWA). In each case, the author also draws out policy recommendations for redressing discrepancies in women’s ownership of urban land and housing.  相似文献   

13.
加强农村土地权益流转的目的是要提高农民土地产权收益、实现城乡要素平等交换、促进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虽然当下的农村土地权益流转要具有"实现社会保障"与"满足经济效益"双重预期收益目标,但是因土地权益流转分类的性质不同,预期收益目标各有侧重。我们要确保农村土地权益流转的相关预期收益目标的满足,除了让市场在土地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外,还必须全面构建由政府主导的农村土地流转社会补偿机制。通过市场之手和政府之手,以法治方式确保农村土地权益的充分流转和相关主体的利益维护。  相似文献   

14.
邱蓉  徐坡岭 《改革与战略》2011,27(4):97-100
文章通过分析我国集体合作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两种土地制度下各主体的产权变化,提出产权闭合的概念,从阶层和利益的角度研究土地流转过程中阶层群体及其产权状态,探究土地流转的约束条件。文章认为,在土地流转条件下,土地产权主体发生裂变,各主体的利益和产权状态变化直接决定土地流转的范围、规模和制度走向。要推进土地流转,获取农业生产的规模经济效应,必须充分重视土地对农民的保障功能,并进行合理的剥离和替代,实现农民产权闭合。  相似文献   

15.
随着产业承接转移战略的实施,安徽省工业化,城镇化的速度近年来明显加快,在这一过程中大量土地被征,出现大量失地农民,文章在分析农民失地途径的基础上探讨了失地农民的现状和失地农民权益受损的原因,进而对如何保护失地农民的权益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黄常青 《特区经济》2009,(5):243-245
土地对于中国农民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外嫁女作为农民中的特殊群体,其最容易受到损害的是基于土地产生的权益。本文试从这个角度出发,将与外嫁女土地权益相关的问题与城市化问题相结合,进而能够启发于我们的立法、司法实践。  相似文献   

17.
杜奋根 《特区经济》2009,(5):181-182
科学分析了当前农村土地制度存在的影响农民权益的主要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对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基本走向及其实践进行积极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