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关于粮食安全几个基本问题的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粮食安全的内涵小于食物安全,粮食安全的实质是食物安全,食物安全的重点是粮食。剔除进口大豆及价格倒挂型进口后,我国真实的粮食自给率已足够高。综合粮食供求、国际贸易、库存、综合供给能力考虑,应给我国粮食自给率减压,分层次确定口粮、谷物、粮食等自产率与自给率。农村改革四十年来有几个时期热别是近期我国粮食供过于求。2017年,我国人均粮食产量、包括净进口(不含大豆)的人均粮食占有量以及再包括年末库存的人均粮食占有量已分别达到445公斤、468公斤、637公斤的高点。2010年以来我国人均粮食(谷物)产量持续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建议确立年人均粮食产量400公斤为粮食安全调控基线,结合人均粮食占有量指标制定分区间的粮食调控机制。  相似文献   

2.
我国当前正常粮食消费量每年大约4亿多吨,其中,商品需求量1.3亿吨,按常规需求增长和中国医学科学院卫生研究所设计的食物构成方案预测,到本世纪末大约需要消费粮食5—5.3亿吨,人均400—425公斤,其中商品粮食2.5亿吨左右。但是,我国人口多,每人多消费一点或节约一点,总计起来都是很大数量。从这一点说,中国粮食需求量是有一定弹性的。从我  相似文献   

3.
《新疆农垦经济》2003,(1):27-27
科技部副部长吴忠泽说,新世纪,中国农业科技要完成四项基本任务:第一,要为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第二,要为保障国民食物安全,特别是粮食安全提供可靠的技术保障。目前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已近5000亿公斤,食物供给矛盾已由数量不足转变为结构不合理的矛盾。但从长远看,到2030年,我国人口将增加到16亿,要满足人均400公斤或略高一点的需求,形势仍然严峻,因此,保障粮食安全是科技工作的一个长期战略任务。第三,要为缓解资源短缺压力,保护生态环境提供全面技术支撑。我国人均耕地仅为0…  相似文献   

4.
人均耕地0.8亩警戒线透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万茂 《中国土地》2001,(10):32-33
食物是人类生存最基本的物质基础,而粮食是人类主要的食物来源。有关统计资料表明,当今人类的食物营养结构中,热量的80%以上和蛋白质的75%以上来自粮食。人均粮食产量大体上决定了人均食物消费水平,人均粮食占有量与人均食物消费水平成正相关。耕地是粮食生产的重要基地,耕地数量和质量决定着粮食生产状况和水平,保护耕地是保证粮食安全的重要基础。耕地保护要从总量层面考虑,更要注重从均量层面研究,因此,有必要对人均粮食占有量和人均耕地拥有量两项指标重新认识和思考。人均耕地占有量与人均耕地拥有量成正相关粮食总产量…  相似文献   

5.
人口结构、职业结构与粮食消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已有实证分析表明,由于生理需求的基本差异,人口的年龄和职业结构对人均粮食需求有显著影响。由于我国人口金字塔的形状不规则,根据对粮食生理需求折算的标准人口结构指数自1998年开始出现下降,部分解释了我国人均粮食消费量增长缓慢甚至下降的原因。假定2010年达到推荐的标准人均热量消费水平,根据我国现有的人口结构及其变化趋势可以预期到2050年我国人均的热量消费水平将会下降3.26%,粮食需求总量在58503.65~65944.32万吨之间。  相似文献   

6.
基于农业机械化的视角,本文通过构建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分析农业机械化对食物消费需求的影响,以期为中国农村居民食物消费之谜提供一种新的解释。研究表明:(1)随着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我国农村居民人均食物消费量却呈不断下降趋势,其中粮食消费量下降了28.85%,而猪肉消费仅增长了10.16%;(2)农业机械化对农民的食物消费有着显著的节约效应。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将促进居民总热量摄取降低0.19%,2000—2012年机械化发展带来的粮食节约效应约占农村居民粮食消费下降比重的17.45%;(3)农业机械化促进了食物消费结构的调整。粮食消费量下降作为食物消费结构变动的主因,2000—2012年机械化带来的粮食消费节约量约占总粮食消费量下降比重的11.96%。当前粮食仍作为居民热量摄取的主要来源,农业机械化通过"节流"降低粮食消费需求,能有效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7.
我国人口多,粮食的人均占有量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很大,粮食生产的发展在各地也不平衡。随着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食物构成也将发生变化,人们对粮食生产也要提出新的要求。我国目前的粮食生产还应继续发展,这是毫无疑问的。值得注意的是,1985年农民种粮积极性普遍下降,已成为粮食生产中比较突出的问题。加上个别地方调整  相似文献   

8.
本刊讯近年来,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各级政府推行“退耕还草”,引起了人们对粮食安全的担忧。近日,中国工程院院士、西部草业工程技术中心首席科学家任继周指出,从我国粮食需求量的发展趋势来看,西北生态建设应积极倡导和推行“藏粮于草”,不仅把错误开垦的草地退出来,还要进一步把部分粮田改为草地,发展畜牧业。这既可以减少水土流失和沙尘,还能改革农业结构,提高生产水平。任继周说,“藏粮于草”就是实行草田轮作,把部分农田拿出来种草,如果一旦需要粮食增产,只要做适当调整将部分草地改为粮田,粮食生产一年以内就能提高。长期以来,西北过分重视种粮而忽视种草,一个主要原因是担心粮食安全问题。从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粮食需求量看,1978年到1984年粮食产量有一个陡升期,但1984年以后没有显著变化,而在此期间城市人均消耗量却成倍下降。实际上,由于人口增加导致的粮食需求增加量,已经从粮食人均需求量下降中得到弥补。何况农村的人均粮食需要量也因食物构成的改变(动物产品吃多了)也在缓慢下降。因此可以断定,我国粮食安全在1984年就已经达到安全线,但当时我们没有及时认识到这个时代性的转折,还在一味强调粮食安全,制定过高的战略目标。这...  相似文献   

9.
正粮食供求的变化形势对一个国家来说十分重要,根据对口粮和饲料粮的需求情况,对我国粮食未来需求做出如下判断:一是人均粮食消费数量将不断增长,城镇和农村人均动物性食品消费数量继续增长。我国人均粮食消费水平每年增加0.5%以上,加入人口总量增长因素,我国粮食消费总量每年增长的幅度在1%以上。二是人均大米的消费量稳定或缓慢下降。近7年来,人均稻谷生产数量为150公斤左右,但过剩库存增加。  相似文献   

10.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也是一个人口大国,耕地资源和水资源十分短缺,食物结构以粮食等植物食品为主,所以粮食生产和流通一直是我国保持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必需的基础.国家粮食政策、粮食法律法规对我国粮食生产、粮食流通和粮食安全的影响极大.本文试就国家粮食产业政策和粮食法律法规体系建设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是我国国情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农村经济向市场经济转换的必然趋势。高产,是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所决定的,优质是市场客观需求所决定的,高效是提高农业整体效益和农民收入水平所决定的。 当前,我国人民食物结构正处在转型阶段。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人均粮食直接消费量与粮食生产增长量呈反比例关系,即  相似文献   

12.
改革种养业生产方式提高食物供给能力杨万江经过改革开放近20年的发展,我国粮食生产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由于受粮食需求膨胀和国际市场粮源限制,国内粮食供给与需求的矛盾越来越突出。问题的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我国传统的种养业生产方式已经不适应人们对食物需求日益...  相似文献   

13.
理解通货膨胀、真实利率、农户存粮行为与真实粮价之间的关系是正确理解我国粮食市场波动、进而合理评价我国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关键。本文利用一个修正的无穷期现金先行模型导出了农户的资产选择方程 ,进而建立了一个由农户人均粮食库存方程、农户人均粮食产量方程、粮食需求方程和一个包含了粮食价格决定机制的粮食市场均衡条件组成的联立方程组。利用1 980~ 2 0 0 3年的经验数据 ,对上述联立方程组进行检验的回归结果表明 ,在控制了农户人均纯收入、农户粮食产量和真实粮价对农户存粮行为影响的条件下 ,真实利率预期对农户的存粮水平有显著的反向影响。另外 ,回归结果也表明 ,农户的人均粮食产量对于农户的人均存粮水平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一、过去十年中食物生产和消费的发展与变化 (一)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工农业生产发展较快,特别是农业生产出现了高速度发展的局而,1984年粮食产量已达历史上最高水平,粮食总产量达4.073亿吨,粮食人均占有量396公斤,主要食物的产量也持续增长。1988年与1978年相比,粮食的人均占有量由318.5公斤增加到364公斤,油料人均占有量由5.5公斤增至12.1公斤,肉类人均占有量由9公斤增至20.2公斤,水产品人均占有量由4.85公斤增至9.7公斤。1978年至1988年间的增长速度与1952—1977年间比较,粮食高12.5%、油料为11.5倍、猪牛羊肉为2.75倍。近十年来的主要  相似文献   

15.
渔业是为人类提供食物的重要行业,各种水产品都是人们喜爱的、营养丰富的食品。渔业越发展,意味着它为人类提供的食品越多;渔业越发展,意味着它的产业链条越长,吸纳的劳动力也就越多。而投入的资本越多,渔民获利的机会也就越大。可见,渔业的发展不仅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活,而且对发展国民经济有着重要的意义。1、水产品是人类食物构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正处于由温饱向小康的过渡阶段,居民食物消费的基本特征是由对粮食的直接需求,逐渐转变为通过对动物性食品的需求而对粮食的间接需求。并且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分析中国粮食需求用途结构和品种结构变化特征的基础上,从合理营养标准的视角确定人均食物需求,预测了2020年中国主要粮食用途和品种的需求数量。预测结果表明,中国粮食需求总量稳步增长,2020年达到约6.1亿吨;需求结构将发生明显变化,饲料用粮预计达到2.98亿吨,将取代口粮在中国粮食用途中排第一位;玉米需求量预计达到2.3亿吨,将超过稻谷成为未来中国粮食消费的最主要品种。  相似文献   

17.
新时期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需统筹供给侧改革和需求侧管理。但目前社会各界主要从供给侧探究粮食安全的保障路径,较少关注需求侧管理对提高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的作用。本文基于需求侧管理视角探讨粮食安全保障,重点关注需求侧膳食结构不合理和食物浪费两大问题。具体地,本文剖析了中国居民膳食结构和食物浪费的现状,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不合理膳食结构和食物浪费对数量安全、营养安全、生态安全等多元粮食安全政策目标的负面影响,并从粮食供给侧优化、国民营养健康水平提升、资源环境改善和农业产业发展等多维度探讨需求侧管理的重要性。未来国家应充分发挥需求侧管理在夯实国家粮食安全根基中的重要作用,实现更高水平的粮食供需动态平衡,构建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8.
论我国农业科技发展的方向与战略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一、我国农业科技发展的背景 :成就与问题2 0世纪我国农业科技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是传统技术发展阶段 ,二是传统技术改造与过渡阶段 ,三是传统技术与现代技术共存的“二元技术”发展阶段。第一阶段的特点是土地及劳动生产率均十分低下 ,农业资本有机构成极低 ,农业的产出主要受自然条件的制约 ,国民的食物安全得不到保证。第二阶段的特点是改造传统农业技术 ,其主要措施是改土、改肥和改良品种。在这一阶段 ,土地生产率和农业资本有机构成有明显的提高 ,国民的食物安全有明显的改善 ,但农业仍受自然环境的制约 ,传统农业的特征仍很典型…  相似文献   

19.
虽然人们的食物品种千变万化,但肉、蛋、奶和粮食始终是构成人们食物的主原料。营养价值高、保健功能好的羊肉市场前景逐年见好。业内人士认为,未来市场对羊肉质量的要求总体呈两大需求趋势——自然化和优质化。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我国粮食消费结构在用途、品种、区域和贸易等方面体现出新的阶段性特征。本文利用2000—2013年的数据进行统计对比和回归分析,总结了影响粮食消费变化的主要原因。研究结果显示,城镇化发展是推动我国粮食消费总量刚性增长的关键因素,产业升级对粮食消费结构具有显著影响,而居民收入增长则是推动食物消费结构升级的主要原因;粮食的比价关系决定不同粮食品种的替代强度,国内外粮价差异与结构性需求则是粮食进口增加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