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本文运用logistic模型对影响农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与意愿的因素进行回归分析,说明年龄、文化程度、家庭年净收入及外出务工人口等因素影响着农民参与新农保的意愿.因此,应提高农民收入,加大向农民宣传的力度,强化对新农保的财政支持,完善新农保制度体系,促进农民养老保险的快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社会各方面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愈来愈高。而农村劳动力素质日益成为制约我国就业数量和层次提高的主要因素之一。对农民先培训后就业,以培训促就业,抓培训就是抓就业,正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加强非农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就业竞争力,对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增收,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有较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3.
文章在既有文献的基础上,采用Logistic模型分析法研究农民住房保障对农民宅基地流转意愿的影响效应,为合理引导农民退出闲置宅基地资源提供理论支撑.研究发现,农民集居意愿与宅基地流转意愿成正相关,即农民集居意愿越高,则流转宅基地的意愿就越高,反之农民集居意愿越低,流转宅基地意愿就越低;在住房得到保障的因素分析中,集居意愿、现居状况正向影响宅基地流转意愿,集居拉力、支付能力、政策认知及补偿机制负向影响宅基地流转意愿;在住房失去保障的因素分析中,集居阻力则负向影响宅基地流转意愿.基于此,本研究认为提高农民宅基地流转意愿积极性,促进宅基地有效流转应建立利益补偿机制、宣传推广惠民政策、健全保障性服务.  相似文献   

4.
基于对河北省838个农户的调查数据,利用Logistic模型,从受访者个人特征、家庭特征、村庄特征等方面对农民合作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农民的年龄、文化程度、对农民合作组织的认知程度与其合作意愿存在正相关关系;村干部有着比普通农民更为强烈的合作意愿;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其合作意愿异向变化;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业的农民合作意愿强于源于非农业农民;而农民性别以及以村庄地理位置、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村集体经济状况所体现的村庄特征变量对农民合作意愿影响不显著。基于上述结果,从宣传引导与典型示范、建设学习型农村、培育新型农民、改善农业劳动力结构、加强村干部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在征用农民土地的过程中,农民的土地发展权被剥夺,给被征地农民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农民权益受到了侵害.本文分析了造成农民经济损失的原因,而且针对这种损失提出了具体的计算方法和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6.
邹秀清 《经济问题》2003,103(12):36-38
定性分析了农民土地产权稳定性意愿对土地产权稳定性的可能影响,并利用抽样调查的数据对农民土地产权稳定性意愿与土地产权稳定性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揭示,在调查区域,农民的土地产权稳定性意愿并未得到尊重,即农民意愿对土地产权稳定性未能发挥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7.
我国现行土地征用制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土地的泛滥化征用,以及针对农民的补偿偏低等,侵害了农民的土地使用权、补偿知情权等权益.这主要因为相关法律法规针对公共利益的界定不明确、农民缺乏相应的维权意识和能力.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应该明确公共利益的界定,以及增强农民的维权意识以及组织化.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中部生态脆弱地区农民的调查,运用逻辑(Logistic)模型探讨农民采用农业新技术的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中部生态脆弱地区农民已经深刻认识到农业科技对于脱贫致富的重要作用,但对农业新技术的采用意愿相对较低.通过进一步对农业新技术采用意愿的影响因素检验,结果发现,农民是否是科技示范户,是否是农业经营大户,是否可以便捷地获取农业科技信息,农民的性别、家庭人均收入、受教育程度,以及是否参加过农业科技培训等因素对农民采用新技术意愿有显著的影响,呈现正相关关系;年龄和外出务工时间对农民采用新技术也有显著的影响,呈现负相关关系;是否村干部,是否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对生态脆弱地区农民新技术的采用意愿影响不显著.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为推动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促进粮食自给能力的不断提高,需要对农民种田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通过对农户的个人特征、家庭特征、种粮投入、种粮环境等农民种粮意愿影响因素调查发现,粮食生产后劲不足,农业设备使用率低,农机培训与实际不对接,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不规范,土地抛荒状况严重,这些问题影响粮食生产。为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增强粮食自给能力,保障粮食安全,必须吸引人才投身农业,加强适用技术培训,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发展,完善土地流转制度。  相似文献   

10.
我国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的成本收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高农民的素质是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开展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是提高农民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农民参加培训的成本收益不对称,影响了农民参与的积极性,也阻碍了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的进一步发展。本文从促进农业自身发展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视角分析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的成本与收益对农民参与培训决策的影响,并提出促进农民职业技能培训进一步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在征用农民土地的过程中,农民的土地发展权被剥夺,给被征地农民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农民权益受到了侵害。本文分析了造成农民经济损失的原因,而且针对这种损失提出了具体的计算方法和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利用宁波市8个县市区511个种养农户的调查数据,分析了农民参加生产技能培训的需求和意愿;借助Tobit双边截取模型、回归模型,重点研究了农民参训行为的影响因素和培训满意度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农民最需要的农业技术培训是优良品种栽培技术培训,最喜欢的培训方式是参观学习,最喜欢的培训时间是一天,最喜欢的培训安排是根据农时进行;农民的参训行为受性别、村干部、种植规模、收入来源等因素影响,培训满意度受培训场所选择、培训内容、培训前是否征求被培训者的意见、培训教师是否为专家等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一切导致家庭贫困和社会经济不发展的劳动力素质低下的原因都可以归结为劳动力思想观念素质低下,人的文化、技能、健康等素质最终要受其思想观念素质的制约.农户商品经济观念制约其农户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行为进而影响农户家庭贫富.为此,要通过宣传培训、政策引导、利益驱动、典型带动、招商引资等途径,培育农民的市场参与意识、市场竞争意识、市场风险意识、市场约束意识.  相似文献   

14.
在计划经济时期,政府每拿一份土地,就对应解决所有依赖这份土地生存的人口的就业问题。那时,农民甚至希望政府征地,征地农民就可以吃“皇粮”,生老病死就有了依靠,所以政府能够几乎无摩擦地拿到农民的土地。可是,现在很多地方土地征用已不再解决农民就业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农民对土地征用顾虑重重,从而抵制和排斥将身份由农民转变为居民。  相似文献   

15.
就业状态与农民增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收入的提高及其波折,与经济大环境是紧密相关的。改善就业环境,目前的焦点是改革和完善土地征用制度;完善就业培养机制,提高劳动力素质,强化就业能力;优化就业结构;加强就业保障制度,营造农民就业的良好氛围。  相似文献   

16.
《经济研究参考》2004,(44):33-36
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宁波市土地被征用人员数量迅速增长,1996年以来全市被征地农民共32万人左右,预计今后3~5年还将新增25万~40万人,同时在农村还存在大量的富余劳动力,做好这部分人的就业、培训和社会保障等工作是当务之急。近年来,宁波市十分重视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工作,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先后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工作措施,农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取得了重大突破。一、统筹城乡社会保障的具体做法(一)被征地人员、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工作启动。城乡统筹就业试点工作顺利推进,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框架基本构成。…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利用陕西省西安市386位农民的实地调查数据,采用logistic模型实证分析了农民对电子政务服务的采纳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农民对电子政务服务的采纳意愿普遍较高,信息服务层次和公众参与层次的采纳意愿高于在线办事层次的采纳意愿;农民的自我效能、感知有用性、感知信任和主观规范均对电子政务服务采纳意愿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调查数据还进一步表明,不会使用、没听说过政府网站和缺少电脑等硬件是阻碍农民采纳电子政务服务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析出,黑龙江农民非农就业问题日益严峻,分析黑龙江农民非农就业问题障碍,主要有:农民非农就业的盲目性、社会歧视、劳动力市场障碍和土地制度障碍;而农业人口基数大、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落后、农业生产结构不合理,吸纳劳动力的能力下降、城镇化水平滞后、乡镇企业发展速度缓慢、劳动力市场不健全,培训机构不健全是就业障碍形成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增加农民土地财产性收入的土地产权障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方面和发展趋势,土地作为农民最重要和最主要的财产,由于产权主体不清晰,产权内容不明确,致使农民的土地财产性收入难以确保和增加。因此,要以土地产权清晰为着眼点,增加农民的土地财产性收入。土地财产性收入,指土地被国家征用后或土地经营使用权经流转后而得到的相应补偿和收益。  相似文献   

20.
农民对新民居居住意愿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了解农民对新民居的居住意愿是当前农村新民居建设实现供需匹配均衡的一个重要前提。农民的心理感知、农民群体性外部比照是影响农民新民居居住意愿的关键内部因素,但二者对农民新民居居住意愿的影响并不一致:农民可以提高心理意识形成能动的新民居居住意愿;农民个体与入住新民居群体的比照可以增进其新民居居住意愿。新民居政策宣传沟通和外部环境变化是影响农民新民居居住意愿的外部因素。改善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能更好地满足农民对新民居的消费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