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胡艳丽 《新财经》2013,(2):104-104
2011年3月,东日本发生里氏9.0级地震,造成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泄漏。巨大的灾难同一时间催发经济海啸,地震对东日本生产、生活造成的冲击及影响波及了整个日本,甚至余波还在全球范围内荡漾。在"共赴国难"的民族主义口号之下是多方利益的博弈、权衡、取舍,日本货币政策、产业政策、财政政策、税收政策、福利政策等均面临重新洗盘。  相似文献   

2.
3月15日,在丰田中国的办公区,一切井然有序。这是"3·11"后的第四天。在地震和海啸的灾情之后,整个日本岛又笼罩在史上最严重的核危机之中。在地震和海啸灾难中,作为日本主导产业之一的汽车业受到了重创。部分厂房出现了破损,日产汽车公司在福岛  相似文献   

3.
<正>"3·11"日本特大地震,全球关注,台湾的产业也随之"震了震"。地震发生后,台湾产业界才深刻感受到原来台湾和日本其实是共同处在一个"断裂带"上,一损皆损。不  相似文献   

4.
一场世纪罕见的日本大地震让全球金融市场也发生了"地震".日经指数跳水自不必多言,而欧洲、亚洲、美洲股市无一例外地发生暴跌,着实让人惊恐.与之相伴,商品市场也是一片恐慌,空头以日本地震将是"需求的灾难"为名,强力打压市场,以致石油、铁矿石、有色金属、黄金白银,甚至粮食价格直线下挫.  相似文献   

5.
秦兵 《特区经济》2012,(8):113-115
东日本大地震已经过去一年,地震使长期停滞的日本经济雪上加霜,并对日本产业发展给与沉重打击。加上因地震及核泄露而引起的电力供给困难,日本企业面临"六重苦"(少子高龄化、法人税率、环境规制、日元升值、FTA、电力供给)的困境。日本产业今后的发展趋势和方向会对中国的产业发展产生影响,中国与日本的产业经济合作也值得期待。  相似文献   

6.
王木木 《东北之窗》2011,(Z4):42-43
地震、海啸、核泄漏三大灾难相继袭击日本,让这个已在经济危机中"摇摇欲坠"并缓慢复苏的国家再一次遭受了重创,更让全球为之恐慌。作为当今全球第三大经济体,日本是一个高度工业化的经济大国,也是著名的出口大国。这场大灾难多样并复杂,其发生对全球能源市场、世界经济、产业供应链以及金融市场都产生了不少影响。日本经济"余震",波及世界。  相似文献   

7.
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了里氏9级地震。这场地震是人类历史上最严重的地震之一,给日本造成了不可估量的人员、财产损失。日本周边国家从这次灾难中受到了或多或少的影响,开始意识到全球治理当中国际合作的重要性。这一地震也引发全世界关于人类面临的非传统安全问题的新思考。本文认为,日本地震海啸给东亚非传统安全合作带来新机遇,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能够促进东亚非传统安全共同体的构建。  相似文献   

8.
中信证券: 或有近忧但无远虑 尽管日本地震引发"外忧"再度来袭,但预计其对A股总体利大于弊,对3月行情依旧看好,并建议关注政策扶持产业.中信证券认为,此次受影响较大的主要是工业原材料产品.假定这些商品的出口增速回落至零,考虑到日本占中国出口比重约7.6%,此次地震对中国出口的短期直接影响约0.6个百分点.如果考虑到灾后重建因素,长期来看,中国对日本的出口反而可能有所上升.  相似文献   

9.
媒体速览     
【日本:现在正是买房时】"全部售罄"的标识在东京几个楼盘的销售处亮晃晃地贴着。瑞穗证券公司分析:"地震之后,人们开始时不愿意购买靠近海边的高层建筑,但半年以后便改变了看法,只要对海啸、地震有预防措施,很多人最后还是选择了购买这些地方的房地产。"购房在今年已经成为日本的一大特点。这里面有最近房价在下调的因素,也因为今后会调高消费税税率,很多人愿意在提升税率前,早些购买房地产。毕竟税率一提便是5%,那是个不小的数字。  相似文献   

10.
张文  杨旷怡 《东北之窗》2011,(Z4):30-31
震中记之一日本多震,来日前便屡次被告诫。群马无大震,偶尔晃几下也从未心惊肉跳。来仙台时,高桥老师说,仙台是个好地方,唯一担心的就是地震。我总觉得生死有命,没有真正往心里去过。就在地震的前一天晚上,我还双手拍打抱枕,晃动电脑和摄像头,谎称地震了。看着某人的表情,偷偷笑。然后,十几个小时之后,真的地震了,震惊世界。现在想起来,那一幕,像极了"狼来了"。  相似文献   

11.
日本地震保险制度的特征与借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永 《魅力中国》2011,(8):98-98
2011年3月11日,日本本州岛仙台港附近发生九级地震,一时间给这个岛国带来重大创伤,在日本政府与社会组织进行灾害救援与灾后重建的过程中,日本各大保险公司作为一支重要的社会力量挺身而出,有力保证了灾后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生产、生活的恢复。相比之下,二零零八年汶川大地震则充分暴露了中国在的地震保险业上近乎空白的现状,本文通过对日本地震保险制度一些鲜明特征进行研究,试图揭示日本地震保险体制多次成功应对地震等巨大自然灾害的内在原因,并联系我国地震保险现状挖掘日本地震保险体制可资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12.
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部发生了里氏9.0级的特大地震,这场地震造成了日本国内重大损失和人员伤亡.对于这场地震人们普遍的预期是利大于弊,认为日本经济可能会从此次地震中恢复过来,然而事实是由于震前国内经济形势恶化和政局动荡以及震后日本政府的反应滞后政策措施不当,使得日本经济在经济形势日益复杂的世界环境中难以找到突破口,伴随着日元汇率不断飙升,日本经济还是陷入了进退两难持续低迷的状态.  相似文献   

13.
中信证券:或有近忧但无远虑尽管日本地震引发"外忧"再度来袭,但预计其对A股总体利大于弊,对3月行情依旧看好,并建议关注政策扶持产业。中信证券认为,此次受影响较大的主要是工业原材料产品。假  相似文献   

14.
风险管理体系是日本地震保险制度成败的关键。本文首先从风险分散、风险控制和责任准备金提存与管理3个方面对日本地震保险制度风险管理体系的基本框架进行了归纳和总结,然后深入分析了其特点和目前阶段面临的挑战,最后在此基础上得出了对我建立地震保险制度的启示。通过对中国国情的具体分析,认为日本通过在财产保险公司、政府、地震再保险公司之间反复再保险以分散风险的做法比较适合现阶段的中国,而且当务之急是在建立中国的地震再保险公司,由其在微观层面发挥组织者和执行者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对日本人来说,除了地震和海啸,最让他们头疼的无疑就是伴随台风光临的大雨。"我们不能左右自然,自然灾害会如期而至,我们能做到的就是尽可能地减少灾害给市民生活带来的损失。"日本山口县萩市议会议长坪井丰这样告诉《中国经济周刊》。20年来,在海啸、大雨"侵袭"下,这座三面环海的小城从未发生严重城市内涝。数字化"地下神殿"7月,笔者走访了日本茨城县日立成套设备技术公司,这里是日本巨型水泵制造中心。笔者在现场看到,这里所生产的水泵达到数层楼高。日立成套设备技术公司厂长幸田晓向《中国经济周刊》介绍了日本大城市中的排水设施:在可能产生积水的地方,政府会在高速公路等国有土  相似文献   

16.
2011年3月11日14时46分,日本宫城县首府仙台市以东的太平洋海发生里氏9.0级地震,并引发最高40.1米的海啸和多次余震。此次地震是日本有观测纪录以来规模最大的地震,引起的海啸也是最为严重的,并导致福岛县第一核电站的核泄漏事故的发生。地震和海啸带来了巨大的伤亡,使逾40万人无家可归。  相似文献   

17.
发生于1995年的日本阪神大地震,举世震惊,伤亡惨重,同时也留下了美妙绝伦的自然景观,可惜该遗址却一直没有成功申报"世界遗产"。作为同样震惊全球的汶川大地震,要想借此申报"世界遗产"则必须借鉴日本阪神地震遗址憾别世界遗产的失败经验,并且高度重视申报主体、合理界定保护范围、科学规划、保护生态原真性和做好公共教育等问题。  相似文献   

18.
任涛 《特区经济》2011,(8):66-69
日本是中国在亚洲的最大贸易伙伴,也是中国全球第三大贸易伙伴。2011年3月11日的地震以及随后的海啸、核泄漏对日本造成巨大的损失,而日本地震灾区同时也是日本重要的农业、渔业以及电子工业区。通过对中日贸易的基本状况以及相关数据进行分析,探讨此次灾害对中日贸易可能造成的显性和隐性影响,从而为我国对日贸易的健康发展提出一些策略选择。  相似文献   

19.
一场世纪罕见的日本大地震让全球金融市场也发生了"地震"。日经指数跳水自不必多言,而欧洲、亚洲、美洲股市无一例外地发生暴跌,着实让人惊恐。与之相伴,商品市场也是一片恐慌,空头以日本地震将是"需求的灾难"为名,  相似文献   

20.
日本的地震灾后重建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5年1月17日凌晨5时46分,以日本神户为中心的阪神地区发生里氏7.3级强烈地震。地震造成6000多人死亡,3万多人受伤,数十万人无家可归。地震带来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0万亿日元(当时约相当于1000亿美元),总损失达国民生产总值的1%~1.5%,是日本战后遭遇的最大一场自然灾害。阪神地震后的重建工作艰辛漫长,耗费了近10年之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