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随着时代的发展,乡村旅游文化在不断地发展,而美丽乡村建设可以推动乡村一体化发展。但目前基于美丽乡村建设的旅游文化发展也面临着许多问题与困难,应加强美丽乡村建设中的旅游文化发展工作,有效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进展。  相似文献   

2.
当今时代,民主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民主是生活的本然,企业是民主发展的一个重要场所,企业管理中不断增加的民主元素,体现着未来社会的特点,也影响着国家、社会和家庭层面民主的发展。每一个企业都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发展适合本企业特色的民主文化,才是正道。  相似文献   

3.
农村文化作为长期的历史积淀,对推进乡村治理有重要的支撑作用。但是,随时代的发展,传统文化中的一些落后于时代的成分,也无疑会碍着现代化的进程。因而,在乡村治理中,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到农村文化的利弊得失,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对策,积极探寻顺应时代发展的治理路径,进而为农村现代化的发展锦上添花。  相似文献   

4.
21世纪是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也是企业正向着文化管理阶段迈进的时代。民营企业作为我国富有独特魅力的社会群体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企业文化作为新的管理理论受到企业界的广泛关注,企业有无自己特有的先进文化,直接关系到企业能否持续发展并保持朝气和生命力。和谐的民营企业文化是成功的民营企业做大做强做久的基础和保证;不和谐的民营企业文化总是和短寿企业联系在一起。基于此本文深入分析了民营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5.
<正>北大荒种业集团自2002年组建以来,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也在不断地进行着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些成果,对推动公司的生产经营、改革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时代在前进、环境在变化,企业文化与企业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6.
21世纪是体验经济时代,体验式旅游顺理成章成为体验经济时代下最热门的产业。在体验式旅游产业中,历史文化名村凭借着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着众多体验式旅游爱好者。面对体验式旅游日益火爆,历史文化名村旅游资源开发充满机遇与挑战。一方面历史文化名村需要借助旅游开发来提升价值,促进经济增长;另一方面传统的历史文化在商业化发展过程中丧失殆尽、残破不堪。基于此背景,从体验经济视角分析历史文化名村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这些问题提出历史文化名村体验式旅游发展策略,旨在让历史文化与旅游发展和谐共处,既促进历史文化名村的经济发展,又让历史名迹得以保全。  相似文献   

7.
地质工作的外延和内涵已经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经济发展发生变化,地质文化面临着新时期价值观念的挑战和冲击。在新形势、新常态下,地质文化需要不断创新和发展。即通过在精神上传承、内涵上创新,在队伍建设上传承、教育方式上创新,在文化繁荣上传承、打造精品上创新,在文化特性上传承、形式载体上创新,不断加强地质文化建设,为地质事业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相似文献   

8.
陆源琨 《农家之友》2009,(13):13-15
21世纪是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也是企业正向着文化管理阶段迈进的时代。民营企业作为我国富有独特魅力的社会群体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企业文化作为新的管理理论受到企业界的广泛关注,企业有无自己特有的先进文化,直接关系到企业能否持续发展并保持朝气和生命力。和谐的民营企业文化是成功的民营企业做大做强做久的基础和保证;不和谐的民营企业文化总是和短寿企业联系在一起。基于此本文深入分析了民营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9.
可持续利用资源经济学的产生与学科体系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传统资源经济学面临的挑战与趋向当今的时代是进入工业化社会生产模式的时代,它与人类社会发展的过去任何时期相比,都是技术、经济、社会和文化扩张突飞猛进的时代。从而使科学技术和自然资源以空前态势进入生产过程,推动着经济的增长,又使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在质...  相似文献   

10.
杨健 《浙江林业》2007,(9):29-31
在自然界,无论是一粒种子、一株小苗,还是一棵参天大树,都蕴藏着一个文化现象发展的历程。 在文化发展中,森林文化,也可以说是人文林业,这是一个时代的新诉求。一个与木头、与石头打交道的人,抛开世俗,独辟新途,解读出森林文化产业的无限魅力,他,就是长兴东方梅园公司总经理吴晓虹。[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伴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居住的大环境有着日新月异的变化,生活更加多姿多彩,乡镇文化站正在不断发展和壮大,体系也更加完备系统,给群众的文化生活带来了不少乐趣,丰富了群众的精神需求,从而提高了群众对于新生事物的接纳性,使群众的文化生活不再单调,为了促进乡镇文化建设,我们将对乡镇文化站群众文化活动的一些新想法、新思路展开讨论,研究其可行性,从实质上推动乡镇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新经济时代是一个文化冲击的时代,企业能否培育自己的文化并发挥其作用,将决定其在新经济时代的生存能力,企业文化将成为企业的第一竞争力。重庆市万州区农村信用联社审时度势、积极变革,以与时俱进、永创新高的胆识,用摒弃旧文化、提倡新文化的理念全新构建企业文化,通过企业文化建设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不断壮大自身实力,从而推动了农村信用联社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正地方民俗艺术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彰显着鲜明的地方特色,积淀着延绵的岁月印痕,蕴涵着深厚的艺术传承,浸润着淳朴的乡土情怀,饱含着亲切的情感回忆,让人在欣赏中尽览民俗之魅,在品味中赞叹艺术之美。在广大青少年学生中开展地方民俗艺术的保护与传承,不但有助于拓展他们的文化视野,丰富他们的历史认知,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更能进一步激发他们的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怀。然而,随着社会的变迁与时代的发展,不少地方民俗艺术在保护与传承过程中遇到了新的困难。例如上海市崇明区的灶花民俗艺术,就以其朴实纯  相似文献   

14.
气候变化与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早期稻作农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中国全新世大暖期的到来,黄河中下游地区迎来了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这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优越条件。虽然黄河中下游地区是以旱作农业为主体的,但在粟作农业发展的同时,稻作农业也在孕育发生。从距今七八千年的裴李岗文化时期直到夏商时代,尽管其间气候状况发生过冷暖波动,稻作的发展也存在有起伏变化,但在整个全新世大暖期,稻作农业基本上都在逶迤发展着。实际上在全新世大暖期存在着一个粟稻混作区,其范围随着气候变化虽在不断波动,但大体位置在黄淮之间。这与黄河中下游地区所处的南北生态过渡带的地理环境密不可分,也是南北文化交流的重要体现。从裴李岗文化时期到夏商时代的早期稻作农业,也经历了一个发生、发展的演变过程,它对黄河流域的古代农业及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充分显示了气候变化对农业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及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一定的文化传承离不开文化的物质文化载体,园林风景作为一种物质载体,他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成果,他的发展是人类文化与历史的传承。不同时代都有着这个时代所特有的文化内涵,新的风景园林中的文化当然也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对过去历史文化的再现,同时也应该重视融入现今的文化价值,不局限于一时一地才能真正的我国风景园林文化的发展。本文主要通过对风景园林文化定义的理解,在新形势下如何处理风景园林与自然文化景观之间的关系,在实践中如何促进风景园林中的文化建设,从而在新形势下促进风景园林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创意产业在提升区域经济硬实力与软实力方面的巨大作用与潜力不断彰显.目前我国农村文化产业存在着规模较小,产业化链条较短,发展比较单一,综合效益比较差等问题.这种状况不仅使农村文化的传承和繁荣日益困难,而且很难应对全球化时代西方发达国家强势文化的挑战.加快农村文化产业自主开发,突出其创意独特性,提升其创意科学性,推动其创意持续性.以创意经济作为切入点推动农村文化资源产业化又好又快发展是一条切实可行之路.  相似文献   

17.
当21世纪的大门开启之后,仔细审视我们的时代,你会发现,海德格尔所预言的“世界图像时代”已经到来,图像文化正在生成。而我们有幸置身其中,实践并思考着。 2003年12月、农业发展与金融杂志社摄影创作研讨班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举办。来自农发行黑龙江、山东、河南、陕西、甘肃、海南、广东等省、市级分行的代表欢聚一堂,就如何改进新闻图片  相似文献   

18.
伴随着中国地质事业的发展,“三光荣”精神的内涵和外延不断丰富和拓展,并成为广大地质工作者开拓先行、坚守奉献、探索创新的力量源泉。在新的历史时期,地质工作者更要把握时代机遇,继续弘扬和拓展“三光荣”精神,创新地质找矿突破新机制,丰富地质文化载体,推进地质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  相似文献   

19.
从企业文化内涵的角度,论述企业文化是在企业长期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并沉淀在企业员工心目中的一种价值理念,是企业增强竞争力的无形资产。提出了以人为本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基础,先进的企业文化要重视人的因素,以一种行为准则、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凝聚员工的归属感。创新和发展是企业文化的核心,企业文化建设要与时代发展和变化同步。  相似文献   

20.
在知识经济时代,游客对乡村旅游的需求体现在精神文化和个性化方面。从文化创意视角研究了乡村旅游中创意产品的发展,运用文化创意思维,提出了加强乡村旅游文化创意能力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