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本文在总结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历史、指出选择实行混业经营必然性的同时,对次贷危机影响我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模式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审慎推进金融机构的混业经营模式建设、完善金融混业经营及监管方面的法律法规、继续推进金融机构公司化改革、建立严格的信息披露制度和即时风险控制系统等对策。  相似文献   

2.
商业银行是我国金融业的主体和基础载体,发挥着引导资金流通与实现资金余缺调剂的重要职能.然而,融资困境一直是市场参与主体发展的瓶颈,“钱荒”问题日益凸显与蔓延,遏制了投融资活动的资金需求.同时,民间“钱慌”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金融市场的流动性.基于此,商业银行表外事项迅猛发展,发挥了创造利润与缓解流动性压力的双重作用,但其膨胀的杠杆效应,重构了银行风险结构,加剧的风险更阻碍了商业银行的发展.因此,以表外事项为载体,以表外风险监管为目标,以表外负债风险监管为核心,构建商业银行业务收益——风险博弈模型,完善商业银行表外事项运作与信息披露机制,逐步提高风险监管效率,从而确保其稳健经营和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表外业务在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占比日渐提升,而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会计确认做法各异、会计计量过于简单、会计记录不规范、会计报告信息披露不充分,给商业银行经营带来较大风险。提出明确表外业务会计确认标准、结合风险因素对表外业务进行会计计量、理顺表外业务会计记录内容及流程、加强表外业务会计报告管理等措施,增强表外业务会计信息的可比性、透明性、决策有用性。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协同理论的基础上,对我国金融业混业经营的风险和监管模式进行了重新审视,认为当前我国金融业混业经营面临系统外风险、内部子系统之间的风险和系统内风险,风险发生的机理关键是看金融系统与实体经济、监管与混业经营以及金融创新与监管之间能否做到有效的协同。在综合审视这些风险的基础上,本文设计了强调监管协同机制的一套监管模式。  相似文献   

5.
袁雷 《金融会计》2014,(8):5-14
出于盈利和规避监管的动机,近几年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迅猛,在此大背景下,构建商业银行表外业务披露框架,夯实信息基础,对于提升宏观审慎管理的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了宏观审慎管理对银行业金融机构表外业务披露的管理需求,并围绕着宏观审慎管理框架的信息需求初步构建了表外业务披露框架,并对完善宏观审慎当局关于表外业务的监管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6.
摘要:金融科技作为一种“破坏式”的创新,深化了金融机构业务交叉和混业经营,成为风险更具爆发性和传染性的催化剂,对传统金融监管提出了挑战,由此“穿透式”的监管理念应运而生。本文首先阐述了穿透式监管的基本内涵和理论机理,其次分析了美国、英国和欧盟等国家或组织穿透式监管的国际经验,最后提出金融科技穿透式监管的实现路径,如丰富监管主体,统筹监管体系;明晰监管边界,统一监管规范;细化监管对象,避免风险加剧;借助监管科技,强化信息披露。  相似文献   

7.
随着金融改革的不断推进,金融制度的日益完善,混业经营也成为我国金融业在今后较长一段时间的发展趋势。本文从金融业混业经营的现状入手,在分析会计信息在降低商业银行混业经营负面效应中的作用的基础上,提出了规范我国混业经营商业银行会计信息披露的两条途径。  相似文献   

8.
表外业务逐渐取代传统的存贷业务,在我国商业银行业务中所占的比重逐年上升,日趋成为目前我国银行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由于表外业务的多样性和特殊性以及其信息披露缺乏操作层面的规范约束,致使商业银行披露的信息尚不能满足内外部使用者对信息披露的需求,其实用性和充分性受到质疑。同时,又存在会计信息披露形式过简,相关信息少,缺乏潜在风险披露等问题。笔者从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会计信息披露现状出发,参考国内外对商业银行表外业务会计信息披露的相关规定,指出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及产生原因,并提出解决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9.
构建表外业务风险管理的长效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谢启标 《新金融》2006,(4):58-60
西方国家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重要性与日俱增,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份额也逐渐增大,但是,表外业务给银行带来丰厚收益的同时也隐藏着巨大风险。基于此,本文分析了表外业务面临的风险,论证了构建表外业务风险管理长效机制的必要性,并从完善风险管理体系、规范信息披露、加强技术建设、强化监管职能等方面提出了风险管理长效机制建设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0.
国有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谢启标 《金融论坛》2006,11(9):49-53
改革开放以来,国有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范围还很狭窄,多以金融服务类业务为主,“或有类”业务较少,因此与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相比差距十分明显。具体来说,存在表外业务收入占比偏低、创新能力不足、发展不平衡、管理不规范等问题,究其原因主要包括分业经营管理体制的约束、金融市场环境欠佳、市场交易主体不够成熟、银行体制改革滞后及专业人才与先进技术缺乏等。因此,国有商业银行大力发展表外业务必须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尽快实行混业经营制度,统筹规划、强化产品开发,加大科技投入和人才储备力度,实施有效市场营销策略,强化风险防范和金融监管。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以来,国有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范围还很狭窄,多以金融服务类业务为主,“或有类”业务较少,因此与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相比差距十分明显。具体来说,存在表外业务收入占比偏低、创新能力不足、发展不平衡、管理不规范等问题,究其原因主要包括分业经营管理体制的约束、金融市场环境欠佳、市场交易主体不够成熟、银行体制改革滞后及专业人才与先进技术缺乏等。因此,国有商业银行大力发展表外业务必须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尽快实行混业经营制度。统筹规划、强化产品开发,加大科技投入和人才储备力度,实施有效市场营销策略,强化风险防范和金融监管。  相似文献   

12.
混业经营趋势下的我国金融监管改进策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短期内中国仍坚持分业经营,但长期内无法避免混业经营的大趋势。在从分业到混业的转变带来规模经济、分散风险和促进金融创新的同时,也伴生着由于金融内部交易而产生的经营不确定性、风险传递、虚假信息披露、违规经营等问题。从金融监管的角度讲,有可能面临监管重复、监管不到位、各监管机构和部门协调不当、监管组织体系设计陈旧等新的挑战,必须未雨绸缪,做好监管方面的准备。  相似文献   

13.
混业经营条件下的金融监管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胡庆康  陈华龙 《新金融》2004,(11):18-20
短期内中国仍坚持分业经营,但长期内无法避免混业经营的趋势。在从分业到混业的转变带来规模经济、分散风险和促进金融创新的同时,也伴生着由于金融内部交易而产生的经营不确定性、风险传递、虚假信息披露和违规经营等问题。从金融监管的角度讲、有可能面临监管重复、监管不到位、各监管机构和部门协调不当、监管组织体系设计陈旧等新的挑战,必须未雨绸缪,做好监管方面的准备。  相似文献   

14.
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市场的发展和金融管制的放松,商业银行混业经营趋势越来越明显,业务多元化、收益多元化已成为商业银行新时期的发展特征。商业银行以提供财务服务为特征的表外业务越来越多,经营货币已不再能涵盖现代商业银行的基本职能。  相似文献   

15.
荣华  陈岱松 《海南金融》2008,3(4):61-66
实证研究与实践经验表明,在20世纪30年代的金融危机中,之所以有大量商业银行倒闭,主要原因在于其多属于单一型银行,资本充足率较低,收入来源单一,抗风险能力弱,故商业银行业务多元化将促使收益多元化,增强抗风险能力。商业银行介入证券投资基金模型多样.主要以金融控股集团和全能银行的混业经营模式为典型。为分散、避免混业经营的道德风险、发操作风险及法律风险发生,应在商业银行内部建立和完善金融“防火墙”制度,严格督导金融机构履行资本充足率指标。对商业银行和基金管理公司实行“资本双充足”监管原则。  相似文献   

16.
一、目前金融混业经营及其证券交易模式现状 2002年元月中国人民银行颁布《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鼓励并支持商业银行开办代理证券业务和财务顾问等投资银行业务,规定:商业银行在经过中国人民银行审查批准后,可以开办金融衍生业务、代理证券业务以及投资基金托管、信息咨询、财务顾问等投资银行业务,鼓励金融混业经营的深  相似文献   

17.
银行业由分业经营走向混业经营,是当今世界金融领域发展的一大趋势。我国目前若仍坚持分业经营原则,势必难与英、美等西方发达国家混业经营下的银行展开竞争。本文通过分析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从分业经营走向混业经营的过程,从中找出其发展的合理性,并从我国商业银行提高市场效率和强化风险控制以提高国际竞争力角度,阐述我国商业银行实行混业经营的必然性。同时,阐述了我国商业银行选择在分业监管下实行混业经营的金融控股公司模式的原因,并就商业银行实行混业经营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应对策略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8.
金融混业经营已成为世界金融业的发展趋势,相对于分业经营,它具有效率优势,但同时带来了分业经营所没有的风险。因此,金融混业经营下如何控制风险是一个重要问题,无论是哪种金融混业经营模式都需要进行风险控制。就金融混业经营模式来说,我国可行的选择是金融控股公司。为了防范金融控股公司的风险,我国法律应该对金融混业经营主体(金融控股公司及子公司)在主体资格、主体组织、主体行为和主体责任四个方面进行规制。  相似文献   

19.
混业经营趋势下的中间业务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实践证明,银行业务越是高速发展,越要注意防范风险。虽然中间业务总体上相对于资产业务风险较低,但金融衍生品、投资型理财等可能形成或有资产或或有负债的表外业务,同样具有较高的风险。特别是介入混业经营的相关业务,更是管理当局的监管重点。因此,在大力发展“混业类”中间业务的同时,必须强化风险偏好,切实把风险的识别、评估、释缓和防范作为加强中间业务管理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20.
肖佳丽 《中国外资》2011,(20):62-62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表外业务以其盈利性高、对资本要求低的特点,成为西方国家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的一个重点。但表外业务不在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上反映,运作透明度不高,风险具有较强的隐蔽性,较难预测和评估,且其风险易转化成整个银行系统甚至金融系统的风险。本文着眼于表外业务的特征与各种风险,提出了对商业银行表外业务进行监管的主体、目标、手段和工具,对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风险管理与控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