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承接产业转移需要良好的法治环境.良好的法治环境有利于提升投资吸引力,增强投资信心,保障投资安全,催生投资行为,是承接产业转移的基础和保障.我们应从加强普法教育、改善政务环境、司法环境、法律服务环境、培养法治人才等方面,优化承接产业转移的法治环境,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西部地区在加快承接产业转移时,要注重坚持科学发展,统筹兼顾承接产业转移的各方面关系;要以市场为导向,减少行政干预;要注重促进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要加强资源节约和注重环境保护。主要途径是:充分运用政策优势、充分发挥引进产业与本地资源结合优势、加快承接产业转移载体的功能、建设完善承接产业转移的体制机制等。  相似文献   

3.
在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中,合理有效开发高技能人才,对促进承接产业转移十分重要和紧迫.由于郴州高技能人才需求大于供给,并且存在供需总量矛盾、供需质量矛盾、供需结构矛盾和供需市场矛盾等问题.本文就此问题进行了详细和科学的数据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下对策建议:政府要出台有力的扶持政策,促进高技能人才健康成长;职业院校要适应地方产业发展需要,培养合格的高技能人才;企业要立足于自身的发展需要,培养、使用好高技能人才.  相似文献   

4.
皖江承接产业转移带承接转移的企业可能会对皖江城市带带来环境污染、产业竞争力不强等诸多问题。以自主创新促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可减少环境污染、增加对东部转移产业的吸引力,并使产品适应市场的变化。皖江承接产业转移带目前具有良好的创新文化和环境、具有丰富的自主创新的资源和自主创新的基础。可从规划创新、加强产业集群的建设和自主创新环境的建设三方面入手,以自主创新促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为东部产业向中、西部转移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5.
有效承接产业转移,可以带动欠发达地区技术进步,增加就业,促进经济发展。河南省牢牢把握国外和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外移的机遇,在承接转移方面有所成效,但还存在投资环境差、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为了更好地承接转移产业,应该优化投资环境;有选择地承接产业转移;加强产业集群建设;增强技术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6.
承接台湾产业转移是建设海西先进制造业基地的主要方向近年来,福建省在全面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努力搭建对台交流平台,主动承接台湾产业外移,闽台产业对接呈现出步伐加快、规模扩大、质量结构优化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7.
皖江城市带顺应当前产业转移的发展要求,其所受政策的支持力度不断增大,承接载体初具规模,步伐明显加快,拉动效应日益显现.与此同时,受产业转移区域粘性、配套产业体系优势不足、产业承接园建设中面临的挑战等因素制约,产业承接面临诸多问题.为加速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步伐,必须加大自主创新力度;充分发掘比较优势,打造产业特色,构筑产业集群化;加快承接园区建设,完善承接产业转移的载体;加大宣传力度,逐步完善配套软环境.  相似文献   

8.
优化承接产业转移的法治环境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之华 《经济视角》2010,(11):19-21
承接产业转移需要良好的法治环境。良好的法治环境有利于提升投资吸引力,增强投资信心,保障投资安全,催生投资行为,是承接产业转移的基础和保障。我们应从加强普法教育、改善政务环境、司法环境、法律服务环境、培养法治人才等方面,优化承接产业转移的法治环境,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县级医院是县域内的医疗服务中心、农村三级医疗服务网络的龙头和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纽带.但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城镇化步伐加快,我省县级医院服务水平还不能完全适应居民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本文通过破解县级医院的盈利困境、加强基层队伍人才建设、强化县级医院在医联体中的枢纽作用、推行县域内医养结合等方式,提升县级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努力达到县城内就诊率90%的目标.  相似文献   

10.
尚玉红 《时代经贸》2008,6(19):141-143
当前国外与沿海双重产业转移为位于粤北的韶关提供了产业承接机遇,但园区建设、项目用地、环境评价、用工、交通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制约了其承接声业转移的能力。为此,要推进产业园区建设、集约节约用地、合理引进项目、加强人力资源教育培训、加快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争取财政性资金支持等旺增强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促进韶关经济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1.
有关产业转移对承接地和转出地环境影响的研究一直存在较大争议。以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为分析对象,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评估、分析示范区建立对承接地和转出地的生态环境影响,实证得出结论: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建立对承接地(皖江区域)的环境影响显著为正,而对主要转出地(长三角地区)的环境影响部分显著为正。因此,实施产业转移并不一定会使承接地的环境恶化,只要加强转移进入门槛和环境管制,承接地和转出地通过科学有效的产业转移可以实现环境“双赢”。  相似文献   

12.
承接产业转移可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河南当前承接产业转移的规模逐步扩大,引资来源地集中,项目质量逐渐提高,承载平台在蓬勃发展,同时具有资源、人力、区位、土地等优势。但软环境建设不到位,面临激烈的区域竞争,承接产业的层次仍比较低。在产业转移的浪潮和中央扶持中西部发展的机遇下,河南应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完善不足的地方,积极采取措施承接产业转移,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调整产业结构,发展自身经济。  相似文献   

13.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会计人才的质量和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会计人才建设更注重实践性、应用型、学术型的复合专业人才。目前,县级是主要以财务会计为主体、成本会计、预算会计为辅的阶梯型初级人才体系。按照会计人才发展目标,县级人才建设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14.
产业升级一直是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目的。然而改革开放以来,国际产业转移的演进趋势正逐渐使我国的“市场换技术”战略遭遇实施瓶颈。首先分析国际产业转移进程对我国产业升级的基本影响,指出低商务成本的产业技术升级是可持续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关键,高便利性融资模式是降低商务成本的有效途径。然后分析确定了融资租赁为当前保障产业升级顺利进行的低商务成本融资模式。最后提出完善财税政策破解“营改增”试点实施进程中的难题、鼓励公司法人主体的多元化以及融资渠道的多元化、充实产业政策和技术政策以充分突出杠杆地位、确立统筹管理机制以加快全国性行业协会体系和法律监管体系的建设、加强社会化教育培养复合型人才五点对策。  相似文献   

15.
常静 《当代经济》2016,(13):60-62
随着我国沿海地区的产业升级,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规模也逐渐扩大.湖北省主要承接的是第二产业的转入,在这一过程中难免产生能耗的增加、污染排放量增大等破坏生态环境的负效应.通过对湖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具体分析和环境代价测算可以发现,第三产业的外资使用效率更高,而且,对于由环境负效应造成的GDP折损,第三产业低于第二产业.因此,湖北省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要注重转入产业的行业选择并设立相应的环境准入门槛.  相似文献   

16.
朱容皋 《经济师》2009,(2):69-70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是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依法治教是政府行政人员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政府行政人员对发展农村职教的责任是把发展农村职教纳入县级政府工作规划及领导目标责任制管理。自觉提高认识、转变观念、主动工作.努力营造外部环境,重点扶持办好各县职教中心,广辟渠道、努力增加投入,把好用人关,加强监督与指导。  相似文献   

17.
在国际产业转移的背景下,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呈现新趋势:承接产业由劳动、资本密集型产业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对外直接投资(ODI)、外商直接投资(FDI)和离岸外包成为产业转移的主要路径,产业转移由垂直分工向垂直与水平复合型分工方式发展。我国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应更加积极,由被动地接受边缘产业或环节向主动"走出去"转变。同时,做好基础设施建设和加大人才培养力度;进一步提高行业的市场竞争力,避免海外高新技术在我国市场形成垄断;重视独立自主研发,提高在产业链分工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8.
通过着重培养产业链成长,广西各产业园区得到快速发展,并因其具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等优势,而成为广西承接产业转移、加速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的主要平台和载体。广西还在着力建好原有园区的基础上,建设了一批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专门园区,努力使工业园区成为承接产业转移带动本地工业快速发展的龙头。  相似文献   

19.
华坚  张瑶瑶 《经济地理》2019,39(5):10-18
全面认知湄公河五国对接中国产业转移能力的时空分异特征对于推动澜湄合作、构建"亚洲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计算显示性竞争优势指数揭示中国和湄公河五国比较优势互补特征,认为湄公河五国具备一定对接中国产业转移的基础条件;依据"四力模型"构建湄公河五国产业转移承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时序全局因子分析法对湄公河五国产业转移承接能力进行评价,并结合GIS空间分析方法揭示湄公河五国产业转移承接力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时间上,2009—2015年湄公河五国产业转移承接力呈波动上升趋势,2016年有所下降;空间上,湄公河五国产业转移吸引力和产业转移发展力分布较为均衡,产业转移鉴别力和产业转移支撑力分布较为不均衡。结合中国和湄公河五国不同比较优势和要素禀赋差异,从转移不同类型产业、推进基础设施建设、进行人才合作、建设产业园区等角度为深化澜湄六国合作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东部地区部分产业向外转移的趋势下,河南省要把握机遇,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提升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水平和力度。以下在分析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各种优势的基础上,分别从政府层面和企业层面提出提升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水平和力度的对策建议,促进河南省产业结构升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