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政府债务是实现国家机器正常运转的重要资金来源,然而,若债务管理不善则会制约国家经济的发展,并可能引发债务危机和执政危机。本文在肯定我国政府存在正常债务必然性的基础上,构建了我国政府债务管理的风险预警及评价体系,客观地评价了我国政府债务的现状,深刻地分析了政府债务管理中的各类问题及其原因,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以完善我国政府债务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2.
政府债务风险是财政支付危机的总和,是经济领域各种公共风险的集中表现,要防范和化解政府债务风险,必须从改革和发展的整体出发,坚持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综合治理的原则,从财政的角度分析,要坚持财政措施与其它改革措施紧密配合,整体推进,在各项改革多管齐下的综合效益中,体现财政效益,从而规避政府债务风险。  相似文献   

3.
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各地方政府纷纷通过融资或发行债务的方式来弥补发展所急需的资金.金融危机对汇总过的冲击非常之大,为应对其带来的负面影响,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经济刺激计划,地方债务危机是经济刺激之后形成的.如果不能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进行危机管控并进行处理,地方政府债务有可能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所存在的重大隐患.本文从地方政府债务形成的原因、危害分析入手等方面入手,试图找到能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20世纪80年代前后,巴西发生了三次地方政府债务危机。"负债式增长战略"以及债务约束和风险预警机制缺乏是导致危机发生的主要原因。当前,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增加,表现为规模大、结构复杂、债务原因多样化和债务扩展机制动力较强等特点。债务问题正逐渐累积财政风险和金融风险。如果没有形成债务约束机制、化解机制和风险预警机制,地方债务规模超过"债务阈值",就有可能引发债务危机,甚至是金融危机。为此,需要通过《财政法案》立法来规范地方政府的举债行为;通过建立债务责任制来约束举债人的行为;通过债务披露制度将地方债务问题透明化;通过债务风险预警机制来防范风险的发生;通过财税体制改革和发行市政债券来形成可持续的地方政府债务平衡模式。  相似文献   

5.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发生后,各国都积极研讨防范债务危机改革方案,以加强对政府债务危机风险的监管。文章对我国政府债务恶化问题及其形成原因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若干化解我国政府债务风险的政策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国际环境日益复杂多变,政府债务风险越来越多的受到人们的关注。世界一些国家发生的主权债务危机给世界各国政府债务风险控制提出了警示。本文分析了推进政府会计改革实现债务风险控制的必要性,并提出实现我国政府债务风险控制的政府会计改革措施。  相似文献   

7.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发生和演进不仅给后危机时代的全球经济复苏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也提醒各主权国家应该对政府债务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和警惕。中国中央政府债务虽然远在警戒线之下,但是庞大的隐形地方政府债务问题不容忽视,目前中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实际上已经超过金融风险,成为威胁国家经济安全与社会稳定的首要因素。因此有必要从严控地方政府原始举债规模、降低地方债务违约率、加强逾期债务清偿能力三方面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进行有效防控。  相似文献   

8.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爆发对欧洲甚至全球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都产生了重要的冲击,债务危机的发生有着深层的内部经济原因。文章在债务危机风险模型推导的基础上,对引发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内在经济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发现,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下降、单位劳动成本的上升、出口贸易的下降及政府财政赤字的增加是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发生的主要内在经济因素。文章最后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对中国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孟令勇 《活力》2014,(22):4-5
随着欧债危机的愈演愈烈以及我国地方政府债务总额的飞速增长,政府债务风险得到了政府和学者的广泛关注。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总量已经突破十万亿大关,而且面临着还款日期的集中到来。根据审计署政府债务的审计结果分析,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的风险尚属可控范围之内,但是部分地区债务风险也开始凸显出来。本文对地方政府政府债务风险进行了分析,对风险测算方法进行了研究,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风险预警机制的建立。良好的预警机制,能够全面监控地方政府债务的风险,并能够更好的对其进行监控。  相似文献   

10.
浅议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庞丹 《民营科技》2011,(1):48-48
针对近几年地方政府因债务增长过快所面临的财政风险和诚信危机,提出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几点对策:全面清理债务,建立风险预警机制,严格控制新债,增加财政收入,合理安排预算支出,建立消赤减债考核机制及债务约束机制,使地方政府债务做到结构优化、功能合理、规模适度和良性运行。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世界上许多国家政府由于不合理的投融资行为而使得许多国家政府面临着严重的政府债务危机,实现对政府债务风险防控和监督,已经成为许多国家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寻找有效的方式加强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监督和控制也是当前重要的课题。文章对循证管理学概念和发展作了界定,介绍了我国当前政府债务审计的现状,并尝试将循证管理学的思想引入到政府债务风险审计中,实现对政府债务风险防控和监督的科学管理,强化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  相似文献   

12.
王瑶 《财会通讯》2006,(7):40-41
(一)设立公共债务偿债基金的作用 首先,从制度上保证偿还债务所需要的资金来源。随着国债规模的扩大,还本付息成本迅速上升以及借新债还旧债情况的出现,如不建立偿债基金制度,可能会出现债务危机,影响政府信誉。相对中央政府而言,我国地方政府面临的债务风险尤为严峻,地方政府所负各种债务的总体规模在不断膨胀的同时,逾期债务余额也在累积。地方政府的债务风险使偿债基金在我国的建立更具有现实意义,事实上,我国不少地方已经建立了偿债基金制度。如果有充足的偿债基金作为保证,就能够确保到期债务的还本付息,维护国家信誉,避免出现债务危机。  相似文献   

13.
应益华 《会计之友》2012,(15):88-90
希腊政府通过财务舞弊实现其加入欧元区的目的,但是最终却引发了主权债务危机。文章在分析希腊债务危机背景的基础上,阐述债务危机对政府会计治理提出的挑战,对政府会计在债务管理中的作用进行了研究,提出要实现政府"善治",有效控制政府债务的风险,就必须对现行的政府会计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14.
随着国家宏观调控以及地方政府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规模急速膨胀,成为影响经济繁荣稳定的重要因素。本文从新国有经济的角度来考察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研究地方政府债务和新国有经济的关联与特征,揭示了地方政府债务存在的双重风险——债务的偿还风险以及新国有经济的管理风险,提出了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防患债务危机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价值工程》2015,(27):53-56
目前我国地方政府债务情况复杂,规模庞大,产生了一定的债务风险。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是指地方政府债务在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下,对包括其自身在内的社会经济各方面造成损失的可能性。即不仅指地方政府难以履行其偿债责任发生偿债危机的可能性,还包括由其引起的经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受到损害的一种可能性。当前,我国地方政府的负债数额不断增大,债务风险逐渐显现,较高的负债率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秩序,成为地方经济发展中的一大隐患。地方政府债务已成为制约地方经济和事业发展的消极因素,如不积极防范和化解,将会严重冲击地方财政的稳固运行和财政的可持续性发展。  相似文献   

16.
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规模急速膨胀,债务风险凸显。本文从透析清理政府性债务所面临的障碍着手,以防范和化解债务风险为切入点,大致勾勒出一条以完善公共财政管理体制、构建地方债务危机预警系统、科学调控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为核心。逐渐实现举债有序、用债有度、放债有制、收债有力、偿债有源的制度演化路径。  相似文献   

17.
美债危机和欧债危机愈演愈烈,更应引起我国对政府债务情况的高度关注。我国巨额的地方政府性债务主要面临总量风险、结构风险、效率风险和管理风险,为保障地方和国家经济健康发展,我国应该积极完善预算制度,明确指定债务管理机构,运用合理的举债方式,健全政府债务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防范作为切入点,首先以中部地区的Z县为例,对县级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探讨,分析了县级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成因,提出了防范和控制县级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世界性的金融危机让西方许多国家面临严重的主权债务危机,地方政府债务危机成为世界不稳定的因素之一。近年来,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逐渐增大,2013年IMF、穆迪、惠誉及高盛等外资金融机构均发布了对中国地方政府性债务的警示报告,指出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存在失控风险。文章回顾了国内外政府债务风险评价研究现状,建立了地方政府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并试图通过模糊综合判断法和层次分析法建立地方政府风险评价模型,最后就我国某市地方政府债务指标进行实证研究,以论证模型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0.
为应对金融危机给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巨大冲击,地方政府加大了项目的投资。在高政绩、高速发展理念指导下地方政府毫无限制地举债,导致地方政府面临债务危机。本文分析了我国地方政府财政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采用实证研究方法设计并分析了地方政府最优财政债务资金结构的决策模型,并根据模型研究结论提出了应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