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9 毫秒
1.
《经济师》2016,(3)
文章利用1993—2013年中美贸易顺差和人民币汇率的年度时间序列数据,采用"格兰杰因果检验"方法,对人民币实际汇率与中美贸易顺差的相互关系进行检验。研究发现,在短期内,人民币实际汇率不是导致中美贸易顺差的原因;在长期内,中美贸易顺差和人民币实际汇率之间也不存在均衡关系。文章认为,中美产业分工与美国对华技术出口的限制,是导致中美贸易顺差不断扩大的主要原因。因此,不顾实际一味要求人民币升值,对于缩小中美贸易顺差并无太大效果,反而有可能干扰中国现有的外汇管理体制和进出口贸易管理体制,对中美贸易关系带来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2.
中国对关国贸易顺差自2005年突破1000亿美元大关后持续走高,对中美双边经贸关系产生了一系列负面影响.文章将中国对美国贸易顺差指标与中国宏观经济发展的若干指标结合,通过计算说明中美贸易顺差的相对规模.  相似文献   

3.
中美贸易长期失衡,导致中美贸易摩擦的不断升级,本文分析中国本土企业在两国贸易顺差中取得的贸易利益,指出中美贸易顺差带给中国本土企业的贸易利得有限,并分析了原因,提出了提高中国本土企业在中美贸易中的贸易利得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中美贸易顺差的结构性成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和美国之间的贸易顺差问题似乎已经成为中美关系的一个较大阻碍,理性地分析中关之间贸易顺差的成因已渐显迫切。本文从中美贸易顺差的规模和结构入手,详细分析了造成这一现象的结构性成因,得出中美贸易顺差是以比较优势为基础的正常的国际贸易不平衡的结论,从而两国应该以正确且双赢的态度来看待和处理这一问题。文章认为,要素禀赋理论肯定了各国发挥比较优势所能给自己所带来的福利的改善。中美的贸易顺差,从长远来看,它不仅有利于中国充分发挥其劳动丰裕国的优势,增进就业并推动中国经济的腾飞,同时有利于美国将其国内有限的资源应用到效率更高的其他行业当中去,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增长。这也意味着,两国应该正视并充分肯定这一现象,毕竟贸易不平衡是经济发展的结果而非原因,同时也需要两国拿出合作共赢的姿态尽早尽快地放松政策管制,以免给正常的双赢贸易带来扭曲。  相似文献   

5.
本文主要对加工贸易与一般贸易出口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经协整分析和建立误差修正模型进行分析后,得出以下结论:加工贸易的发展制约我国一般贸易出口的发展,短期内,加工贸易出口对一般贸易出口起促进作用.国家应制定相应的具有可行性的政策,促进我国加工贸易的产业升级,并最终实现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实现长期均衡的目标.  相似文献   

6.
中美产业内贸易结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产业内贸易越来越成为国际贸易利益的主要来源.通过对1981-2006年中美产业内贸易总体水平、按技术含量高低分类的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水平型产业内贸易和垂直型产业内贸易等进行量化分析,结果表明,中美产业内贸易呈增长之势,但总体水平不高;垂直型产业内贸易在产业内贸易中所占比重总体呈下降之势,表明中美两国在技术水平和国际分工地位上的差距正在缩小.  相似文献   

7.
黎亮 《经济与管理》2012,26(5):68-73
基于协整理论、误差修正模型和格兰杰因果检验并根据中国和美国1990-2009年的季度数据,分析人民币实际汇率变动对中美贸易收支的影响.结果表明:影响中美贸易收支的主要因素包括美国的实际GDP、中国的实际GDP和人民币实际汇率,且三者的影响力次第减弱,中美贸易也存在明显的J曲线效应.因此,改善中美贸易失衡应扩大中国内需、调整业口结构和改革人民币汇率制度.  相似文献   

8.
美国制造业外包与中美贸易顺差的对应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美贸易顺差年年扩大,引起美国国内的担心,也是中美贸易摩擦的根本原因。该文基于2005年中国海关统计以及美国商务部2005年对华贸易统计数字,以制造业的就业状况和中美出口贸易额的行业分布为切入点,力求用数据说明美国制造业产业调整跟中美国际贸易的密切联系,并得出以下结论:中美贸易较全面地反映了美国制造业产业调整的特点和趋势;美国制造业就业状况变化跟我国出口贸易数据所反映的情况基本吻合,且有着惊人的一致性;中美贸易顺差并未引起美国全国性失业率上升。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中美农产品加工业贸易状况,并对两国农产品加工业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近年来中美农产品加工业贸易快速发展;而中美贸易不平衡对两国农产品加工业产业内贸易起到了显著的抑制作用,同时中美两国人均GDP差异、行业开放程度则较强地促进了两国农产品加工业产业内贸易的发展。基于此,中国应侧重提升中美农产品加工业产业内贸易水平,实施产业间贸易和产业内贸易双轮驱动战略。  相似文献   

10.
当前的全球贸易失衡根源于20世纪60年代以来全球范围内国际产业转移所引起的世界产业结构调整。一方面,国际产业转移导致了部分发达经济体的"产业空洞化",使得这些国家所需要的制造业产品严重依赖进口,也导致了这些国家产品出口能力呈现相对不足,进而出现持续性的贸易逆差;另一方面,东亚发展中经济体通过承接国际产业转移,逐步发展成为"世界工厂",并通过贸易顺差向全世界输送制造产品。中美两国的实证研究也验证了以上观点。  相似文献   

11.
2005年后 ,我国城镇制造业就业结构出现了非对称变化 ,东部省区制造业就业比重显著下降 ,中西部省区下降速度较慢甚至有所上升.产业结构、外商投资、贸易规模和商品结构等传统研究视角无法完美解释这一现象.基于2006 -2013年28个省级地区制造业整体及各子行业面板数据 ,在控制了相关变量及内生性问题后 ,文章研究发现 :代表低端劳动密集型的加工贸易比重与当地制造业就业占比呈显著正相关,纺织、服装等传统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及计算机、通信、电子设备制造和电器仪表制造等高劳动-资本比的制造业是加工贸易方式影响制造业就业结构的主要渠道;此外 ,近年全国尤其是东部省区加工贸易比重的下降带动了当地制造业熟练劳动力比重的上升.这为解释我国制造业就业结构变化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也说明处于不同贸易方式转型阶段的地区应重视贸易方式转型对就业结构的影响,并采取差异性的就业政策.  相似文献   

12.
高静  刘友金 《当代财经》2012,(5):94-105
中美贸易的巨额逆差带来的不仅仅是贸易问题,还包括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利用环境投入产出模型测算1997年-2009年中美贸易中所隐含的CO2排放量,得出如下结论:中美贸易中中国大部分行业污染贸易条件均大于1,且呈不断恶化趋势;出口规模越大、贸易竞争力越强的产业单位出口的CO2排放强度越小,中国出口美国的产品与污染品并无必然联系;美国对华FDI转移并未引起美国污染产业向中国转移,而全球FDI向华转移使得"污染天堂"理论在华成立;中国出口CO2排放速度低于其出口速度,单位出口的CO2排放强度呈下降趋势;改变中国污染顺差国的地位,中国需加强对美国污染品的进口,积极改变粗放型的生产方式,加快对价值链高端清洁产品的生产。  相似文献   

13.
从资源禀赋角度看我国贸易顺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额贸易顺差的连续出现,给经济政策的制定带来了诸多难题。本文分析了我国当前贸易顺差的结构特点,借助资源禀赋与贸易顺差的相关理论,剖析了顺差形成的内在原因。本文认为,相对较低的资源价格是形成我国贸易顺差的主要原因。积极推动金融体制改革,完善要素市场是解决顺差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4.
加工贸易产业升级与国内价值链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球经济危机导致的外需萎缩使中国东南沿海的加工贸易面临新的挑战:出口拉动型的经济增长方式难以为继,低价出口的成本竞争优势逐渐弱化。加工贸易产业通过产业升级与转移可以突破困境。已有的研究表明,FDI主导的加工贸易并不必然导致技术外溢,进而有助于本土企业完成升级。内生的自主研发是实现产业升级的必由之路,以扩大内需为载体的国内价值链的构建对于东南沿海加工贸易产业的成功转型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5.
任碧云 《经济问题》2008,(11):48-52
近年来,中国贸易顺差不断增长,进出口贸易地区结构差异显著,我国的对外贸易战略亟待调整。在这种背景下,探求保持中国贸易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政策组合,越来越显现出重要性和紧迫性。分析了我国目前所要采取的贸易战略模式,指出要降低贸易依存度,就必须内需与外需并重,同时,只有通过产业政策、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等政策的相互协调,才能逐步改善贸易条件,重塑贸易结构。  相似文献   

16.
乔晶  刘星 《当代财经》2011,(2):102-108
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运用动态面板模型系统GMM方法,实证检验加工贸易对第二产业及工业就业的影响。研究表明,加工贸易出口对就业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加工贸易进口对就业具有负向挤出效应;随着国内企业技术水平的提升和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前者的就业吸纳能力和后者的就业排斥效应均趋向衰减。  相似文献   

17.
杨梦泓 《技术经济》2007,26(3):55-57
我国的加工贸易将国际贸易和外商直接投资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加工贸易具有显著的技术进步效应。加工贸易带动了机械设备等资本品和中间产品的进口,直接带来了新产品、新技术并建立起新的产业。加工贸易从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强化了企业之间的竞争,增强了企业的模仿能力,加深了企业之间的联系,增加了人力资本的流动。  相似文献   

18.
项松林 《当代财经》2011,(9):94-103
通过在消费习惯的基础上,建立最优消费的跨时贸易理论模型,然后运用GMM、2S-2SLS对中国在1978-2009年间的消费习惯和对外贸易进行实证分析,结论表明: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在国际贸易中起重要的作用,习惯降低了持久性收入对跨时贸易的影响,延长了对外贸易顺差持续时间。消费习惯的影响,东部最低、中部次之,西部最大。消费习惯在降低净产出与贸易顺差负相关关系的同时,又扩大了前期贸易余额与贸易顺差的正相关关系。影响贸易顺差的因素很多,在不考虑其它因素影响下,消费习惯也是中国贸易顺差快速增加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