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分析此次国际金融危机期间各国采取的货币政策协调措施及其实施效果,提出了G20机制下货币政策国际协调的策略,即完善G20框架下的互评机制、提高其决策的有效性、建立G20机制下的多层次货币政策国际协调框架和以G20为中心的全球金融治理架构。最后提出中国如何利用G20机制参与国际货币政策协调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G20作为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出现的全球治理平台,对于全球贸易投资规则的影响越来越大,其中主要体现在遏制全球贸易保护主义、维护多边贸易体制、加强多边投资政策协调等三个当面。中国应积极利用G20全球治理平台,在贸易投资规则制定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加快推进改革开放,增强引领规则制定的能力;注重人才梯队培养,加强国际经贸人才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3.
现有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主要由西方发达国家主导,但随着新兴经济体的崛起以及美欧危机的相继爆发,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实力和愿景愈加增强。金砖国家已经成为全球经济治理的重要力量,在2008-2015年全球经济增量中贡献率高达69.48%,金砖峰会也成为务实合作的新平台,金砖国家开发银行的成立标志着金砖合作进一步深化。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逆全球化思潮愈演愈烈,对金砖国家来讲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金砖国家在推动全球经济治理改革的过程中,一是要立足本国发展要求,做实金砖合作;二是要在G20框架内,防止逆全球化进一步蔓延;三是存量改革与增量创新并重,渐进式推动全球治理的改革进程。  相似文献   

4.
从“G7时代”到“G20时代”——国际金融治理机制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9月,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对世界经济构成了严重威胁,也对始于1975年以七国集团(G7)为核心的国际金融治理模式提出了严峻挑战。由于传统国际金融治理机制的失灵,已经运转了十年的二十国集团(G20)从部长级会议正式提升为首脑级会议,并且在两年的时间里召开了五次首脑峰会,开创了既有国际机制的先例。在2009年的匹兹堡峰会上,二十国集团首脑峰会被正式制度化,并被提升为治理国际金融体系最主要的制度平台。国际金融治理机制发生了从G7时代向G20时代的重大转变。此次国际金融治理机制变迁的原因在于国际经济的权力结构发生了变化,传统的治理模式难以为继,而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加剧了传统机制的失灵。作为一种新的制度模式,二十国集团适应了国际经济权力结构的变迁,而且在节约制度建设成本上具有相当大的优势。正因如此,二十国集团取代了七国集团成为国际社会应对金融危机最核心的机制,进而实现了国际金融治理机制的变迁。  相似文献   

5.
艾尚乐 《特区经济》2011,(12):13-15
与以"华盛顿共识"为代表的西方金融危机治理模式相比,中国参与国际金融危机治理有着自身独特的理念和行为方式,并能够在治理实践中不断拓展和深化。通过两者的对比分析,在借鉴西方有益经验和摒弃失误局限的基础上,中国才能在参与国际金融危机治理过程中发挥自身的优势、做出建设性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国际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冲击仍在持续,对全球经济增长、国际金融市场、全球版图和治理模式将继续产生深远影响。在此背景下,本文分析了危机后全球经济增长率下滑的成因、国际金融市场的可能变化、全球政治经济权力的分配和运行的深刻调整,综合研判了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将会产生的长期影响。  相似文献   

7.
刘亭 《浙江经济》2015,(22):16-16
看经济形势,需要把握的是:你是向前看还是向后看?衡量、研判好坏的标准是什么?下一步努力的着眼点和着力点在哪里?11月15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席G20峰会时指出:当前世界经济正经历深度调整,复苏缓慢,全球经济治理面临新的复杂局面。他认为,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还在继续,世界经济仍然处在深度调整期。他强调,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复杂程度远超以往,解决起来需要综合施策,绝非一日之功。  相似文献   

8.
正主题为"全球经济治理创新:政党的主张和作为"在人类日益成为命运共同体、利益共同体的时代,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建设和改革攸关全球所有经济体的利益和民生福祉,成为各国各地区和各类组织日益紧迫的共同任务,需要聆听所有人的声音、凝聚各方的智慧。2016年G20杭州峰会聚焦世界经济面临的突出问题,推动G20从危机应对向长效治理机制转型,引领世界经济增长和国际经济合作方  相似文献   

9.
非营利组织在参与公共危机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施颖 《理论观察》2008,(5):62-63
公共危机由于其与生俱来的突发性、紧迫性、危害性、不确定性及对社会影响的扩散性等特性而对政府的治理能力提出了挑战。以政府为中心的单一治理机制存在许多缺陷,要弥补这些不足就必须积极培育、发展和规范非营利组织,以发挥其在参与危机治理的过程中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二十国集团机制化的趋势及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融危机推动二十国集团(G20)上升为全球经济合作的首要平台,并开启了G20机制化进程。从本质上看,G20地位和影响力的上升是世界经济格局调整的必然结果。后金融危机时代G20能否发挥更大的作用,并逐步取代G8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地位,依然面临主导权、动力、合法性、决策效率、议题设置等多方面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就中国而言,G20是机遇,更是挑战。  相似文献   

11.
全球劳工治理不仅意味着劳工问题的普遍性,而且意味着世界各国在劳工问题上共同合作的客观需求。作者在回顾全球劳工治理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总结出推动劳动力的商品化、分散和抑制劳工集体抗争的力量、防止劳工阶级借助世界大战走向阶级革命、避免劳工阶级形成选票优势、平衡合法性危机与利润率危机等全球劳工治理的五个核心议题,归纳出资本国际转移、生产过程重组、制造认同、政治吸纳、集体谈判、推行福利制度、划分核心工人与边缘工人、维持工人的半无产阶级化、资本转向金融、建立国际霸权等全球劳工治理的十种主要机制。全球劳工治理在过去一百多年的时间里发挥了控制社会冲突、维护劳资大体上和平、促进经济发展、改善劳工处境、巩固资本统治的作用,但是同样导致了一系列问题,从而对全球劳工治理构成了严峻挑战。全球劳工治理转型要以建立平等、包容、发展的全球劳工治理框架为目标,观念上的变革、国际机构的创设、规则的重置、机制的更新等四个方面的工作是建立新的全球劳工治理框架不可或缺的内容。  相似文献   

12.
张茉楠 《中国经贸》2011,(23):18-21
从华盛顿、伦敦、匹兹堡、多伦多到首尔,再到目前在戛纳落下帷幕的第六次峰会,G20正经历从危机应对型治理向长效型全球治理转变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份额与投票权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金融危机凸显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份额与投票权机制的诸多弊端。在多次G20峰会的推动下,IMF份额改革不断稳步推进。G20首尔峰会正式确认发达国家向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转移超过6%的份额。这是IMF历史上一次最根本性的治理改革,有着多方面的国际政治经济背景。份额改革使中国坐上了IMF的第三把交椅,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相似文献   

14.
G20峰会作为全球治理的主要平台之一,不仅正在引领全球绿色治理进程,而且呈现出以绿色治理引领全球发展与治理的新趋势和新变局。通过分析2008—2021年G20峰会框架下全球绿色治理议题及其领导人宣言,探析G20峰会在应对全球绿色治理问题、推动绿色发展进程和统筹推进气候、环境、能源治理等方面的角色与作用,G20峰会通过战略性参与、制度化影响和实践性改造等深刻塑造全球绿色治理进程,在大国战略竞合、百年大变局等新形势下,中国需要深化G20峰会框架下全球绿色治理进程的大国作用,为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中国报道》2009,(4):10-10
2009年3月14日,二十国集团(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在英国霍舍姆市举行,各方一致要求世行和其他多边行加快治理结构改革,制定时间表和路线图,进一步提高发展中国家在决策过程中的发言权和代表性。会议集中讨论了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各国应对危机的政策措施、国际金融体系改革以及加强金融监管等重要议题,并就将于4月2日举行的第二次G20领导人峰会筹备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简要分析WTO、IMF、世界银行等全球治理机制和框架,建议金砖国家建立共赢性发展互动机制,强化内部合作,增进共识,提升国际议题设定能力,将G20机制作为推动全球经济治理变革与转型的重要战略平台,以"循序快进"方式推动全球经济治理的变革与转型。  相似文献   

17.
美国次贷危机爆发至今已有两年多的时间,其破坏力之大、传染范围之广令全球经济蒙受损失,那么金融危机爆发之后是怎样从一国传向另一国,传导机制有哪些,本文试图通过对比亚洲金融危机与美国金融危机的传导过程,分析国际金融危机的传导机制以及我们从历次危机中得到的启示,进而探讨我国应对金融危机的传染应采取的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18.
目前中国在国际市场中的地位显赫,受到金融危机影响的程度相对较大。2011年以来,欧债危机还在发挥着持续性的影响,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使得国际市场更加萎靡不振。欧债危机的持续扩大造成了第三阶段的国际金融危机,这种特大型的国际金融危机为我国经济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中国出口贸易事业如何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关系到中国在国际市场中地位的牢固性和根本经济利益。文章主要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发生机制进行具体细致的阐述,分析我国出口贸易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具体影响机制,并对我国出口贸易政府管理部门如何应对外贸企业和金融危机提出几点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19.
杨艳 《特区经济》2014,(2):164-165
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造成强烈冲击。为应对危机,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将发展从虚拟经济转向实体经济,大力扶持实体经济的发展。本文对美国、日本、欧盟在这一调整过程中所提出的国家发展战略进行了总结研究。  相似文献   

20.
郭树勇 《世界经济与政治》2020,(5):23-50,155,156
国际关系中的国际合作理论经历了三次转向。第一次转向是从权宜性合作向着国际机制理论转向,或称"国际政治经济学转向"。第二次转向是共同体合作概念的"国际政治社会学转向"。第三次转向更多地发生在非西方国际关系学界,不妨称为"跨文化转向",其本质上是适应多元一体、伦理本位的国际体系。20世纪中后期以来逐渐积累特别是由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全球性大暴发所进一步加剧的人类"大危机"意识,对全球治理与国际合作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实际上需要西方主导的国际关系理论"向东看""向外看",在多文明包容和伦理本位的视野下推动无政府状态体系逻辑向半政府状态体系逻辑转换,由自助转向扶助,从未来世界、古代历史、现代实践和东西合璧中探寻人类政治合作的新形式。扶助不仅盛行于古代东亚国际体系,而且体现在不少现代大国的分散性行为中。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不断加强的新时代,可以为新一轮全球治理提供国际合作的方案与智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