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 毫秒
1.
余军 《发展研究》2008,(2):11-13
民生问题,民心所系,国运所系.党的十七大报告将民生问题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作出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重大部署,强调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提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2.
经纬新议     
一、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建设服务型政府,根本目的是进一步提高政府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关键是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完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重点是保障和改善民生。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全体人民学有所教、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七大提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近年来,长沙市民政局以对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加强领导,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这是党中央从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所作出的重大决策和部署,也是给新时期劳动保障工作赋予新的艰巨任务。在改善民生的若干问题中,劳动保障部门肩负着最基础、最实质的工作职责,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改善民生的战略部署,提出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等任务,这对开展税收服务民生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在分析税收服务民生的含义和意义的基础上,简要分析我国税收服务民生的现状,着重在四个方面对我国的税收服务民生建设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社会事业的建设和发展与人民群众的幸福安康息息相关。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并对此作了明确部署:要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区,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以及新疆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新疆社会事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基石.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的最终目的。建设服务型政府最终目的也就是要提高公共服务水平。胡锦涛总书记曾明确地指出:建设服务型政府,根本目的是进一步提高政府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关键是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完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重点是保障和改善民生。可以说.这一表述深刻地揭示了两者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9.
正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党的十八大提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自党的十六大以来,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和"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和谐社会建设发展要求,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改善和发展民生成为各级政府的主要职责。而财政是民生事业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多年来,针对民生事业发展要求,我国公共财政加快了职能转换,加大了向民生领域的投入,各级政府财政60%以上的资金,有些地方甚至超过70%的财政资金投向民生事业,公共财政成了名副其实的民生财政。但是,由于我国"人口多,底子薄,地区发展不平衡"的基本国情,尽管大量的财政资金投向民生事业,使  相似文献   

10.
杨春辉  韩喜平 《经济纵横》2023,(11):103-110
开展民生调查研究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基本前提。党中央提出全党大兴调查研究,注重从人民群众的创造中汲取理论创新智慧,这为改善民生工作提供了方向和方法指引。要深挖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把民生调查工作抓实,需要构建民生评价体系,夯实民生调查基础,同时把握好调查和研究两个部分,以找准民生改善的着力点。围绕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弱有所扶及住有所居等方面构建客观评价指标,并综合考虑过程和结果的关联,围绕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构建主观评价体系。实践中要提高民生调研认识,做到源于群众制定方案、归于群众开展调研、见微知著深化研究、洞若观火解决问题,并以督查回访形成闭环,推动民生调研落地生效。  相似文献   

11.
葛滢滢 《新经济》2014,(4):67-68
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创新社会管理,形成以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制保障五位一体的社会管理体制.改善民生,创新社会管理成为党和人民共同的政治期待,民生问题以不仅仅局限于经济、社会问题,更多的表现为政治问题.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管理不能脱离民生,创新的根本目的是改善民生、服务于民生政治.  相似文献   

12.
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社会保障问题进一步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而我国社会保障的转型问题就成了重中之重,如何平稳实现从现收现付制向养老基金制转换,解决“空账”便成为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开创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这为我们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提供了指南和遵循。对于江南发达地区来说,要以现代化示范区建设为导向,全面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体系,加快实现社会现代化。必须加快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彻底改变片面追求经济增  相似文献   

14.
在党的十七大上,胡总书记提出"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这个可以简称为民生建设"五个有所"的政治智慧,充分体现了我们党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的执政为民理念.在国际金融危机持续蔓延、中国经济发展面临新挑战的背景下,拟探讨我国民生建设"五个有所"的历史继承性,分析"五个有所"的内涵及意义,并且在总结成就的基础上,寻求现实问题的对策.以期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七大报告足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文献,报告指出:"努力使伞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又指出: "加快建立覆盖城市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牛活.健全廉租住房制度,加快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这是党代会报告巾第一次专门提及住房保障制度.党的十七大报告突出强调了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努力构建和谐社会,为落实"两房"保障体系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6.
周碧云 《时代经贸》2011,(24):101-103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时期,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我国社会建设的重点。。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突出体现了保障和改善民生在“十二五。期间的重要地位。本文从“十二五”期间为什么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如此重要的位置入手,分析了“十二五”期间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点难点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江南论坛》2013,(11):F0003-F0003
为保障民生幸福和创新社会管理,江阴市民政局充分发挥民政在社会建设中的骨干作用。强化民生保障,低保标准提高至530元,发放生活困难救助金8525万元、慈善救助金5680万元、义务兵家庭优待金和重点优抚对象补助金3766万元,实施自然灾害民生保险。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解决民生问题是党和政府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保障民生,使人们能够安居乐业,这是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基础。近年来,我国在就业、社保、教育、医疗、住房保障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投入了大量财政资金,为改善民生提供了重要保证。作为审计机关要把维护人民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实点,加大对民生领域专项资金的审计,促进各项惠民政策落到实处,确保民生专项资金运行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9.
2008年,是落实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第一年。刚刚闭幕不久的两会,再一次将改善民生摆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我们欣喜地看到,着力改善民生,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已经越来越融入于各级政府的执政理念和重要议事日程之中。可以说,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全力和全面改善民生的时代。  相似文献   

20.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党和政府以及全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政府社会职能改革与保障改善民生具有内在的逻辑统一性。政府社会职能的转变应以保障改善民生为突破口,保障改善民生为政府职能转变提供了价值坐标。文章从转变理念,服务人民;创新体制机制建设;加强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三个方面探讨民生导向下政府职能改革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