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承接产业转移需要良好的法治环境.良好的法治环境有利于提升投资吸引力,增强投资信心,保障投资安全,催生投资行为,是承接产业转移的基础和保障.我们应从加强普法教育、改善政务环境、司法环境、法律服务环境、培养法治人才等方面,优化承接产业转移的法治环境,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有效承接产业转移,可以带动欠发达地区技术进步,增加就业,促进经济发展。河南省牢牢把握国外和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外移的机遇,在承接转移方面有所成效,但还存在投资环境差、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为了更好地承接转移产业,应该优化投资环境;有选择地承接产业转移;加强产业集群建设;增强技术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3.
福建省龙岩、南平两市有比较好的区位交通优势和产业发展基础,在投资平台建设、要素保障、政策环境和政府服务方面也具有相对优势,因此,应加快推进两市承接珠三角地区加工贸易梯度转移的力度。同时本文还从影响两市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的对策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4.
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生态困境与出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是西部地区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举措,但西部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存在明显的生态困境。其中,既有产业转移规律所致的客观原因,也有西部地区生态意识缺失的主观原因。因此,必须从国家层面统筹管理国内产业转移,同时西部地区要做好生态规划,充分发挥市场调节机制,营造良好投资环境,建立和完善技术承接机制等。  相似文献   

5.
马静芳  熊曦 《当代经济》2007,(23):108-109
本文系统分析了欠发达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意义和可行性,提出了欠发达区域承接产业转移三大途径.并结合北部湾区域承接产业转移战略选择与定位,从北部湾的优势和承接产业转移的战略重点提出北部湾应该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以打造科技园区为载体、营造良好的承接产业转移环境来促进北部湾区域又快又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皖江承接产业转移带承接转移的企业可能会对皖江城市带带来环境污染、产业竞争力不强等诸多问题。以自主创新促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可减少环境污染、增加对东部转移产业的吸引力,并使产品适应市场的变化。皖江承接产业转移带目前具有良好的创新文化和环境、具有丰富的自主创新的资源和自主创新的基础。可从规划创新、加强产业集群的建设和自主创新环境的建设三方面入手,以自主创新促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为东部产业向中、西部转移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7.
范磊 《时代经贸》2011,(18):14-14
承接产业转移对优化陕西产业结构,缩小区域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但产业转移中,陕西承接的大多是“三高”产业,随着东部转移项目的持续进入,陕西已面临环境恶化的现实压力。为促进产业承接的健康发展,必须分析影响陕西污染产业承接的因素,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将环境风险的防范和化解纳入产业承接战略。  相似文献   

8.
世界航空工业的产业转移趋势与我国承接措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由于新兴市场兴起与竞争的加剧,世界顶级航空工业厂商开始将部分生产与研发活动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推动航空工业产业转移的主要是主系统集成商,转移的方式是转包生产、风险合作伙伴等。中国承接世界航空工业产业转移,需要充分利用自身的市场规模、良好的基础设施,充分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并改善投资环境。  相似文献   

9.
后金融危机时期加快我国区域产业转移的思路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蔓延与冲击,我国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的产业转移的速度与规模都有待提升,这对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中西部地区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在商务成本、产业配套能力和投资环境等方面还存在诸多制约因素。中央政府应加紧制定相关规划和政策对区域产业转移加以引导和协调,并通过财政、税收等手段加以支持和促进。中西部地区要加快提升产业配套能力、优化投资环境,有效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  相似文献   

10.
研究根据可获取数据测算了自20世纪90年代承接第四次国际产业转移以来,中国(依托FDI)参与国际产业转移的碳排放水平,包括依托外商直接投资(IFDI)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和依托对外直接投资(OFDI)对外产业转移两方面的碳排放总量和碳排放强度。通过投入产出法测算了中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碳排放水平,通过本国替代法和承接国筛选法估算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碳排放水平,测算了中国参与国际产业转移的净碳排放水平,以及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碳排放水平对IFDI的脱钩程度。基于测算结果,从总量、结构、强度、脱钩程度四个维度分析了中国(依托FDI)参与国际产业转移的碳排放水平演进趋势。  相似文献   

11.
目前,台商投资大陆进入第二轮高峰期,而且,投资的重点区域已从珠江三角洲,闽南地区转移到长江三角洲。作为长江三角洲地工,如何在台湾地区新一轮产业转移中抓住机遇,承接辐射,从而不断壮大长三角地区IT产业优势,加快建设国际新兴的IT制造业基地?这是事关长三角地区及至我国IT产业发展的重要课题。本文拟对长三角地区承接台湾IT产业转移进行初步分析和思考。  相似文献   

12.
提升西部地区产业承接能力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产业转移对承接方具有优势升级效应和结构优化效应,西部地区能否充分利用产业转移带来的机遇,关键在于承接能力。影响产业承接能力主要因素有两方面,一方面是西部地区产业承接的客观环境;另一方面是西部地区承接产业的竞争力。该文认为,西部地区应该采取积极主动的措施改善产业转移的环境;发挥承接企业的主体功能,提高产业竞争力;进而提升产业承接能力,发展西部地区经济。  相似文献   

13.
有关产业转移对承接地和转出地环境影响的研究一直存在较大争议。以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为分析对象,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评估、分析示范区建立对承接地和转出地的生态环境影响,实证得出结论: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建立对承接地(皖江区域)的环境影响显著为正,而对主要转出地(长三角地区)的环境影响部分显著为正。因此,实施产业转移并不一定会使承接地的环境恶化,只要加强转移进入门槛和环境管制,承接地和转出地通过科学有效的产业转移可以实现环境“双赢”。  相似文献   

14.
王佳 《时代经贸》2014,(6):214-215
产业转移是市场经济规律作用下不同区域产业分工格局优化的必然要求。从有利条件上看,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政策优势、区位优势、生产要素优势、区位优势明显。从行业上看,河南省在食品工业、铝工业、煤化工产业、装备制造业等行业承接产业转移具有优势。河南应发挥产业集群的辐射带动。力,打造产业转移平台,不断优化投资软环境,有序承接产业转移。  相似文献   

15.
东部产业转移区域选择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东部地区传统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是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整合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扩张行为.本文从产业转移的微观层面出发,对影响产业转移投资主体的区域选择因素进行逐一分析,进而指出中西部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优化投资环境时应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6.
以泛长三角地区的制造业为研究样本,探寻产业转移类型与承接地环境之间的内在耦合规律。研究发现,不同产业转移类型与承接地环境的相关性存在明显的差异,主要表现为:承接地的市场化水平对成本推动型产业转移呈现出显著的负影响,承接地的市场化程度越高,越不利于产业的承接;区域梯度差异不是所有类型产业转移的必要条件,在资源推动型产业转移中转移地和承接地间的产业梯度差异表现并不显著;此外,市场推动型产业转移的关联程度要显著高于成本推动型和资源推动型的产业转移。  相似文献   

17.
永州位于湖南南部,毗邻“两广”,是承接“珠三角”等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理想场所。以梯度转移理论为框架,分析了永州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所面临的机遇和问题,提出了统一规划园区、合理布局产业;创新担保方式,增加信贷投入;加强贷后管理,确保资金安全;提高业务技能,增加金融供给;提高行政效能,优化投资环境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在国际产业转移的背景下,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呈现新趋势:承接产业由劳动、资本密集型产业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对外直接投资(ODI)、外商直接投资(FDI)和离岸外包成为产业转移的主要路径,产业转移由垂直分工向垂直与水平复合型分工方式发展。我国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应更加积极,由被动地接受边缘产业或环节向主动"走出去"转变。同时,做好基础设施建设和加大人才培养力度;进一步提高行业的市场竞争力,避免海外高新技术在我国市场形成垄断;重视独立自主研发,提高在产业链分工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9.
柳勇 《经济研究导刊》2012,(8):67-68,71
产业转移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是影响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因素,对于承接地来说,则是推动其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湖北省作为中部地区的欠发达省份,客观上存在接受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和国际产业转移的重要性和可能性。承接产业转移是推动湖北经济跨越式发展的现实要求,是加快湖北省产业升级的重要途径。在产业承接过程中,湖北省既有产业转移带来的积极正面效应,也面临着一定的风险。针对这些风险,湖北省应该充分利用比较优势,改善投资环境,扩大招商引资,保护生态环境,健全监管体系,大力发展产业集群,推动产业创新。  相似文献   

20.
伴随高速经济发展而来的环境恶化、资源耗竭等一系列环境问题,不但降低了当代人的生活水平,而且也削弱了后代人生存发展的能力。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可持续理论,是过度使用环境,遭到环境报复以后,人们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而得出的经验总结。近年来,国内掀起了一波污染密集产业由东部向中西部地区梯度转移的产业转移浪潮。一方面,污染密集产业转移的承接地需要通过承接产业以带动地区经济增长;另一方面,又不得不正视污染密集产业进入带来的环境等负面效应。文章从污染密集产业承接地的角度,基于环境与经济运行的物质平衡系统,结合环境容量约束来分析污染密集产业转移承接地的环境效应,并提出承接地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三条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