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区煤层直接顶岩性多为细砂岩、砂质泥岩、泥岩,性脆、质软,薄层状,水平或波状层理;老顶岩性多为中细砂岩、泥质、钙质胶结。底板岩性为砂质泥岩、粉砂岩。8-1、16号煤层一般为二类顶板,9号煤层为一类顶板,在断层破碎带附近均属于四类顶板。井田工程地质类型为Ⅲ类Ⅱ型,工程地质条件中等。  相似文献   

2.
山西宁武能源投资有限责任公司50101综采工作面位于井田西部边界,属厚煤层,煤层沉积较稳定,煤层倾角较平缓,赋存稳定,顶板为深灰色细砂岩,底板为黑色泥岩或灰色砂质泥岩.受断裂构造影响,局部煤层松软破碎,厚度有一定变化.对工作面推进有影响的主要含水层为2#煤顶板和底板砂岩含水层.顶板含水层富水性弱,补给条件差,主要以静储量为主,根据50101顺槽掘进情况来看,掘进过程中顶板局部有滴水或淋水出现,在遇有裂隙或断层时淋水会加大.50101工作面巷道回采过程中顶板同样具有上述现象,预计顶板最大涌水15m3/h.  相似文献   

3.
纳林庙煤矿用主、付斜井开拓 ,用房柱式采煤法 ,采高 4 .5m,采宽 8m,留煤柱8m,工作面长 1 0 4 m。该矿井开采 6-2煤层 ,煤层埋藏深度 70 m,煤厚 4 .5~ 6m,直接顶为粉砂岩厚 2~ 6m,老顶为细粒砂岩厚 1~ 4 m。煤层底板多为粉砂岩 ,中粒砂岩。 6-2煤层顶板岩石参数如表 1所列。  相似文献   

4.
嵩山煤矿所处煤层为豫西三软不稳定性煤层,2201综采工作面为该矿首个综采工作面,在支架回撤过程中通过回采末期在顶板铺设塑编网和半圆木,上钢丝绳,煤壁打帮柱、煤层注水等方法,有效地解决了三软煤层条件下所出现的顶板冒落,煤壁偏帮,支架钻底等难题,实现了支架的安全快速回撤,节省了时间,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5.
霍州煤电集团李雅庄矿地质条件复杂,构造较多,顶板岩性较软.很难布置大储量的综采工作面,因此导致综采工作面设计较小、搬家频繁。综采工作面搬家过程中支架回撤是关键性工程,能否安全顺利抽架,回撤通道的顶板管理和三角区维护管理是关键,直接影响搬家倒面能否实现快速化。  相似文献   

6.
煤层顶板的稳定性是影响煤层回采工作安全最重要因素之一。文章根据大量钻孔和矿井生产资料,研究了南屯煤矿16上煤层顶板工程地质特征,并采用岩性厚度分析和岩性横向对比方法评价煤层顶板。借此有助于加强煤层顶板的管理及安全生产工作。  相似文献   

7.
黄陵二号煤矿核定生产能力700万吨,井下装备两套大采高综采设备,工作面回撤工艺在黄陵矿区缺少成熟经验,在吸取和借鉴其他矿井大采高综采工作面回撤方法后,先后成功组织实施了试采工作面、206工作面等9个大采高综采工作面的闭采与回撤。一、工作面巷道布置1.地质特征(1)地质条件。工作面开采2号煤层,平均厚度4.5m,单一近水  相似文献   

8.
宝日希勒矿区共赋存六层煤 ,第一煤矿开采3号煤层 ,煤层平均厚度为 1 5 .0 m,硬度为 f=3,倾角 2~ 30 ,属近水平煤层。 3号煤层顶板岩性为粗砂岩、粉砂岩、泥岩组成 ,其岩体分层厚度为伪顶 0 .1 5 m,直接顶 2~ 4m,老顶 5~ 8m,结构面发育 ,胶结程度差 ,遇水膨胀 ,具有顶板较松软特点。在煤层分层开采其间 ,顶板采空后易冒落 ,周期来压也不明显。自 1 995年改为放顶煤开采以后 ,其直接顶为较坚硬的煤层 ,采后不易冒落 ,故回采工作面初次放顶须人工强制放顶。经过几年来的探索和实践 ,已摸索出一套有效的人工强制放顶技术和管理 ,在钻具、炸…  相似文献   

9.
一、引言 汾西矿业集团公司高阳矿七采区为新扩采区,7204工作面为首采面,1996年6月份投产,投产一年多来,由于工作面顶板节理发育,煤层松软,严重影响正常的安全生产。为解决煤壁严重片邦及机道拉槽多发故障,我们作为一个课题提出不同的技术方案进行了试验。 7204工作面走向长850m,倾向长160m,回采2#煤层(该处1#煤层不可采),煤层厚度1.72-2.1m,煤层赋存稳定,煤层倾角2—8°,平均6°,2#煤直接顶为灰白色中粒砂岩,厚度2—5m,伪顶为灰黑色砂质泥岩,厚度为0—0.5m,底板为灰色砂质泥岩。7204工作面采煤方法为单一长壁顶板全部垮落  相似文献   

10.
一、矿井位置及地质特征万利矿区一号井位于东胜煤田万利矿区中部,距东胜市约7Km。井田地形为低山丘陵区,地形复杂。井田内煤层的埋藏深度一般为100—200m。井田内煤系地层为层状结构,层理及交错层理发育,层面平直,岩石多泥质和钙质胶结。主采煤层顶底板以砂岩为主,抗压强度大多低于100Kg/cm2,属松软岩层。结构松散的砂岩在外力作用下容易剥落,顶板易失重而垮塌。二、开拓开采巷道布置整个矿井的开采分三个水平,首先开采的第一水平主采煤层自上而下为2—2上、2—2中和3—1煤层;2—2上和2—2中煤层厚度为0.4—5.6m,平均厚度为…  相似文献   

11.
崔家寨煤矿是一个年产180万吨的新建矿井,其主采煤层厚3.2m,老顶为8.0m的厚层细粒砂岩,顶板坚硬,来压步距大,对工作面的安全生产构成一定威胁。尤其是矿井投产初期,一方面受资金的限制不可能采用大型综采设备,大多采用炮采或高档普采,工作面支护装备为单体液压支柱;另一方面也为以后的综采收集矿压资料。因此,对工作面顶板运动规律的认识及其相应的控制设计就显得格外重要,本文正是基于此目的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黑龙江省鸡西矿业集团东海矿主采煤层为32、35层煤。煤层顶底板为砂质页岩、中粒砂岩。较多地段顶板因夹煤线炭质泥岩等软弱层而具有复合顶板特征。根据巷道用途、服务年限、所处层位等因素。东海矿井下岩石巷道多采用锚喷支护,煤巷顶板多采用锚杆加钢带支护,两帮采用锚网支护。  相似文献   

13.
王航 《内蒙古煤炭经济》2013,(4):161-161,166
本文对我矿自燃煤层近水平浅埋煤层综采工作面末采回撤期间的通风、防火管理和措施进行阐述,介绍了我矿的通风管理、防火措施及组织措施,通过这些措施,已成功的回撤了我矿井15201、15202、15203等综采工作面,未出现发火隐患。  相似文献   

14.
综采工作面末采阶段,超前压力对主回撤通道顶板的影响加强,致使顶板变形明显,极易发生冒顶事故,使回撤工作难以安全进行。文章对某煤矿1114工作面回撤通道顶板变形及矿压实测数据分析,得到末采阶段主回撤通道顶板变形规律和矿压变化规律,为研究主回撤通道顶板变形破坏机理及优化支护参数等工作提供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5.
大采高综采工作面贯通回撤过程中矿压显现剧烈,顶板难以控制,影响工作面搬家速度.本文以神东煤炭集团补连塔矿大采高综采工作面贯通回撤为工程背景,通过数值模拟和现场实测,分析大采高综采工作面贯通回撤巷道矿压显现规律,为类似条件下的工作面贯通回撤过程中巷道支护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综采工作面搬家倒面工艺的选择决定了施工方案的可行性和优越性,通过采用柔性树脂纤维网控制回撤工作面顶板技术,大大提高了回撤通道支护强度和安全系数;同时通过引进成套机械化回撤装备,实现了大倾角综采工作面搬家倒面安全高效。其有序的组织协调、紧密的工序衔接、简单快捷的操作、精细的施工质量、可靠的安全保证,是综采工作面搬家倒面施工工艺的一次创新和实践。回撤通道是综采工作面结束后装备搬家倒面的重要准备工作,回撤通道工艺设计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搬家倒面质量和速度。本论文叙述了1602综放工作面收尾前期工作及保留通道法的施工过程,实施效果显著,可供类似条件矿井参考。  相似文献   

17.
回采巷道围岩冒落形状与支护参数的确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矿位于扎赉诺尔煤田西翼北端,含煤地层系晚侏罗纪含煤组扎赉诺尔群.开采Ⅲ、Ⅳ煤层、平均厚度20m~25m,赋存较稳定.煤系岩层为砂碉、粉砂岩、泥岩、砂质泥岩.以上岩层遇水膨胀,风化,水化性强,硬度<1.6.为软岩矿井.  相似文献   

18.
龙煤集团双鸭山分公司东保卫煤矿近几年可采煤层储量有三采区36层、41层,一采区36层、41层和78层,多为大倾角煤层,煤层倾角20°~48°,平均为32°。自东保卫煤矿揭露大倾角煤层并回采以来,为提高矿井的整体经济效益,有效发挥矿井各生产环节的潜能,提出综采开采大倾角煤层的新目标。  相似文献   

19.
通化矿业集团江源煤业首个综采工作面为大倾角工作面。大倾角综采设备安装及回撤方法与煤层较小的工作面是截然不同的,在施工过程中存在着较大的安全隐患。大倾角工作面综采液压支架的安装与回撤对施工组织设计及实施方法是一次严峻考验。在倾角大、地质构造极为复杂的通化矿业集团江源煤业1101工作面,经现场多次考察、集思广益、论证,制定了以确保安全为前提的安装与回撤施工组织方案,在极为特殊复杂条件下,精心组织施工,完成了特殊煤层急倾斜综采工作面设备安装与回撤,为通矿集团大倾角开采积累了经验,对合理开发利用煤炭资源及可持续性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本文以通矿集团江源煤业综采工作面设备安装与回撤为例,详细介绍了大倾角综采工作面设备安装与回撤方法及工艺,并提出了相应的安全技术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20.
陕西富源煤业回采巷道均为半煤岩巷道,顶板以细粒砂岩和粉砂岩为主,层状结构及各岩层厚度极不稳定,层间含有0.1~0.2m的泥岩或砂质泥岩。巷道采用锚网索支护,掘进后巷道从中线弯曲下沉,严重时锚索被拉断,与回采工作面相邻的巷道最明显。通过现场调查、数据监测和理论分析,提出锚杆配合钢带使用,重新优化调整了支护参数,现场实施后,顶板基本没有下沉现象,巷道整体没有变形,基本达到支护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