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1.制造业人均增加值及人均增加值率较低。与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目前我国制造业的人均增加值以及人均增加值率较低。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的报告指出:2009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世界制造业增加值(Manufacturing Value-added.MVA)的15.6%,日本占15.4%,  相似文献   

2.
合理地评估当前中国的国际分工地位是判断中国的出口优势与劣势以及提升中国的国际分工地位的重要依据。文章将出口技术复杂度和国内增加值率结合起来,构建了同时具有产品属性和增加值属性的国际分工地位新指标,并基于投入产出框架构建了理解国际分工地位差异的理论模型,进而对中国的国际分工地位进行了再评估。结果表明:(1)考虑服务业出口后,目前中国的国际分工地位处于最为落后的经济体行列,亚洲新兴经济体的国际分工地位普遍不高,发达经济体和资源丰富的经济体拥有较高的国际分工地位。(2)1995-2009年中国与美国、印度和巴西之间的分工地位差距有所扩大,与德国之间的分工地位差距比较稳定,而与日本之间的分工地位差距则有所缩小。(3)结构分解的分析显示,中国国际分工地位落后的主要原因是出口结构问题,即服务业出口比重过低,而国内增加值率的降低也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影响。(4)中国国际分工地位指数的变动主要源于产业属性效应和国内增加值效应,而出口结构效应的影响则较低。因此,调整出口结构和提升国内增加值率是中国未来提升国际分工地位的两种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3.
本文基于世界投入产出表数据,通过构建后向和前向垂直专业化率及全球价值链地位指数,较全面地分析了中日两国制造业参与全球价值链的程度、模式和地位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中国制造业出口中国内增加值占比低于同期日本,其获益能力相对较低。(2)中日两国制造业后向和前向垂直专业化率均呈上升趋势,其参与全球价值链程度不断加深。(3)中国制造业参与全球价值链主要是以后向模式,而日本制造业主要是以前向模式。(4)中国制造业中国外增加值以最终产品为主,主要从事加工组装生产环节,而日本制造业中国外增加值以中间产品为主,专业化于关键零部件生产环节。(5)中日两国制造业主要是通过间接增加值出口实现全球价值链前向参与,且其国内的生产分工程度均在不断加深。(6)中国制造业位于全球价值链下游位置,且有一定的攀升趋势,而日本制造业位于全球价值链上游位置,但有一定的下滑趋势。  相似文献   

4.
知识经济下的国际分工及其衡量指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知识经济下的国际分工关系决定一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 ,并影响着国家的经济安全。在知识经济下 ,知识成为参与国际分工的主要依据 ,资源、资本和劳动等因素将退居次要地位。本文认为 ,衡量一个国家在知识经济下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可以从以下几个指标来考察 :R&D投入及其占GDP的比重 ;教育及人才 ;信息产业的发展状况以及国家的科技竞争力。而我国的这几项指标与发达国家相比 ,仍有很大差距 ,甚至低于国际平均水平 ,均处于不利地位。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Koopman等提出的全球价值链(GVC)地位指数为基础,测算中国制造业总体和具体行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国际分工地位及其动态变化,并与发达国家和与中国发展阶段相似的发展中国家进行横向国际比较.研究表明,用制造业总体的GVC地位指数很难准确反映一国的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分行业测算效果更佳;中国制造业正受到发达国家从高端和更低成本的发展中国家从低端的双重挤压,因而应加快实现全球价值链地位的攀升和制造业由大到强的战略转变.  相似文献   

6.
在影响中国农产品贸易流向的因素中,需求因素是最主要的决定因素,贸易流向变化受其影响明显.另外,一国的国际分工也起了决定性作用.我国在国际分工中所处的地位,决定了我国不可能是农产品国际贸易中主要利益的获得者,国际分工的状况决定了我国农产品贸易的流向主要是发达国家.  相似文献   

7.
一、江苏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新阶段 通过参与国际分工,提升资源配置效率、获取外部市场和资源,是推动国内经济增长及效率提升的有效途径,尤其对于后发国家而言.相对于英国、美国、日本、德国等传统发达国家,韩国、台湾地区经济起飞阶段处于国际分工更为深入的产业内分工阶段,对于江苏而言更具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体系下的分工地位一直不高,长期存在被发达国家"俘获"的问题.那么,是否存在一种更适合中国的国际分工模式?文章通过对比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14国所处的国际分工位置,深入探讨了"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和沿线国家国际分工地位的变化及其趋势.研究表明:(1)"一带一路"沿线14国的产业互补性大于竞争性,且各产业的关联度较高,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能够帮助双方实现价值链的优化和升级.(2)"一带一路"合作平台能够帮助中国实现价值链的中高端化和产业升级.(3)"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在完成自身价值链优化的同时,也推动了"一带一路"区域性分工地位的跃升.文章为"一带一路"倡议的稳步推进和提升我国的国际分工合作效率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出口贸易的不断增长和参与国际分工的不断深化,新常态下出口贸易的中心开始由“量”向“质”的转变,出口贸易结构的调整特别是出口贸易技术结构的优化升级已经成为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部分。在全球价值链分工背景下,我国制造业出口不断扩大,但与此同时,我国制造业出口仍位于价值链的中低端,尽管我国制造业出口技术结构不断提升,但和发达国家还有一定的差距。本文对比分析了基于国内增加值的我国与日本制造业出口技术结构的差异。并且探讨了战后日本制造业出口技术结构迅速提高的原因,以此为基础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优化初次分配结构、推进共同富裕必须运用系统思维,注重供需联动、协同发力。本文利用投入产出模型分析产业结构和需求结构对初次分配结构的影响。研究发现,从产业结构看,服务业成为劳动者报酬的主要来源,但技能服务业占比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从需求结构看,三大需求拉动的劳动者报酬都呈现上升趋势,单位消费拉动的劳动者报酬最高。进一步研究发现,我国初次分配结构中存在部分行业劳动者报酬被挤压、劳动者报酬的部门填补缺位、部门收入错配等问题。为此,要优化产业结构和需求结构,发挥需求结构优化对供给结构的牵引作用、产业结构升级对需求的支撑作用和对就业的吸纳作用,形成以供需结构更高水平动态均衡来促进初次分配结构改善的格局。  相似文献   

11.
一、中日两国对外贸易的总体状况近年来,中国和美国均为日本重要的贸易伙伴,但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出口产品竞争力的提高,日本自中国的进、出口增速和比重均明显高出美国(见图1)。中日贸易的扩大主要源自国际分工的深化。譬如,日本的汽车产业已开始将部分在  相似文献   

12.
贸易利益是以特定阶段的国际分工条件为基础的。在国际分工所经历的产业间分工、产业内分工和要素分工三个发展阶段中,发展中国家在前两个阶段的贸易利益分配中处于明显弱势地位甚至出现福利恶化。在要素分工条件下,较之发达国家的资本、技术和管理,发展中国家以劳动力、土地等要素参与国际分工显然处于不利地位,存在静态利益流失。然而要素分工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的技术进步、经济发展以及就业等动态利益却是巨大的。针对要素分工带来的发展机遇,我国应制定适合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3.
(1)产业结构调整的核心问题已经凸显。战后世界产业结构发展有三个基本特征:一个是垂直分工与水平分工并存。垂直分工就是发达国家生产和出口工业制成品,发展中国家主要生产和出口农产品及矿产品。随着经济国际化进程的加快,世界产业分工由垂直向垂直与水平分工并存的方向发展。水平分工是指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发展中国家之间和发达国家之间,在生产和出口方面,都存在原材料、初级产品和制成品的分工。虽然出现这种对发展中国家有利的分工现象,但总体上看,垂直分工仍占主导地位,因为发达国家通过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将刚刚出现的水平分工导入更加差别化和层次化的垂直分工体系中。一个是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并举。为了在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中获利,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都在根据国际和国内市场的导向,极为灵活地调整产业结构。发达国家将资金投向高技术产业,而将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逐步转向发展中国家。一个是与WTO原则相悖的不等价交换依然存在。这在垂直分工和产业转移中不可避免地存在,即“两个国家可以根据利润规律进行交换,两国都获利,但一国总是吃亏”。这就是目前WTO体系为我们展示的产业结构图景。我们可以根据垂直分工理论将世界分为五个分工层次:第...  相似文献   

14.
在全球价值链格局中,贸易摩擦所导致的单边技术管制不仅会对一国出口贸易利益形成冲击,还会对全球产业价值链和国际经济格局重塑产生重要影响.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同时强调推动产业链与供应链多元化.本文基于贸易增加值法测算框架,分析在中美贸易摩擦历史背景下中国制造业出口的中间品进口依赖度,评估美国单边技术管制对中国制造业出口贸易利益及国内产业链的冲击程度.研究发现:中国制造业整体出口增加值中源自国外增加值部分比例在大幅下降,但计算机、电子和光学制品、电气设备等行业仍十分依赖国外中间品投入;欧洲、美国和日本是中国制造业中间品进口依赖度最高的地区,且中国出口中来源于这些地区的国外增加值占比低于流出占比.美国单边技术管制对中国出口的冲击,通过全球价值链体系在国内各行业及主要贸易伙伴之间形成差异化的"放大效应"和"吸收效应".  相似文献   

15.
针对我国制造业在国际横向比较中明显偏低且下降尤为明显的现象,本文从逻辑和经验两方面分析技术、结构、分配因素和产品内分工的影响。通过逻辑分析和来自WIOD的数据比对,本文发现:(1)产品内分工的发展必然带来增加值率的下降;(2)产品内国际分工从最末端的组装环节向我国延伸,是导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率偏低且不断下降的主要原因。本文研究结果意味着,我国制造业在内部形成了较强的拉动效应,而对服务业的拉动效应较弱。  相似文献   

16.
居民消费率与劳动者报酬份额的变动与前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改革开放以来居民消费率与劳动者报酬份额总体呈现下降趋势,尤其是近年来居民消费率与劳动者报酬份额下降加速。劳动者报酬份额作为衡量居民消费能力的重要指标,居民消费率下降与劳动者报酬份额下降具有较高的耦合性。在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的过程中,通过有效提升劳动者报酬份额不断提高居民消费率,是有效发挥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同时也能在发挥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进一步提升劳动者报酬份额,实现居民消费率与劳动者报酬份额协调增长的良性循环。本文在分析居民消费率与劳动者报酬相互影响的基础上,分析了居民消费率与劳动者报酬份额变动的经验事实,重点探讨影响居民消费率与劳动者报酬份额的共同因素和未来一段时期居民消费率与劳动者报酬份额的影响因素,并提出有效提升居民消费率与劳动者报酬份额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7.
我国“十五”计划纲要提出把结构调整作为主线,重点推进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从目前我国及河北的产业构成看,工业仍占主体地位,在工业中,制造业又占主体地位。从全球经济的发展轨迹看,制造业不仅是一个国家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石,也是增强一国综合竞争力的基础,同时也是一个国家抢占技术创新制高点的最重要平台。美国、日本以及欧洲等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都非常重视制造业并提出了完整的发展战略,试  相似文献   

18.
基于国民经济核算恒等式探讨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一些重要宏观经济指标的结构关系,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历史数据实证分析了这些结构指标存在的问题,主要结论如下:总体上我国增加值率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尤其是第二产业的增加值率较低,反映了我国宏观经济效益较低;劳动者报酬在GDP中所占比重一直呈现下降趋势,同时收入分配过度向资本倾斜,这是我国当前收入差距过大的重要原因之一;我国资本形成率在逐渐增长,伴随着最终消费率却在不断下降,从而造成了我国目前严重的内需不足问题.  相似文献   

19.
通过投入产出法计量模型,对美国、英国、日本三国经济发达阶段服务业和生产者服务业发展,进行了历史数据的定量分析。分析表明,在所考察的期间内,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随时间序列而不断提高;以服务业中间需求率为判据,虽然呈现出国别差异,但三国消费者服务业比重各年份均高于生产者服务业比重,服务业中间需求率最高未超过45%;生产者服务业增加值呈现出不断提高的趋势,但其提高幅度低于服务业增加值提高幅度。由此得出推论:进入经济发达阶段,三国服务业发展的主要动因不是生产者服务业的发展,而是最终消费者服务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区域贸易协定的纵深化发展为一国或地区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提供了新的机遇,投资条款作为区域贸易协定边境后规则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一国或地区的出口贸易增加值具有重要影响.基于G20国家2005-2015年签署的66项区域贸易协定的实证研究表明:无论从国家层面还是产品层面的贸易增加值数据来看,区域贸易协定投资条款深度都显著提升了一国或地区的出口贸易增加值.异质性分析结果则表明:在发展中-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间签署的区域贸易协定中投资条款深度对出口贸易增加值具有显著的正的影响,而在发达国家间签署的区域贸易协定中投资条款深度对出口贸易增加值的影响为负且不显著.因此,中国在构建高质量自由贸易区的过程中既要注重提升投资条款的范围和深度,又要秉着求同存异的原则与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开展区域合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