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本文在总结金融危机传导机制的基础上,从国内与国外两个角度分析了美国金融危机如何从房地产市场传导至信贷市场、从信贷市场传导至资本市场、由金融市场传导至实体经济、由国内传导至全球的路径。最后得出简要结论。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总结金融危机传导机制的基础上,从国内与国外两个角度分析了美国金融危机如何从房地产市场传导至信贷市场、从信贷市场传导至资本市场、由金融市场传导至实体经济、由国内传导至全球的路径.最后得出简要结论.  相似文献   

3.
作为金融交易工具之一的信贷资产证券化,最早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房地产市场。随后得到快速发展并迅速传至世界各国,并以它独特的优势备受国际市场好评。我国由于金融市场发展的不健全,信贷资产证券化与发达国家相比起步较晚,尤其在2008年,受金融危机影响,相关监管部门出于安全性考虑甚至暂停一切与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有关的业务开展。直到2015年5月,出于金融机构转型、金融深化改革的需要,信贷资产证券化相关试点才被重新启动。  相似文献   

4.
房地产业作为国家支柱产业之一,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拉动国内经济增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良好的房地产金融市场是其重要保证。本文首先指出房地产金融与次贷危机的联系,剖析美国次贷危机的传导过程及原因,然后结合当前我国房地产金融市场存在的问题,分别从宏观体系、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资产证券化、监管机构的检查监督以及政府政策扶持等几个方面总结对我国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房地产业作为国家支柱产业之一,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拉动国内经济增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良好的房地产金融市场是其重要保证。本文首先指出房地产金融与次贷危机的联系,剖析美国次贷危机的传导过程及原因,然后结合当前我国房地产金融市场存在的问题,分别从宏观体系、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资产证券化、监管机构的检查监督以及政府政策扶持等几个方面总结对我国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赵晖 《财会学习》2012,(7):57-58
2007年,美国爆发了次贷危机,进而引发了更大规模的金融危机,造成了世界范围内金融经济的巨大波动。次贷危机的爆发,表明以信贷资产证券化为主要手段的基于债权的房地产金融市场出现了问题。进入21世纪以来,在以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为代表的房地产股权市场上,上市权益型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已经成为市场主流。所谓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是指通过发行基金受益凭证募集资  相似文献   

7.
2007年3月,美国次级按揭贷款证券市场开始出现危机.并迅速蔓延到全球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造成全球性的金融危机。这一背景下,有必要重新审视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的法律问题。本文简要介绍了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发展现状及需要关注的几个法律问题,提出完善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法律法规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资产证券化已经成为美国乃至欧洲资本市场最重要的融资工具之一。开展信贷资产证券化对当前我国的金融市场发展、金融体系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美国次债危机中吸取教训,走好我国资产证券化之路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9.
美国次贷危机的演变趋势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次贷危机对美国乃至全球金融市场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次贷危机经历了从美国到全球金融市场,从次级贷款市场到整个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演变.次贷危机的直接原因是房地产泡沫的破灭,其深层次的原因是错误的货币政策、高估的信用评级以及贷款标准的放松.为防范房地产市场的金融风险,必须严格贷款的审查标准,减少证券化中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加强对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监管,并将资产价格纳入货币政策的监控体系.  相似文献   

10.
张宗新  刘逖 《新金融》2009,(4):28-30
伴随“有毒资产”在金融体系蔓延,美国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存在相互拖累的恶性循环机制,全球金融危机持续加剧。金融危机造成的经济收缩与经济衰退,远远超出了美国政府和Fed的预先估计,工业产出、失业、消费等实体部门收缩严重。金融危机形态已从投资银行危机转变为商业银行危机,银行救助与恢复信贷机制成为本轮金融危机化解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认为:(1)流动性冲击主要通过资产负债表渠道和资产价格渠道来影响金融市场,正是这两种渠道才使得流动性在金融危机爆发及传导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借款人的资产负债表效应导致损失螺旋和保证金螺旋的产生,造成资产的折价销售,推动了资产价格的下跌和进一步的银根紧缩;(2)房地产泡沫的形成与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失误、金融市场结构变化、新布雷顿森林体系以及投资者的羊群行为等有关,房地产泡沫破灭是美国金融危机的导火索;(3)金融危机爆发后,美联储通过调整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推出各种形式的金融创新工具,向金融市场注入流动性,有效地降低了金融市场崩溃的概率。论文最后从流动性管理的角度,对美国金融危机进行了反思。  相似文献   

12.
崔巍 《时代金融》2013,(27):242+244
2006年开始从美国爆发进而席卷全球的次贷危机,各国金融界普遍认为这场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源于美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MBS(Mortgage-Backed Security)。MBS是美国发起最早,运作最成熟的资产证券化形式。当美国房地产市场泡沫破裂后,房地产价格大幅下跌,直接导致贷款违约、房子被银行收回的处境,进而引起按揭提供方的坏账增加,随之造成MBS违约案增加,并逐渐席卷整个金融市场。本文尝试对资产证券化的内在特性进行简要的分析,探讨资产证券化的运作机制和参与其中的各方的作用,以及由于其先天造成的缺陷而产生的各类风险。  相似文献   

13.
本次金融危机最初源于美国次级房贷市场的恶化,然后依次蔓延至资产证券化市场和货币市场,致使全球金融市场出现了流动性危机,次贷危机也演化为金融危机。此次危机的根源是美国次级按揭贷款市场恶化和机构资金杠杆率过高。以CDO为代表的资产证券化产品对本次危机起了促进作用和传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美国的金融危机已波及实体经济,并向全球蔓延。近年来,中国经济也同样碰到了利率较低市场环境下的流动性过剩、房地产价格的快速上涨、资产价格泡沫化程度严重等问题,各家商业银行应对资产泡沫浮现后的风险管理已经愈加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因此,通过分析美国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原因,对提前防控我国房地产金融产品的风险,保持商业银行资产业务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而紧迫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美国低利率、宽容的房地产金融政策曾经使得美国经济得到持续发展,也促进了美国房地产市场和金融市场的发展,但一旦低收入的房屋贷款者不能及时还本付息,将直接导致这些金融机构的流动性产生问题,从而也引发人们对金融活动的怀疑,产生信用危机。2007年-2009年的全球金融危机,最初就是由于美国的房屋次贷危机而引发的。这场金融危机迅速席卷全球,给世界造成了难以估计的损失。  相似文献   

16.
信贷资产证券化是成熟金融市场的重要融资工具,形成了以美国和欧洲为代表的两种模式。本文对欧美两种模式进行了比较分析,指出应加强研究借鉴,在简单透明、风险可控的思路下发展我国的信贷资产证券化市场。  相似文献   

17.
一、引言近年来财务、会计和房地产行业都经历了巨大变化。美国次贷危机导致全球信贷市场流动性锐减;2007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产生了全球性的冲击,导致多家银行倒闭、各股指暴跌,全球的股票、商品市值  相似文献   

18.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世界金融危机对全球金融市场造成了巨大冲击,也引起了人们对房地产市场的高度关注.虽然在国家一系列宏观政策的调控下,我国房地产市场有所降温,大中城市房地产市场投资和消费趋于稳定,但据我们对常德市辖内7个县(市)21家房地产企业调查显示,县域房地产业投资大幅增长,销售持续火爆,房价一路上扬,隐藏的问题和矛盾日益突出,亟待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19.
金融危机以后,包括美国在内的世界主要经济体的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部门均面临着巨大挑战。这次危机的爆发使得SP500指数从最高点的1576.09点暴跌至2009年3月6日的最低点666.79点。同样,这次危机对实体经济部门的冲击更是百年一遇。为解决美国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部门所面临的困境,美国政府相继推出多轮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但是其效果如何,这是我们关注的主要问题。本文利用美国的历史数据,对金融危机以来美国的货币供应量与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之间的联动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最后,本文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如下对策建议:一是深化证券市场改革,加强资本市场法制化建设;二是加大地产信贷监管,有效控制房地产市场风险;三是强化宏观调控政策,增强货币政策的时效性。  相似文献   

20.
杨洋 《时代金融》2014,(7Z):18-19
金融危机以后,包括美国在内的世界主要经济体的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部门均面临着巨大挑战。这次危机的爆发使得SP500指数从最高点的1576.09点暴跌至2009年3月6日的最低点666.79点。同样,这次危机对实体经济部门的冲击更是百年一遇。为解决美国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部门所面临的困境,美国政府相继推出多轮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但是其效果如何,这是我们关注的主要问题。本文利用美国的历史数据,对金融危机以来美国的货币供应量与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之间的联动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最后,本文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如下对策建议:一是深化证券市场改革,加强资本市场法制化建设;二是加大地产信贷监管,有效控制房地产市场风险;三是强化宏观调控政策,增强货币政策的时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