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3 毫秒
1.
本文基于委托-代理理论,分析在经济适用房开发建设过程中存在着两层委托代理关系,即政府与房地产开发商之间、政府与中低收入人群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由于政府与房地产开发商之间信息不对称和政府监督动力不足,两层委托代理关系往往处于无效率状态,导致经济适用房运行过程中出现许多弊端。改善这两层委托代理关系,完善经济适用房制度,政府应当发挥主导作用。通过制定权利和义务、责任和利益相制衡的竞争和激励机制,将委托人的风险不同程度地转为代理人的风险,从而规范代理人行为。  相似文献   

2.
我国政府审计是多层委托代理关系,即社会公众与政府之间、政府与审计署之间、审计署与被审计单位之间的委托--代理--监督关系.本文研究的是基于委托代理框架下新时期政府审计的职责定位以及如何更好地履行职责等问题.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当前随着政府职能变迁和审计信息透明化背景下,政府审计面临的挑战,提出政府审计的职责范围和工作重点,得出审计机关的地位需要得到提高,审计独立性需要加强,审计法规需要进一步改善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研究目的:在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委托代理机制试点的背景下,探索自然保护地事权清单背后的理论逻辑和判定方法,为协调自然保护地管理过程中的发展与保护、中央和地方两类重要关系提供参考。研究方法:从公共物品供给、效率公平兼顾原则和政府纵向间约束机制三类理论出发,通过政策文本分析方法,明确了自然保护地委托代理机制和权责。研究结果:(1)自然保护地委托代理机制面临治理对象复杂、治理范围难界定、利益主体多元的三重特殊性。(2)兼顾效率、公平和稳定原则,按照“职责判断—效率评估—公平界定—风险衡量”4阶段的事权判定流程,可实现了事权的清晰划分。(3)形成涵盖中央事权58项,共同事权75项,地方事权39项的自然保护地委托代理的事权清单。研究结论:充分考虑自然保护地的本质特征、功能价值与治理难点,明确各类公共物品供给职责,规避民众统治风险和地方代理风险,实现效率最优决策和治理公平,是自然保护地委托代理机制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我国政府审计是多层委托代理关系,即社会公众与政府之间、政府与审计署之间、审计署与被审计单位之间的委托——代理——监督关系.本文研究的是基于委托代理框架下新时期政府审计的职责定位以及如何更好地履行职责等问题.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当前随着政府职能变迁和审计信息透明化背景下,政府审计面临的挑战,提出政府审计的职责范围争工作重点,得出审计机关的地位需要得到提高,审计独立性需要加强,审计法规需要进一步改善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研究目的:探究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委托代理”应定性为何种法律关系,明确相关主体的权利义务。研究方法:演绎推理。研究结果:委托代理机制的政策意蕴是自然资源所有权与监管权分开,是对所有权的委托代理,而非行政权的委托代理。国家所有权属于民事权利,应遵循私法逻辑构建“委托代理”的法律制度。研究结论:民法中的委托与代理是两种不同的法律制度,在制度设计中,不宜将自然资源国家所有权“委托代理”定性为民事委托或代理,而应引入信托理论,构建“委托人—受托人—受益人”的三方主体结构,厘清各方主体的权利义务,明确自然资源所有权行使必须以公众受益为目的,形成制约机制。  相似文献   

6.
范辉 《农村经济》2007,(3):30-32
国家是行使征地权的唯一主体,而地方政府通过与国家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来负责征地中的具体事务.国家与地方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设计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征地制度的建设和执行.本文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的委托-代理理论,发现我国现行征地制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在此理论的指导下,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中国征地中的双重委托代理问题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研究目的:运用委托代理理论和博弈论方法论证中国征地过程具有双重委托代理的特征及存在的问题。研究方法:归纳法,博弈分析法和图示分析法。研究结果:违法征地频繁发生的原因:(1)显性契约中的地方政府通过政治手段将隐性契约中的委托代理关系瓦解,致使显性约束力明显占优;(2)各利益主体在规则选择上存在不确定性。研究结论:征地制度的双重委托代理关系,使国家监督处于低效状态;行政权利过大,地方政府利益的一致化及隐性契约缺乏监控和惩罚机制都给违规征地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8.
区域水权的诞生反映出水资源危机背景下,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间的"集权—分权"关系。基于一种"委托方—管理方—代理方"的科层关系结构,县域范围内的水权制度实践呈现出科层权力运作的特点。作为区域水权的管理方,地方政府通过水权转换将区域水资源在工业与农业间进行再分配,并将剩余农业水权的管理委托给地方水务部门代理执行。区域水权的运作不仅存在多重"委托—代理"关系造成的地方政府"过度集权"问题,也存在地方水务部门的"自己人代理"困境。区域水权制度改革应进一步明晰地方政府与地方水务部门间的权责边界和产权归属,并重视农户的用水权益。  相似文献   

9.
委托代理理论是信息经济学对经济和社会现象中的委托代理问题进行研究的理论。在大学教育中,家长和学生之间、学校管理当局和教师之间形成不同的委托代理关系,因而产生相关的委托代理问题。本文试用信息经济学的委托代理理论,分析这些问题,并提出解决的办法。  相似文献   

10.
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委托代理机制解析、模式提炼及考核评价研究,是健全完善委托代理机制并使之顺畅运行的重要保障。文章围绕“主张所有、行使权利、履行义务、承担责任、落实权益”的指导方针,总结了不同形式下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委托代理机制,梳理了国内外典型自然资源资产委托代理模式,探讨了7类委托代理模式的实践应用,构建了包含10个维度和20个单项指标的自然资源资产委托代理评价体系,并提出机制、模式、考核评价方面的展望。  相似文献   

11.
对会计寻租活动产生原因进行了深入探讨,认为政府管制是产生寻租的最主要因素。同时,从博弈论的角度探讨会计寻租的结果,认为会计寻租对于经济确实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需要对此进行适当的控制。  相似文献   

12.
政府制度性寻租实证研究--以中国土地征用制度为例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研究目的:运用产权经济学分析解决中国土地征用中的政府制度性寻租问题.研究方法:实证分析法、因果分析法、文献资料法.研究结果:政府介入经济关系的强制性破坏土地市场经济关系,政府制度性租金相对值约为17倍.研究结论:政府应该利用竞争机制消散制度性租金,以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和社会福利分配.  相似文献   

13.
寻租行为与国家自然文化遗产管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主要研究中国自然文化遗产使用权出售中出现的寻租现象。首先对寻租行为的表现及其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得出结论:当经营者贿赂政府官员的成本不高于预期获得的全部非生产性超额利润的下限,同时又不低于政府官员所可能受到的风险损失的上限时,经营者的寻租行为才会产生;然后分析了寻租行为产生的危害;文中最后对如何避免寻租行为的产生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经济学的个体主义为解释地方政府的整体行为提供了适切视角。文章在专家灰数评价和专家AHP确权的基础上,运用DEMATEL分析法,以作为地方政府代理人的政府官员为对象,对其个体特征、行为活动和所处制度环境进行解剖,进而厘清地方政府官员的行为动机。研究成果:从内部心理倾向、外部激励和外部约束三个维度构建了我国地方政府官员行为动机因素评价指标体系;对Grey-AHP-DEMATEL算法识别出的关键因素、原因因素和结果因素进行分析,认为要想更大程度发挥地方政府效能,必须遵循对地方政府官员"强动力—强激励—强保障—强约束"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15.
农民是农地使用权流转的主体,对农户具体行为的研究可以直接反映现实情况,从而为决策者提供客观的决策依据.就参与农地流转情况对新疆玛纳斯县369户农户进行调研,结果表明:转包和出租仍是农地流转的主要形式、农地以自发流转为主、流转期限普遍较短、农地流转呈现出“非粮化”趋势.通过剖析当前农地流转的现状及呈现出的特点,认为农地使用权流转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农地流转的非粮化与粮食安全、政府在农地流转中的角色定位等问题,并提出农地流转必须兼顾粮食安全、规范政府职能、大力培育并完善中介服务组织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论城市土地产权制度的变革与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回顾中国城市土地产权制度形成与变革历史,分析中国城市土地管理中存在的体制性漏洞和缺陷,提出城市土地产权制度"三权分离"的基本设想.研究方法:历史研究和规范分析.研究结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土地"三权分离"的产权制模式,即将土地的所有权、使用权和管理权相分离.中央人民政府代表国家对土地行使终极所有权.企事业单位经国家批准可以有偿拥有城市土地的使用权.地方人民政府(城市人民政府)依法代表国家行使土地经营管理权.绝对地租归中央财政,级差地租归地方财政.  相似文献   

17.
To increase coffee export revenues during the International Coffee Agreement, Brazil provided selected purchasers with export rebates that could be used to pay for future coffee purchases. This subsidy mutated and grew over time, encouraged by rent seeking. The subsidy had huge cost to the Brazilian Treasury, $9.8 billion in constant 1982 US dollars, or about 13% of coffee export revenues. As exports were usually quota‐constrained, the subsidy increased Brazil's international coffee price, particularly during 1980–1986, absolutely and relative to its competitors’ prices. The unexpected variation in Brazil's price also caused the New York Coffee, Sugar, and Cocoa Exchange to terminate trading in Brazilian coffee futures, making it more costly to hedge Brazilian coffee until today. The econometric evidence is mixed, but it seems likely the subsidy reduced Brazil's net economic welfare and redistributed income from the Treasury to foreign roasters, domestic exporters, and government bureaucrats.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云南省310个林业专业合作组织成员和政府工作人员的问卷调查,定量分析了政府在林业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中角色定位的认知差异。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政府工作人员和林合组织成员对政府作用大小、政府实际发挥作用和应该发挥作用的范围、政府作用状态、政府管理方式等方面的认知都存在显著差异;林合组织成立年数的长短显著影响成员对政府的服务需求;组织规模变量显著影响成员对政府管理方式及其作用状态的认知。由此建议:政府应当在信贷政策、基础设施完善和技术培训等3个方面给予林合组织重点扶持;明确政府在林合组织不同发展阶段的角色定位;政府应当结合组织的成立年数和组织规模采取差异化的扶持或指导措施;在管理过程中政府应做到既不缺位,也不越位。  相似文献   

19.
农村土地流转中土地租金差异化动因及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大量农民进城务工,农村土地流转是必然趋势。经过调查研究发现,在土地流转中,不同主体对土地租金的期望不同,进城务工农民对土地租金的期望不高,而留守劳动力对土地的租金要求较高,且期望的租金还要包括劳动力机会成本。留守劳动力对土地租金的博弈直接导致了土地规模化经营中土地租金的高涨,使土地规模经营收益出现倒挂,但政府的补贴又维持了这种不健康的租赁关系。农地租金的非理性增长影响了自耕农的壮大和发展,使农地规模化经营偏向公司化,农业公司对利润的博弈导致了套取政策补贴、农地非粮化等问题,土地规模化经营前景堪忧。建议构建进城农民土地退出机制、扶持培养自耕农、建立多种途径的农业经营合作模式、提高农民社保水平等措施,促进农地经营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20.
In this paper, we examine how Mexico's 1992 counter‐reforms reinforced social hierarchies between two ‘classes’ of residents within three ejidos in an agricultural frontier in Campeche. We carried out qualitative research with 94 ejidatarios, 92 pobladores and 13 government officials. Our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reforms cemented the second‐class status of pobladores, as their access to land, natural resources such as firewood and governmental subsidies is now even more contested. Ejidal residents have responded to these tensions by invoking various conceptions of citizenship to press for different forms of justice. Ejidatarios seek to enforce their legal prerogatives by advocating a tiered citizenship, inflected with aspects of ‘market citizenship’, in which pobladores have less access to resources and voice. Pobladores seek inclusion in the ejido via a cultural model of citizenship built around a ‘civil sociality’. Despite this generalization, both groups also selectively move between and combine these citizenship frameworks to advance their claim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