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青海经济研究》2008,(6):37-40
大学生“村官”计划是国家出台的一个导向性政策,是提高大学毕业生就业水平和促进农村发展问题的一个双赢战略。中央明确提出,在有条件的地方可选拔大专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到乡村任职,改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结构。近年来,海东地区各县均开展了选聘大学生到农村就业的工作。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农村迫切需要一大批会管理、懂技术的新型人才,他们将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一股新生力量。如何进一步促进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持续进行和良性循环,让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为基层培养一支“引得进,留得住,用得上”的“村官”队伍,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徐正飞 《魅力中国》2010,(8X):220-221
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成为社会各方关注的热点,而在激烈的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中,农村大学毕业生就成为了就业的弱势群体,影响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需要引起重视,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3.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新农村的建设需要众多领域专门人才的智力支持。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就业,有助于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更加有助于缓解目前严峻的就业压力,是一种双赢模式。本文以福建农林大学为例分析了农林高校大学生服务农村基层的状况,并从政策落实、就业期望、教育模式等5个方面进行障碍性因素分析,寻找解决促进农林高校大学生服务农村基层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李琳 《魅力中国》2013,(13):45-46
十六届五中全会,党中央正式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历史任务,这一历史任务的推进与实现,关键在于人才,而客观现实是城乡的差距使人才不断的向城市聚集,新农村建设却缺乏大批人才。在新农村建设需要人才的同时,高等教育改革的推进使得高等教育逐渐大众化,高等教育提供的人才增多,但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度增加,大量的高校毕业生拥挤在城市寻找就业机会。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是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对于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改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结构、培养新农村建设骨干力量和党政干部后备人才,推进新形势下农村改革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以许昌市选聘“村官”为例,对新形势下地方院校大学生基层就业激励机制进行探索研究。  相似文献   

5.
齐冰 《魅力中国》2014,(8):166-166
1999年开始我国启动高校扩招政策,随之而来的是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给社会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首先应该正确认识大学生就业难这一客观现象,这是解决好就业问题的一项基础性工作。笔者从不同方面深入分析了造成这种就业难问题的原因,并进一步提出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6.
《宁波通讯》2009,(5):12-12
针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鄞州‘区依托实施“竞争力提升、新农村建设、和谐区创建”三大行动纲领和“幸福民生40条”,加大就业服务和政策帮扶力度,多渠道缓解大学生就业难,2008年2300余名鄞州籍应届毕业生半年内首次就业率达95%,全年共吸纳6100余名区内外大学生到鄞州就业。今年鄞州区将进一步加大就业扶助力度,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  相似文献   

7.
李亚玲 《中国经贸》2011,(18):134-135
伴随着经济危机的出现,就业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就业歧视对大学应届毕业生来说非常普遍,而在形形色色就业的歧视中,经验歧视成为大学生就业的最大的限制性因素。本文主要从劳动经济学角度分析大学应届毕业生就业经验歧视的原因,进而提出相关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8.
赵云洁 《魅力中国》2013,(32):175-175
当前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严峻,导致许多大学毕业生出现了严重的心理问题,因此高校应加强大学生l心理调适能力的培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应激能力;指导大学生制定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改善大学生当前存在的某些心理问题;教育大学生更新就业观念,勇于实践从“知识蓝领”转变成“科技人才”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面对今年严峻的就业形势,加上金融危机下一些企业纷纷裁员、用人需求明显减少,大学生们正在煎熬中寻找突围的出口。然而,在这个就业的“寒冬”,成都高新区积极打造的大学生就业“家园”——中国大学生创业园(成都)平台,针对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出台了一系列专项扶持政策,从资金、市场、共享技术等方面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优惠。  相似文献   

10.
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以下简称“大学生村官计划”)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从“进、管、出”和培训、使用、稳定队伍的角度思考,管好用好大学生村官,为建立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和实现农民纯收入翻番目标增加了知识与技术要素;  相似文献   

11.
由麦可思研究院(MyCOS Institute)撰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今年6月9日出版.新增了一部分内容——“大学毕业生中期职业发展报告”,该子报告是基于对2007届大学毕业生的半年后和三年后两次跟踪调查而得. 这一报告,不仅对了解大学毕业生毕业之后的职业转换、就业的稳定性、晋升、能力要求、培训、自主创业的变化有重要作用,而且,也提醒我国教育部门和大学,要改变传统的大学生就业统计办法,不能再用初次就业率、半年后就业率来评价一所大学的毕业生就业情况,而应该持续跟踪毕业生毕业3-5年,甚至10年的就业.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就业问题,始终把促进就业摆在优先位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特别关心”。近年来,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就业压力明显上升,导致大学生“慢就业”群体比例不断提高,从而延缓了大学生就业进程。大学生“慢就业”有个体、家庭、高校以及社会等四个方面原因,破解大学生“慢就业”现象也要从这些方面寻找现实路径,促进大学生高质量就业。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就业政策和就业机制发生了根本变化,“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体制已取代“统一计划,统一分配”的制度。随着就业机制的变化,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目益突出。  相似文献   

14.
随着高校的扩招政策,大学毕业生就业出现匹配效率低的问题,一方面用人单位与毕业生无法取得联系,造成失业率上升,另一方面许多大学生只求保底工作而不去寻找更能发挥自己专长的工作,本文分析了大学生就业现状和原因,并从社会保障的角度寻求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5.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一方面,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实现了“供需见面,双向选择,在一定范围内自主择业”这样一种新的就业体制;另一方面我国高等教育已从“精英化教育”阶段转向为“大众化”教育阶段,“大众化”的教育给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带来严重的压力。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体制。解放思想,一方面要求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解放思想,推动就业指导发展以人为本的改革和创新;另一方面也要求大学毕业生解放思想,能够抛弃一些陈腐的思想观念,以自身的努力来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实…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村官政策在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为新农村建设注入新鲜血液以促进中国农村社会的转型方面起到了明显的作用。但是抛开政策研究和农村建设,在政策号召、福利待遇、社会认同等因素的影响下,大学生把“村官”当做人生规划的一种职业选择:从“校园”走入“农村”,这其实也是在国家战略转变的宏观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相似文献   

17.
武琪 《发展》2007,(2):73-74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并把建设新农村作为“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不仅在第二部分“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强调“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而且第三部分的第5条,又分别从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改革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五个方面专门讲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如此鲜明地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重大历史任务,对我们发展农村经济有什么重要意义?“新农村”“新”在哪里?当前建设新农村要解决哪些突出问题?它和建设和谐农村有什么联系?对此,本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初步探讨。[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现阶段党和政府关注的焦点问题,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积极引导大学生到最需要人才的农村基层就业、创业不仅能有效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也将有利于进一步落实党和政府关于“三农”的问题各项政策,有利于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就业是社会广为关注的问题。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是社会公众的主观认识造成的,巨大的就业人数和就业单位有限的人力需求,新闻媒体造势、大学生择业观和就业单位的过渡挑剔是造成就业难不可忽视的因素。从制度、资金、用人单位支持、改革培养模式、见习基地的建设、就业信息渠道的畅通、就业服务体系的建立等方面,建立完善的大学生"预就业"制度,是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陈展 《中国经贸》2009,(14):189-190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当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成为社会问题。本文从市场就业环境、用人单位、高校和毕业生等四个方面分析了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并分别提出了解决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